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黄庭坚所作的《囗字颂》,用平常语写日常景,字字清淡,句句有禅

黄庭坚所作的《囗字颂》,用平常语写日常景,字字清淡,句句有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876 更新时间:2024/3/30 2:53:14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提出的诗学理论对宋诗和后世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黄庭坚所作的《囗字颂》吧。

黄庭坚的这一首小诗,内容肯定不是特别突出,所以想来也不是十分吸引着大家的注意。而我之所以一直对它念念不忘,实在是有些随意的意味在里面。

汲汲于对古诗的诸般阅读,一是因其篇幅短,字数少,再是因其意却涵蕴深厚。所以每每尝试解读一番,都仿佛咀嚼着味道甘美的食物,非常可口之余,令人总是无法放弃,滋味百出。好在不是真的食物,到也并不担心吃多之后会变胖的问题。

北宋文人大多比较喜欢参禅,王安石这般,苏东坡如此,黄庭坚也没有例外。实际上在唐朝时期,佛教已经完成了从外来教义转化为中国本土佛教的全部程序,在这种过程之中,诸多文人都自觉或无意识地参与其中,起到一定的积极因素。

北宋时期,江西已经成为禅宗胜地,佛法盛行,佛事鼎盛,禅师辈出。在此种情况之下,黄庭坚自称:“是僧有发,似俗无空;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能改斋漫录》卷八)。不过,“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次韵答王慎中》),黄庭坚固然亦参禅悟道,却没有像白居易那样沉迷,而是如柳宗元一般给予批评性地接受,圆融儒、道、释三家思想,另外形成一套内儒外佛道的人生哲学体系,指导其处世为人做事。

黄庭坚的诗,作风一向趋于“奇崛拗峭”和“耿介兀傲”,注重尚意博辩,恣肆纵横,然而在这个主流之外,另有部分平淡自如,顺其自然之作,去雕饰、泯用法,一派天籁纯真气息,亦着实吸引人。

《囗字颂》

[宋]黄庭坚

斋余睡兀兀,

占尽檐前日。

不与一瓯茶,

眼前黑如漆。

本诗题目不知是不是残缺,亦或者字体繁杂无法打出,可惜由于手边资料短缺,所以无法查找到原本题目。但是如今通过吟诵其诗句,可以猜知这首小诗的写作状态,大约诗人当时的情绪应该格外放松的。诗作本身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内涵,就是描写一种自然而然的当下心境观照之中的身边环境。

首句“斋余睡兀兀”,猛然看上去很是简陋,可以说有些鄙薄。斋,《正韵》释其义:“洁也,庄也,恭也。”《广雅》曰:“斋,敬也。”所以,《易·系辞》里便说道:“圣人以此斋戒。”实际上就是在祭祀之前整洁身心,表达敬意,通过此番举动来达到调整个人情绪,令其念头可以变得通畅。兀兀,韩愈《进学解》中有一名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句之兀兀意为劳苦不息,此处的兀兀则是昏沉的样子,两相对比恰好成了相反的意思。斋戒之后,感觉有些疲困,诗人便跑去睡了一觉,此时醒来觉得整个人昏昏沉沉的,没有什么精神。

次句“占尽檐前日”,这是对上面造成如此情况的详细交代与述说。为什么整个人的精神不算好呢?是因为睡得时间过长,所以醒来的时候,就发现太阳快要落下西山,已经没入人家房檐里,视线被挡住,只可以看见余晖数道。想来经过带有仪式感的斋戒之后,各种凡尘俗世的复杂情绪,都似乎被刹那抛之脑后,精神自然而然地就放松下来。

欣赏到这里,便可以发现其中的“静观”意味,参禅观照方式对诗人的影响,于此尤为显著。所以最后两句,“不与一瓯茶,眼前黑如漆”,真实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性,该是处于“真如”感悟之下。正是因为诗人观照眼前自然景观,似想非想,有心无心,若有所得,才会觉得“弹指一刹那”。或许是错觉,然而却真实,恍惚不过是一盏清茶的时间,夜幕降临,笼罩大地,世界顿时沉沦,陷入了一片昏暗。而诗人却于此种境界之下,让自我达到“真如”状态,抛却红尘琐事,念头通达,光芒万丈。

综观本诗,用平常语,写日常景,字字清淡,句句有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出来闲适恬淡之风,顿觉心气平和,神情舒展。宋代刘克庄曾经评论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江西诗派小序》)。然而现在考量此首诗作,何曾有半分“江西诗派”的风格?几乎达于另类境界,妙在有意无意,真如自如,以无情字抒有情思,果真一派诗家高手模样。

标签: 黄庭坚北宋

更多文章

  • 苏轼最经典的《临江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苏轼,宋朝

    苏轼一生写《临江仙》这个词牌名,大约写了14首。在这14首《临江仙》里,其中有两句,值得我们品读。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首《临江仙》词题为“送

  • 李清照的经典词作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李清照,宋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注释点绛唇:词牌名。蹴:踏。此处指打秋千。慵:懒,倦怠的样子。袜刬:这里指跑

  • 杜甫所作的《春望》,蕴含哪四重悲伤之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杜甫,唐代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春望》吧。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年轻的时候就怀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理想;中年时代思想趋于成熟,更是产生“

  •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籍

  • 张籍《采莲曲》:作者从头到尾运用了叙述和白描手法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籍,《采莲曲》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籍

  • 张籍《送远曲》:全诗力避俗套且自造新意,足见其思深语精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籍,《送远曲》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籍

  • 李贺《天上谣》:此诗有于参差中见整饬的韵律安排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贺,《天上谣》

    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贺的《天上

  • 李贺《秋来》:“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贺,《秋来》

    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贺的《秋来

  • 陈亮的经典咏物词:《点绛唇·咏梅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亮,宋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陈亮的《点绛唇·咏梅月》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点绛唇·咏梅月(宋)陈亮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孱云愁,格调还依旧。注释点绛(jiàng)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

  • 南宋词人吴大有的作品:《点绛唇·送李琴泉》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吴大有,宋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吴大有的《点绛唇·送李琴泉》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点绛唇·送李琴泉(宋)吴大有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赏析“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两句起笔,写出离别的地点在“江上旗亭”。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