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诸葛亮如果采用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北伐能够成功吗

诸葛亮如果采用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北伐能够成功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799 更新时间:2023/12/27 20:37:42

还不知道:诸葛亮如果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北伐能成功吗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诸葛亮主政蜀汉北伐曹魏的时候,魏延曾提出了一个谋略。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自己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当然,诸葛亮最后没有采用这条奇谋,北伐也一直没有成功。很多人觉得诸葛亮之所以没采用是因为诸葛亮比较稳重,不敢冒险。甚至有人觉得如果诸葛亮采用这条计谋的话,北伐或许真能成功。其实,如果我们知道当时的状况,就会发现,这条计谋想要实现的话比登天还难。

我们先看一下当时的大致状况。刘备去世后,蜀汉的开始和东吴和好,共同对抗曹魏。蜀汉南方发生叛乱,诸葛亮刚平定南方的叛乱,蜀汉国力才刚恢复。蜀汉的策略开始北伐,不再攻打东吴;而东吴由于发展较好,实力相对强一些,不断进攻曹魏其他地方;曹魏当时的重点在用少量的兵力防御蜀汉,重点进攻东吴。这就是当时的大致状况,这个状况还是有利于蜀汉的。毕竟人家的曹魏对蜀汉没有太大的防卫。

当时的曹魏把司马懿曹休、曹真等人都调往对抗东吴的前线,共同二十多万军队。在和蜀汉接壤的地方,只有四万多兵力,由驸马夏侯楙统领。这里不仅军队人数少,而是夏侯楙是个无能的用材,可见,曹魏对这里根本不重视。同时也能说明,曹魏对自己的这个防御很自信。

曹魏的重点在于进攻东吴,守卫长安的夏侯楙又是无能之辈,这些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优势。为何还说采取子午谷奇谋的话,蜀汉想要成功不亚于登天呢?我们先看一下子午谷奇谋的大致状况。魏延说自己带五千精兵,还有五千人带粮草,共带十天的粮草。他们在十天内到达长安,到时候守城的夏侯楙肯定会弃城而逃。在魏延出发的时候,诸葛亮也亲率大军出发。魏延占领长安之后,坚守二十天的时间,诸葛亮就能赶到长安了。到时候双方在潼关会会合,继续北伐。因为想要成功,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就是魏延必须在是十天内攻打到长安。魏延当时是要一万大军,说自己十天能打到长安。其实我们看魏延在蜀汉的职位能发现,他主要是担任先锋军的,率领的都是精锐和骑兵。说真的,魏延的部队机动性确实很高,但能否在十天内到达长安很难。毕竟蜀道难行,一旦出现任何意外,魏延都到不了长安。而且一万军队人数众多,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想要满柱曹魏,也是很难的。如果魏延不能及时到达长安,曹魏就有时间往西安派军队支援。

第二是能迅速的占领长安。魏延当时的子午谷奇谋中说夏侯楙是无能之辈,自己如果在十天之内到达长安的话,夏侯楙肯定会闻风而逃。到时候魏延就可以直接占领长安了。夏侯楙是无能之辈确实是这样,不过他会不会弃城而逃却不得而知。况且如果夏侯楙走了,其他的将领要是组织抵抗的话,魏延也很难迅速占领长安。想要攻城,必须有众多的人来围城。魏延的一万军人,完全没有这个能力彻底包围长安。但凡长安有人抵抗,曹魏的救兵就能及时赶到。到时候魏延的军队会被里外夹击。如果夏侯楙不逃走的话,那魏延就没有占领长安的可能性。

第三是魏延占领长安后能得到充足的粮草。魏延说自己率领一万军队,每人只携带十天的口粮,这样行军速度会增快。魏延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把握在十天内占领长安城,而且长安城还有充足的粮草。这种可能性很小。即使夏侯楙会弃城而逃,走的时候也不一定会把所有的粮草都留下。只要他们烧毁这些粮草,魏延得到的就是一座空城。到时候没有粮草,魏延相守都无法守得住。

第四是魏延在长安坚守达到二十天。按照魏延的设想,自己坚守20天后,诸葛亮也到达这里,双方到时候会师。假设前面三点都能实现,魏延能否坚持20天也是个未知数。魏延的军队善于奇袭,并不擅长守城。曹魏要是派大军进攻这里的话,魏延未必能受得住。当然,守城相对来说比攻城容易,魏延守城20天还是有点胜算的。如果魏延守不住的话,诸葛亮军队即使到达这里,也要无功而返。

