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柳宗元《江雪》:“寒江雪”三字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柳宗元《江雪》:“寒江雪”三字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549 更新时间:2024/2/6 3:03:07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柳宗元的《江雪》,一起来看看吧!

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标签: 柳宗元《江雪》

更多文章

  • 卢钺《雪梅》:雪因梅有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有高尚的品格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卢钺,《雪梅》

    卢钺,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雪梅》,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卢钺的《雪梅》,一起来看看吧!雪梅卢钺〔宋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

  • 辛弃疾词作赏析:《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辛弃疾,宋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辛弃疾的《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宋)辛弃疾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注释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

  • 元好问的佳作赏析:《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好问,金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元好问的《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金)元好问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注释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

  • 纳兰性德最美的一首词:《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纳兰性德,清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清)纳兰性德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注释朔风:边塞外凛冽的北风。倩魂:少女的梦魂,典出唐人小

  • 李商隐《幽居冬暮》:此诗感伤的情调笼罩着全篇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商隐,《幽居冬暮》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其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此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 张祜有哪些事迹?《书愤》是张祜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祜,唐代

    张祜, 字承吉,唐代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有“海内名士”之誉。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张祜所作的《书愤》。张祜的运气始终差上那么一点儿,总是与所谓的成功人生错失交臂。那一年,得到令狐楚赏识的他,三百首诗作被呈上皇帝面前。可惜,仅仅因为元稹一句:“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大过,

  • 《春社日寄李学士》北宋李涛所作,描绘了一个醉态可掬的老人形象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涛,宋代

    李涛,字信臣,五代至北宋初期官员、文学家,工于诗文,言辞诙谐逗趣,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涛所作的《春社日寄李学士》吧。中华民族有许多古老的节日,时移世迁,最终有许多都逐渐消失在时光的长河里,空留下一些轶闻逸事记录在史册之中,期间不断地沉浮翻滚,似乎想要给后人传递一点儿生命上的启迪。可惜大浪淘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

  •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词人有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