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611 更新时间:2024/1/21 22:20:49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遗憾杨花飘飞落尽,只是遗憾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早化作一池翠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赏析

苏词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非常像花又好似不像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首句出手不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即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即不离”之间。唯其“不离”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唯其“不即”,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象。这一句准确地把握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饰春光。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碎小,隐身枝头,向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的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但惜杨花者却少,然细加品味,乃是反衬法,词人用笔之妙,正是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三句是说,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这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说“抛家”;貌似“无情”,实质“有思”。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也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是说,柔肠受损,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咏物而不滞于物,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而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赋杨花,花人合一,无疑是苏词有别于章词的一种新的艺术创造。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数句是说,梦魂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把无情叫起。

这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杨花之魂,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从思妇方面来说,那是由怀人不至而牵引起的一场恼人的春梦,她神魂飘扬,万里寻郎;但这里还没有到达情郎的身边,那边早已啼莺惊梦。这两句苏轼写来倍觉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就咏物象而言,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之状,堪称生动真切。篇首所言“似花还似非花”,正可于此境界中领会。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

标签: 宋朝苏轼

更多文章

  • 《梅花绝句二首·其一》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陆游

    梅花绝句二首·其一陆游 〔宋代〕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前 一作:梅花)译文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放,远远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树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自己变化成数亿身影呢?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注释闻道:听说。坼(chè):

  • 《赠荷花》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李商隐

    赠荷花李商隐 〔唐代〕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译文世上人们对待花和叶的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在铜盆中,花叶只能落在土里化为尘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相映,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荷花

  • 《西江月·梅花》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苏轼

    西江月·梅花苏轼 〔宋代〕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翻嫌 一作:常嫌)译文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它淡雅的姿态有神仙的风姿。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

  • 《梅花》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崔道融

    梅花崔道融 〔唐代〕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译文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的传神。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心中愁苦之人不愿听那哀怨的笛声,病躯倚着梅枝独看这风景。北风如果理

  •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严蕊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严蕊 〔宋代〕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译文说它是梨花又不是梨花。说它是杏花它也不是杏花。花瓣白白又红红,难道是春风特有的情味?曾记得,曾记得,武陵渔人被陶醉。赏析“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

  • 《早雁》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杜牧

    早雁杜牧 〔唐代〕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译文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

  • 《苏幕遮·草》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梅尧臣

    苏幕遮·草梅尧臣 〔宋代〕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译文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

  • 《疏影·苔枝缀玉》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姜夔

    疏影·苔枝缀玉姜夔 〔宋代〕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

  • 刘彻《秋风辞》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武帝,刘彻

    刘彻《秋风辞》的原文是什么?如何翻译?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鉴赏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秋风辞》。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

  • 《红牡丹》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王维

    红牡丹王维 〔唐代〕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译文牡丹叶碧绿鲜艳,娴静文雅;牡丹的花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面临凋零,牡丹花却是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约公元752—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末年),当时的作者已步入晚年,而此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