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民间神话故事

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民间神话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581 更新时间:2024/1/13 13:31:41

鄂温克族有许多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自然现象、远古英雄的话。它是鄂温克族先人的远古思维的反映,也现了对于自然界的丰富想象征服自然的美的愿望。

在鄂温克族神话中,往往在内容萨满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把萨满说成是在人类初年的进中起了重要作用。有一则神话中说,在萨满出现之前,人和其他动物差不多,穴居野外,嚼食青草。那时,人类生存的大地只像一座山那么大。后来,人间出了神通广大的萨满,才把大地拓宽了,使人和牲畜野兽区别开了。传,在阳升起的地方,住着一个慈祥的白发老太婆,她是个巨人,有着硕大的乳房,人间的幼儿最初是由她哺乳大的。她就是创世的萨满。

在关于《尼桑萨满》的神话中,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巴日肯巴格其天神,他致力于用泥土捏人造物。有一天,泥土用了。巴日肯巴格其天神发现在尔腾雨雅尔神龟的庞大躯体下还积存着大量泥土。可他心地善良,不肯伤害神龟。正在发愁之际,见到一个骑着白、背着弓箭的巨人从太阳升起的方驰而来,这就是尼桑萨满。尼桑萨满拉弓搭箭,射中了神龟,使神龟离开了伏卧的地方,仰面朝天。它的四只脚成了牢牢撑起苍天的支柱。而巴日肯巴格其从此有了无尽的泥土,使他造人造物的伟业能够延续下来。

在关于自然现象的神话中,把、雨、雷、火等自然现象,认为是由诸神宰的,说刮风是大地边沿有个老太婆,手持一个很大的簸箕,每逢她扇动一次,地面上就刮风。

关于雷和雨的来历,认为天上有个老,手中有一面神鼓,每一敲鼓,便响起隆隆的雷声。天上有一条神龙,身上有数不清的鳞片,每个鳞片盛有100担水,神龙抖动身时,鳞片里便提下水来,成为雨。

更多文章

  • 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有何历史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鄂温克族,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族有着民族来源、诸神、萨满、地方风物、历史人物的传说。在鄂温克族中有一句格言说:“老人不讲古,后人会失谱”,把讲传古事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动,使得许多传说得以承传下来。在这些传说中,有的叙述了过去的人物和事情,与历史事件有相吻合之处,有的则是夹杂了传奇、想象的因素,寄托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念和情

  • 鄂温克族饮食 鄂温克族独特的肉食是啥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鄂温克族,鄂温克族饮食,鄂温克族肉食

    1、手把肉。手把肉是牧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吃法。其制作方法是将生肉放入清水中煮,煮手把肉的汤中不放盐,但有时要放一些土豆。吃手把肉时需要配一些调味品,有韭菜花、菜末或辣酱等,也可以在肉汤中放盐蘸着吃。手把肉的吃法是用一只手拿着煮熟的带骨的肉,另一只手拿着小刀将肉割成小块,蘸调料吃。割肉时的刀法

  • 鄂温克族宗教 鄂温克族的萨满崇拜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鄂温克族,鄂温克族历史,鄂温克族宗教

    “萨满”,在鄂温克语中有知晓、通晓的意思。萨满被认为可以交往于人与神灵之间,他们能以法术的力量,为病人驱鬼治病,为猎人祈福降恩。鄂温克族中的每个氏族或大家族中,都有萨满。新萨满一般要在老萨满去世后三年再产生。萨满的继承人通常是老萨满的子女或近亲。当发现有人突然精神错乱,就以为这是成为萨满的征兆。氏族

  • 锡伯族饮食 锡伯族的全羊席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锡伯族饮食,全羊席

    锡伯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全羊席锡伯族中最具代表的全羊席,是跟满汉全席是一个意思,都是由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菜肴组成一桌宴席。一桌满汉全席可以让你吃遍大江南北,而一桌全羊席却是能让你吃遍羊的每一个地方。锡伯族全羊席是该民族最具特色的肉类菜肴,是锡伯族饮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全羊席的锡伯语为“莫尔雪克”,意为

  • 锡伯族文化 锡伯族的民间歌曲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锡伯族文学艺术,民间歌曲

    锡伯族民间歌曲音乐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而民间歌曲是锡伯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中其了解锡伯族的生活变迁,这种民间歌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锡伯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和继承了许多优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锡伯族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文化中民间传统艺术

  • 锡伯族习俗 锡伯族人"卖小孩"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锡伯族民俗节日,锡伯族

    锡伯族人"卖小孩"习俗过去,锡伯族人家里要是有小孩夭折了,之后再有小孩出生时,母亲的眼睛就会被蒙上,小孩一出生即被抱走不能被母亲看到。随后小孩将被送到村庄里另一户人家寄养,这户人家会精心照顾这个小孩7天。到第7天早晨,寄养了小孩的这户人家就要套上牛车带着小孩在村庄里转上一圈,边赶牛车边喊“卖小孩了,

  • 锡伯族文化 锡伯族"汗都春"的由来与现状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锡伯族文学艺术,汗都春

    锡伯族"汗都春"的由来与现状锡伯“汗都春”(又称锡伯秧歌)是深受锡伯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子戏。它是锡伯族民间艺术家在吸收西北汉族戏曲中的平调和越调的基础上,按照锡伯族民间艺术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戏曲剧种。民国初期,许多锡伯族文艺爱好者纷纷到新城(今霍城县水定镇)和伊宁

  • 壮族历史 古代壮族“都老制”内容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壮族,壮族历史,都老制,古代

    都老制,亦称村老制或寨老制。它是壮族先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祖祖辈辈奉行,一直到1949年前夕还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一种村民自我管理制度。首先由壮族村寨的民众民主选举产生“都老”,再由“都老”行使自己的职权,维护壮族村寨的秩序和村民的权益的一种村寨制度。“都老”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上了年纪的男性;办事

  • 壮族历史 壮族文字在近代是怎样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壮族,壮族历史,壮族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壮族的意愿,创制了统一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在创制过程中有过“老壮文”和“新壮文”两种方案。 “老壮文”是1955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广西语委根据壮族地区47个县52个点的壮语方言材料,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 这个方案共设32个字母,其中有11个是非

  • 壮族武术有何历史? 壮族“壮拳”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壮族,壮族文化艺术,壮族文化,壮族武术

    壮拳拳种在桂西南源远流长,据《宁明州志》载:“花山距城五十里,江上峭壁画有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而且沿江两岸崖壁上如此类者多有。”壁画是二千年前古越人所作,历代也有增添。古代画家笔下“都才”的主要练武功架,与现代汉传左江汉域的壮拳中功法七步铁线椿功神似功同。壁画里的武士们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