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严维为何作《丹阳送韦参军》?诗人对韦参军的思念很深切

严维为何作《丹阳送韦参军》?诗人对韦参军的思念很深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84 更新时间:2024/1/10 0:53:47

严维,字正,号不详,越州(今绍兴)人。中唐时期诗人、文学家。

生卒年不详,七五六年前后在世。要作品有《丹阳送韦参军》。史书记载他通晓音乐,于弹琴。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编就为大家带来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江南望江北,寒鸦尽水悠悠。

【赏析】: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望”字传出思念之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时间的遥望,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更多文章

  • 《古从军行》该怎样鉴赏?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李颀

    古从军行李颀 〔唐代〕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译文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

  • 《江南曲》原文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李益

    江南曲李益 〔唐代〕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译文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妇,他天天把相会的佳期耽误。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还不如嫁一个弄潮的丈夫。注释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乐府《相和歌》曲名。这是一首拟乐府,写得很有民歌色彩。瞿塘贾:在长江上游一带作买卖的商人。瞿塘:指瞿塘峡,

  • 《金缕衣》作者是谁?该如何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杜秋娘

    金缕衣杜秋娘 〔唐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译文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花开可以折取的时候就要尽管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注释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须惜:珍惜。

  • 《哀江头》原文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杜甫

    哀江头杜甫 〔唐代〕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一笑 一作:一箭)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

  • 《杂诗七首·其四》作者是谁?该如何赏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曹植

    杂诗七首·其四曹植 〔两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译文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如桃花般娇艳,又如李花般清丽。早晨她来到江的北岸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当时的人并不欣赏美丽的容颜,她还能为谁开口歌唱,为谁展示容颜呢

  • 《七步诗》原文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曹植

    七步诗曹植 〔两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 辛弃疾闲居上饶时与朋友余叔良相和,遂作《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辛弃疾,《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辛弃疾的《清平乐·忆吴江赏

  • 辛弃疾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之后,遂作《摸鱼儿》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辛弃疾,《摸鱼儿》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辛弃疾的《摸鱼儿》,一起来

  • 辛弃疾从斗争场合上被迫退下来,遂作《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

  • 辛弃疾好友陈亮曾在上饶居留十日,遂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