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高煦被烤死是真的吗(朱高煦为什么被活活烤死)

朱高煦被烤死是真的吗(朱高煦为什么被活活烤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436 更新时间:2023/12/12 11:11:52

“没有天然的失败者,只有不会做人的人”!之所以这么讲,是因看了朱高煦一生轨迹后感慨而出,所谓:欲成其事,先修自身!

朱棣有四个儿子,最有竞争力的是朱高煦,最惨的也是他——最终被侄子朱瞻基,活活烤死在铜鼎之下。

那么朱高煦为何从最有竞争力的太子人选,沦落到这等下场?只因做人最不该有的三大缺点,他占全了!

其一:“二代现象”和朱高煦

朱棣的成功属于“特例”,这点没人反对吧?但同时放在王朝第二代老大的坐标上去观察,又属于常态。

几乎每一朝代第二位老大上台,都刷新三观。如李世民杀兄逼父,赵光义烛影斧声等。

所以,朱棣的成功从这点上来分析,就又属于常态了!笔者定义了一下,这属于:二代现象。

如今,朱棣完成了“二代现象”,还会允许再出现吗?绝对不会了,若闹腾一次,大明非崩盘不可。

明白了朱棣,咱再看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他多次救了老爸,得到了暗示:你哥身体不好,你要努力!

所以朱棣当了大明老大后,虽依然保留着对朱高煦的好印象。可问题是如今情况变了,朱高煦想继续巩固地位,那他也必须随之变化。

可事实却是,朱高煦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前面谈了这属于二代现象。还比如,跟文官集团的关系紧张,认为“拳头”就可解决一切。

这就是做人第一个不该有的缺点:故步自封!一个人的成功,从来都取决于能否适应如今“江湖”。

一旦故步自封,哪怕之前领先得再多,也终会成睡觉的“兔子”,一切化成“南柯一梦”。

为何有些人脱离原环境后就连连碰壁?为此还把这现象上升到人性高度。难道不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吗?故而:没有适应不了的“江湖”,只有故步自封之人!这个做人的缺点,不可不察!

其二:朱高煦跟朱高炽、朱瞻基的矛盾

朱高炽和朱瞻基知道朱高煦的小心思吗?当然知道。

还在朱高炽当太子时,一次朱棣带着他们去祭祖。由于朱高炽太胖,被人搀扶着走,哪料由于一段路滑,朱高炽给摔地上了,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当时朱高煦就他身后,顿时乐坏了,张口说道:“前人把滑,后人知警!”

须知这是大庭广众之下,好歹朱高炽是你亲哥哥,又身体不好,如今摔倒了怎么着也要去扶一把才对,这样也会让老爸面子上有光。可朱高煦非但不扶,反而说:“谢谢啊,你这一摔,提醒我路滑了,我可要绕着走。”

可想而知,朱棣脸色会是怎样?在场大臣们又是种怎样心情?朱高煦还想争太子位,就这一句话,便让他失去了普遍支持!

这就是做人不该有的第二大缺点:四处树敌!以别人的出丑和失败,来衬托自己的牛逼,甚至连亲情和道义都不顾。

根本不懂,你的敌人越多,阻力就越大,而人家啥也不干,就取得了更多助力和支持——这不是输在能力上,是输在了做人上。

果然,朱高煦这句刚说完,朱瞻基就急眼了——我老爸都这样了,你当亲兄弟的却还嘲讽和显摆,于是跟着就吼了一句:“更有后人知警!

其三:朱瞻基为何活活烤死朱高煦?

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的老大,便去世了。远在南京的朱瞻基连忙回京。而朱高煦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先是半路截杀,没成功。跟着朱高煦又联络武将,因为他的势力,是武将集团支撑起来的。

如张辅等人,想再唱一次“靖难之役”,几乎都被拒绝,以至于张辅还把朱高煦的动向告诉了朱瞻基。

这种现状,都是因朱高煦“故步自封”和“四处树敌”导致。可他非但不反省却还继续干。

朱瞻基在夏原吉杨荣提醒下,没犯建文帝的错误,于是御驾亲征,玩一样就把朱高煦给抓回来了,却不杀,而是好吃好喝的养了起来。

按理说朱高煦彻底失败,该老实下来了吧?可朱高煦却还不服。一次朱瞻基来家看望他时,一个扫堂腿把朱瞻基给摔倒在地。

估计那意思就是说:你老爸当年摔倒后,你不是说“更有后人知警”吗?

这下可把朱瞻基给气疯了,最终活活把朱高煦烤死在铜鼎下,怎一个惨字了得!朱高煦为何非要自寻死路?这就是做人不能有的第三大缺点: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的人,绝不会有宽广胸怀,更不可能“识大体,识时务”。

一旦有了这个缺点,其结局都很不妙,如朱高煦!所谓在什么样的地位,担当什么样的“恩仇”(责任),一旦睚眦必报就等于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再者言,做人一旦有了这个缺点,就等于生活在仇恨之中了,这点不可不察!