最后就是诸葛亮大军在一个月之内必须抵达长安。诸葛亮大军是和魏延军队同时出发的,诸葛亮必须在魏延守城20天的时到达这里,然后里应外合,共同打败曹魏围城的军队。只要诸葛亮没有及时到达长安,魏延可能就守不住城池。

我们现在再看一下这条奇谋,谋略确实很奇,不过想要实现非常难。因为这个谋略是一环扣一环的,想要实现必须确保每一环都要成功。但凡有一环失败,都会全盘皆输。而且这个奇谋里,每一环风险都非常大,实现的可能性都很低。别说诸葛亮不同意,换做任何人都不会同意。一旦失败的话,蜀汉短时间内又没有能力组织北伐了。

其实这条奇谋是否存在,有很大异议。在正史里,魏延确实说过类似的话,但是不是子午谷奇谋我们不得而知。仔细想想魏延提出这种谋略可能性很小,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好的策略。想要实现的话,真的比登天还难。

标签: 诸葛亮魏延子午谷奇谋

更多文章

  • 李商隐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商隐,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生活艰苦李商隐出身唐朝宗室,虽属皇族,但为远支且家道

  • 邓芝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邓芝,三国

    各位对蜀汉将领邓芝,一定有所耳闻吧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他是邓禹的后人,邓禹是东汉中兴名将,他年少成名,青年封侯,晚年帝师,他的一生可以说基本很顺。汉明帝当政后,命人将辅佐汉光武帝重建汉室的二十八位大功臣画在南宫云台上,邓禹便是二十八功臣之首。汉末时期,邓芝入蜀定居后不被重用,之后益州从事张

  • 和珅都做过什么样的官职 和珅贪污的钱换做现在有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和珅,贪官

    对和珅一生都做过什么官,贪污了多少钱,他又有哪些敛财手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非和珅莫属,他是清朝满洲正红旗人士,原名叫做钮钴禄善保,科举失利后,成为了乾隆的侍卫,直到23岁,才在乾隆面前脱颖而出,从此,仕途一帆风顺,深得乾隆的宠爱,并将

  • 和珅,纪晓岚和刘墉三人相比 谁的权力是最大的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和珅,刘墉,纪晓岚

    对真实历史中的和珅、刘墉和纪晓岚,到底谁的权力最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前些年随着《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等清朝古装剧的播出,让纪晓岚、和珅、刘墉等清朝大臣的形象家喻户晓。但是也许大家也有个疑问,那就是在真正历史的这三位大臣,他们是什么样子呢?他们

  • 曹操在面对刘备投靠自己的时候 曹操为何还看得起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曹操

    刘备当初打仗总是屡战屡败的,曹操在面对如此刘备的时候,曹操为何还看得起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要是刘备出身民间,无身份和背景,也没有贵人相助,可以说连运气都没有。吕布偷袭刘备城池的时候,导致刘备腹背受敌,最后丢失徐州,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投靠曹操

  • 王连是什么来历?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连,三国

    南阳郡是设立于秦昭王三十五年的郡级政区,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南阳郡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与益州巴西郡堪称是蜀汉盛产名将最多的两个郡。汉末三国时期诞生了魏延、黄忠、李严等名将,而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名将王连也是其中一个。对于王连,在三国历史上

  • 东吴偷袭荆州埋下了多少隐患 东吴为何要反这种重大错误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东吴,荆州

    对为何说东吴袭取荆州得不偿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能相互掣肘制衡,其实也是说明了这个道理。但是三国之间的实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要有一方做大或弱小,打破相对稳定的对峙局势。史实中,不光诸葛亮做过“草庐对策”,也就是三国演

  • 萧何作为韩信的恩人 萧何为什么要杀韩信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萧何,韩信

    对萧何为什么杀韩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是秦末乱世中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此人“统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根本不可能一统天下。但韩信最终还是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只是关于韩信之死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点,虽然刘邦不放

  • 古代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究竟是谁呢?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王政君

    古代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究竟是谁呢?西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阳平侯王禁的女儿王政君,古代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李氏怀着

  • 朱高煦争夺皇位最后为何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高煦,明朝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朝第一任汉王。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朱高煦是朱棣最喜欢的儿子,史书记载:“成祖以为类己”,他本人因为是嫡次子,又在靖难之役中随父征战且屡立军功,所以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既然是自比李世民,那掀翻兄长夺得皇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