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创造了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创造了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019 更新时间:2024/1/18 1:31:53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柳宗元的《旦携谢山人至愚池》,一起来看看吧!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柳宗元〔唐代〕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

诗的首联写道:“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用清澈的池水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天地间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愚池边的诗人和相携而至的谢山人。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初看,上句是叙事,下句是写景。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于情趣。

愚池早晨这种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诗人谪居永州已经六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永州奇异的山水之美,使诗人的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他移居愚溪之畔后,过着与农圃为邻的村居生活。这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使诗人觉得仿佛就是隐居山林。他在《溪居》一诗中写道:“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所以,当他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置身于这清静幽雅的景致中,浑然觉得自己已超尘出世,俨然就是一位山林客了。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溶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颈联“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云霞散去,天朗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际。景因情设,这眼前的景致正是诗人此时胸襟开阔舒坦的具象。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的失意,曾给诗人以沉重打击。流贬永州的头几年,他倍感冤屈,满怀忧愤。他努力为自己辩谤祛诬,希望一朝昭雪,憧憬有朝一日能够“起复”。但在移居愚溪后,他的心情平定多了。“起复”既已无望,驱散心头的云雾,退一步也海阔天空。于是诗的尾联写道:“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此联妙在一个“付”字,从字面上看,“付”是“交付”的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我诈的“机心”极度的轻蔑与鄙视。官场的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地处南荒的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情”。而句中的“聊”字,又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更多文章

  • 柳宗元《赠江华长老》:全诗语言明白晓畅,且内容单一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柳宗元,《赠江华长老》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

  • 王昌龄所作的《从军行七首·其五》,写出得知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昌龄,唐代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所作的《从军行七首·其五》吧。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 〔唐代〕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

  • 王昌龄所作的《听流人水调子》,表达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昌龄,唐代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所作的《听流人水调子》吧。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 〔唐代〕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

  •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非一般应酬之作所望尘莫及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

  •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

  • 曹操《却东西门行》:全诗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却东西门行》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 同时亦擅

  • 曹操《度关山》:这首诗蕴涵着孟子倡导的民本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度关山》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 同时亦擅

  • 曹植《白马篇》: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植,《白马篇》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

  • 曹植《梁甫行》:全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植,《梁甫行》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

  • 王安石所作的《读史》,是在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安石,北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晚年时期的诗风重炼意,又重修辞,被称为“王荆公体”。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读史》吧。读史王安石 〔宋代〕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