其四:总论

看前人之事,分析得失成败,是服务于今天的你、我、他!如朱高煦,说来说去,他最大的缺点就一个,看不清自我。

而一个人能看清自我的最好办法,其实就是读书。从前人的成败中,看清今天的路该怎么走——不求飞黄腾达,但求平安是福总可以吧

标签: 烤死朱高煦活活为什么

更多文章

  • 奇楠沉香手串的使用方法(清代奇楠沉香一百零八佛珠)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沉香,奇楠,佛珠,手串,方法,使用,清代,一百零八

    “香染客衣,如兰桂拂席。”说的是沉香之顶级——奇楠。奇楠,古代称作琼脂,比之沉香更为温软,通常在一大块极品沉香料中,可能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才能算的上是奇楠,可谓是‘一片万金’。清乾隆六年杨维占雕奇楠木香山九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今生闻得奇楠香,三世修来善因果。“奇楠”是从梵语翻译的词,唐代佛经中常写为“

  • 弗莱明发明了什么(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明的什么东西)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弗莱明,发明,科学家,英国,东西,什么

    众所周知,青霉素是一种低毒、高效、应用广泛的抗生素,它的出现,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并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经过数十年的完善,如今青霉素能用于治疗肺炎、炭疽、脑膜炎等疾病。谁能想到,90多年前一位生物学家感冒了,取自己的鼻涕黏液来研究,最终会发现青霉素,拯救了上亿人。亚历山大·弗莱明

  • 唐朝国土面积有多大(唐朝国土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国土,面积,唐朝,平方公里,多少

    唐帝国,作为汉帝国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帝国,唐朝创造了无数的传奇!在政治上,唐帝国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城市建设上,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已经成为人口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地位上,由于唐军创造了“一战灭一国”的辉煌战绩,包括李世民在内的大唐帝王成为了周边国家和民族

  • 盗墓笔记真三叔去哪了(盗墓笔记真的三叔在什么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盗墓,笔记,地方,什么

    看过《盗墓笔记》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南派三叔挖了很多的坑,其中最大的坑也许是古楼里的终极秘密,可其中还有一个谜底,那就是三叔吴三省最后的结局。到最后也没有写出他到底去了哪,是生是死全然不知,我们也只能从众人的口中得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们来猜测一下三叔结局到底是怎样的。《盗墓笔记》在《盗墓笔记》的整个过程

  • 蒋南孙最后和谁在一起了(流金岁月蒋南孙最终和谁结婚了)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蒋南孙,岁月,结婚,最后,一起,最终

    剧版《流金岁月》大结局中,朱锁锁和谢宏祖离婚了,她带着女儿去了北京,蒋南孙和王永正和好了,但并没有谈婚论嫁,这是剧中双女主的结局。然而在原著中,每个角色的结局都有所延伸,比如朱锁锁最后去了澳洲,她的女儿一直跟着蒋南孙一起生活,而蒋南孙则嫁给了王永正,最让人惊讶的是,章安仁又找到了一位白富美,成了有钱

  • 桂花诗句最出名的古诗(李商隐在昨夜中是怎么描写桂花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桂花,古诗,诗句,李商隐,描写,出名,昨夜,怎么

    赏读李商隐的《昨夜》,研究一下,昨夜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不辞鶗鴂(tijue)妒年方,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李商隐《昨夜》喜欢看李商隐的诗,是因为他诗中有充沛的感情。这世间一景一物,但凡经了他的眼,就有别样的灵动和深情。桂花之芬芳馥郁,最古老的传说是南方仙山上的仙树,桂木

  • 巴尔扎克像雕塑赏析(《巴尔扎克像》的艺术概论和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巴尔扎克像,概论,赏析,雕塑,启示,艺术

    《巴尔扎克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1840-1917)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作于1891--1897年,共花费了6年的时间。作品高3米,现存于法国巴黎市。该作品全称为《巴尔扎克纪念肖像》,是为纪念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而作的肖像。在这个作品中,巴尔扎克身披睡衣,仿佛正忙于夜间写作,他的两眼炯炯有神,闪

  • 清明上河图在哪里(清明上河图在哪里可以看到者真迹)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明上河图,真迹,看到,可以,哪里

    1125年的一天,画家张择端终于完成了他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这幅耗费了张择端14年时间创作而成的画作,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集中展现了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画中的人物、牲畜、房舍、舟车、城郭、树木、桥梁、河流等惟妙惟肖,充满人间“烟火气息”,与以往文人绘画中士

  •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山海经内容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山海经,内容,神奇,哪里,什么

    《山海经》自古以来被称为“奇书”,人们爱读它那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爱看它那三头六臂,蛇首鸟身,形状奇特的怪物图像。《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但由于司马迁认为它:“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从而不多做介绍,使这部书又成了一部“千古谜书”。《山海经》是怎样一部书?东汉班固作《汉书艺

  • 唐鹤德一生未娶吗(唐鹤德到现在有没有过结婚娶妻生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鹤德,结婚,一生,现在

    引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世间,多少人为“情”所困,为情误了终身。时隔17年,唐鹤德仍不忘张国荣,在2020年4月1日,也是张国荣逝世17周年时,零点一过,便在社交平台上写了一段情深意重的话。言语之间,传达出了他对张国荣的思念,并配了一张曾与张国荣的合影照,令人不由感触,时光荏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