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别严士元》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别严士元》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534 更新时间:2023/12/29 0:43:36

别严士元

刘长卿 〔唐代〕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鉴赏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

阖闾(hé

lǘ)城,就是江苏的苏州城。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读者寻味开头两句,已经知道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了。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读者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你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我的消息,你就这样回答他吧—“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一句牢骚话。唐代,公元630年(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刘长卿当时大概是八九品的官员,穿的是青色袍服。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了。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创作背景

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现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758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标签: 唐朝刘长卿

更多文章

  • 《夏日杂诗》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陈文述

    夏日杂诗陈文述 〔清代〕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译文打开窗户,窗户临水敞开,躺在寝卧的凉席上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之意。一夜的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注释枕簟(diàn):枕席。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玉漏:指玉做的计时器。万荷:万张荷

  • 《寒食雨二首》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苏轼

    寒食雨二首苏轼 〔宋代〕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

  • 《有美堂暴雨》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苏轼

    有美堂暴雨苏轼 〔宋代〕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译文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

  • 柳宗元创作的《溪居》好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柳宗元,唐朝

    还不知道柳宗元创作的《溪居》好在哪里?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各位带来详细鉴赏,一起看看吧。《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诗词赏析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前四句

  •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白居易,唐朝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译?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鉴赏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

  • 《谒金门·秋感》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苏轼

    谒金门·秋感苏轼 〔宋代〕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坐听潮声来别浦。明朝何处去。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译文今夜一场秋雨,结束了一年的秋老虎。因为爱听那钱塘江的潮声,就来到了送友话别的江边。明天将奔向什么地方?有负于金杯盛的美酒,明年的今晚还能相聚吗?酒醒梦醒还有多少愁?

  • 《微雨》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李商隐

    微雨李商隐 〔唐代〕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译文微雨初起时,只觉它像林中雾气一样浮动;逐渐地,伴随着夜幕降临,它分得了夜的丝丝凉意。那寒气仿佛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凉意;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注释林霭(ǎi):林中的云气。霭,

  • 《登咸阳县楼望雨》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韦庄

    登咸阳县楼望雨韦庄 〔唐代〕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译文乱云就像猛兽奔涌出山前,细雨和风洒遍了渭河河川。终日阴雨濛濛什么也不见,几行归去的雁就好像字联。注释⑴乱云如兽:空中的积云,下雨前变幻无穷,有的像奇异的怪兽。⑵渭川:渭河,是黄河的支流,它发源于甘肃省,流

  • 《雨不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杜甫

    雨不绝杜甫 〔唐代〕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译文喧哗的雨已经过去、逐渐变得细微,映着天空摇漾的是如丝的细雨飘飞。石阶前小草沾了泥并不脏乱,院子里柳条上的风也陡然变得稀少起来。舞石应立即带着乳子起飞

  •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李白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李白 〔唐代〕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稷契和天人,阴阳乃骄蹇。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巘。欲往咫尺途,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