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诗经·周颂·般原文、译文以及鉴赏

诗经·周颂·般原文、译文以及鉴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502 更新时间:2024/3/16 9:34:04

般佚名 〔先秦〕

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光明壮丽我周邦!登上巍巍高山上,高山小丘相连绵,千支万流入河淌。普天之下众神灵,齐聚这里享祭祀,大周受命永久长!

鉴赏

《诗经·周颂》所载《大武》乐章歌诗六首,它们反映的是周朝初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叙事上具有纪实性和连续性。六首都有相应的歌舞形态,其首尾系序幕和谢幕,主体部分是中间四段。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周武,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周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大武》六成对应六诗,据《诗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说明及《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记楚王之言“武王克商,……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则可确定四篇,另两篇,王国维认为其中一篇即此篇《般》,他并且认为它当是《大武》六成的歌诗,说:“《酌》《桓》《赉》《般》四篇,次在《颂》末,又皆取诗之义以名篇,前三篇既为《武》(指《大武》乐舞,非《周颂》中之《武》篇)诗,则后一篇亦宜然,……至其次第,则《毛诗》与楚乐歌不同,楚以《赉》为第三,《桓》为第六,毛则六篇分居三处,其次则《夙夜》(王氏认为即《昊天有成命》)第一,《武》第二,《酌》第三,《桓》第四,《赉》第五,《般》第六,此殆古之次第,……与《乐记》所纪舞次相合。……《般》云:‘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则与‘六成复缀以崇’(《乐记》中语)之事相合,是毛诗次第与《乐记》同,恐是周初旧第,胜楚乐歌之次第(《左传》所引《大武》之次第)远矣。”(《周大武乐章考》)但高亨认为王氏之见过于相信毛诗篇次,他确定《般》是《大武》四成的歌诗,指出从诗中所述,表明“周朝广大的疆土,有小山大山,有小河大河,普天之下包括当时的边疆,都遵奉周朝的命令,很明显是中国统一的景象,是征服南国后的景象”,既然“诗的内容和《大武》舞第四场所象征的故事如此相符合,那末《般》篇是《大武》舞第四场所唱,是《大武》诗的第四章,也是很明显的”(《周代大武乐考释》)。

《大武》四成的舞蹈是表现周公东征平乱、至于江南的事迹的。作为《大武》四成的歌诗,《周颂·般》和《周颂·武》一样,是四言七句,语言虽然非常简练,但是用了“高”“乔”“敷”“裒”等表示空间之大的字眼,用了最能体现空间感的山峰河流来实化这种象征、隐喻周室伟大的空间之大,便具有一种雄浑的气魄,体现了圣王天下一统的恢宏之势。

起首一句“於皇时周”,就是在赞叹周朝。因为周代既是第一个以“华夏”自称的朝代,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又是孔子所终身向往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礼乐之邦的完美典范,因而,后世在读到和用到这些含有“周”字的古文时,就可以直接将周王朝代入为是属于中华民族共有的国度风范。

“陟其高山”,登上了高山。巡视四海,自然要登山临水,祭拜天地。置身高岗,看到的是“嶞山乔岳,允犹翕河”。这两句形容的场景是:俯瞰群山,仰望岳峰,眺望百川,汇于一脉,俯仰天地之间,山河尽收眼底。这是属于王者的格局,这是巡视河岳的眼界,这是颂诗吐纳的气势。

正因为有了这俯仰之间气势如虹的胸襟与豪情,所以才有最后的升华之句:“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这是在说明天下的归心与时局的顺遂,也是说国家的天时地利人和。

因此,《周颂·般》作为《周颂》诗里的最后一篇,虽短小精悍,却气韵冲天,势比山海。

标签: 春秋诗经

更多文章

  • 《怨情》原文是什么?该怎样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李白

    怨情李白 〔唐代〕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蹙 一作:颦)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译文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独坐深闺中双眉紧紧蹙起。只看见她两腮泪痕斑驳,不知道她心中恨的人是谁。注释卷珠帘:意指其卷帘相望。珠帘:珠串的帷帘。深坐:长久的坐。颦(pín):皱眉。蛾眉: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

  • 《静夜思》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李白

    静夜思李白 〔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床:今传五种说法。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

  • 《江雪》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柳宗元

    江雪柳宗元 〔唐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注释绝:无,没有。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孤:孤零零。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

  • 《春晓》原文是什么?该怎样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孟浩然

    春晓孟浩然 〔唐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文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 “横槊赋诗”出自于哪里?怎么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横槊赋诗,曹操

    一说到“横槊赋诗”,很多人自然会想到曹操,那么“横槊赋诗”出自于何处?怎么理解?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古诗文中的“横槊赋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的“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和苏东坡《前赤壁赋》“(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

  • 《后宫词》原文、译文以及鉴赏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白居易

    后宫词白居易 〔唐代〕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译文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好梦难成,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按着节拍唱歌的声音。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注释宫词:此诗题又作《后宫词》。按歌声:依照歌声的韵律打拍子。红颜:此指宫女。恩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

  • 《逢入京使》原文是什么?该怎样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 《征怨》的原文是什么?该怎样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柳中庸

    征怨柳中庸 〔唐代〕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译文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又奔腾向前。鉴赏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 《泊秦淮》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杜牧

    泊秦淮杜牧 〔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创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诗人夜泊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