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十朝元老冯道为什么会被欧阳修骂不知廉耻?

十朝元老冯道为什么会被欧阳修骂不知廉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775 更新时间:2024/2/3 4:17:14

众所周知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权臣,外号“官场不倒翁”,出身寒门,却混成了十朝元老,那么冯道为什么会被欧阳修骂不知廉耻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里面,吕布因为时常背叛旧主、投靠新主而被称为“三姓家奴”,如果仅仅以此为标准,那么冯道简直不知道该算是几姓家奴了。

因为冯道早年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后来又先后投效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在此期间,他一共历经了十二位君主。

因此宋代文坛领袖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纷纷在自己的著述中骂他“贪恋”、“势利”,乃是一名“奸臣”。虽然声名狼藉,但是冯道曾有一首诗名曰《天道》,却火了千年!

《天道》赏析

《天道》——五代·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这首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大概是说:一个人是贫穷还是显达,全靠命运的安排。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又何必要唉声叹气呢?只管凭良心去做人、做事情,不必问将来会得到什么。

等待冬天过去,冰雪自会消融;来看春天到了,野草就会获得新生。请你仔细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是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它早已经将一切解释得非常明白。

这首诗未知创作时间及背景,诗中讲的道理并无什么新鲜感。不过,民间时常引用这首诗的颔联——“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来做醒世良言。

那么,为什么这一句这样受欢迎呢?其实这是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揭示了生命之旅中唯一的真相——个人在命运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论语·颜渊》中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个人不管自身如何努力地去做某件事,最后的成败,都是未知数,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什么都不干。

为了争取命运的主动权,我们只能先“但尽人事”,最后才“各凭天命”。努力了,没有成功,也许是没赶上天时、地利、人和。

既然是这样,你为什么要唉声叹气呢?自怨自艾除了让我们的精神萎靡,健康受损,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你应当知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

天道循环如同冬去春来,人间的事情,和天体运行的规律是一样的,它总是会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去发展。

比如古人常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指王朝的更迭。古人又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就是指一个人生命中的穷通显达了。

可见,冯道这首诗的内容,完全属于“心灵鸡汤”的范畴。网上有人以为这首诗揭示了一定的哲学道理,就觉得它与冯道“奸臣”的身份不相符,进而为此长吁短叹,其实大可不必。

其实,冯道能够成为五代十国的“官场不倒翁”,恰恰是因为他本身拥有诗中那种达观的思想境界。所以他才能顺应“天道”,成为“十朝元老”,乱世重臣。

另外,至于冯道是不是“奸臣”,这个问题还得看是在宋初以后,还是宋初以前提出。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经过大一统的盛唐时代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根据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说法,在这一段黑暗的历史里面:“为国长者不过十余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天下之人,视其上易君代国,如更戍长无异。”

意思就是说,当时的王朝,存续时间长的也不过十余年,存续时间短的更是只有一两年。老百姓看待“城头变幻大王旗”,只等同于军队换了一个领头的。

在那个时代,争夺天下靠的是武力,读书人不受重视。不过冯道却能以读书人的身份,稳坐十朝元老的位置,官爵没有下过宰相、公、卿。

但是按照正史的记载,冯道之所以能上位,靠的并非是一味溜须拍马,媚上逢迎。相反,他在正史里面是一位救护百姓、端正士风的好官。

因为冯道曾经在契丹人攻入汴梁,准备杀戮汉人的时候,巧妙地用语言化解了汉人遭遇的这场危机,减少了异族对汉人的杀戮。

在个人生活里面,冯道的品德也是无可挑剔的。在宋初以前,人人都说他是一个好官,是值得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但是宋初以后,他却成了一名“奸臣”。

这当中其实是因为宋初以后,统治阶级通过努力,让“忠君唯一”的思想彻底浸透进了儒家文化。在宋初以前,中国儒家认为,臣子应当忠于的第一个对象是“天道”,而不是“君”。

孔子在《论语》中,有一段与学生的对话。学生问孔子,春秋时期的管仲,原来是公子纠手下。公子纠死了,管仲为什么不殉节,反而改事齐桓公,这种行为是否不符合“仁”?

孔子对学生说:齐桓公能九合诸侯靠的正是管仲,这就是他的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齐桓公有了管仲才能让天下统一,让后代一直受惠。否则我们现在都“披发左衽”,成为蛮族。

从孔子和学生的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儒家认为,一个臣子首先应该忠于“道”,而不是后世所谓的“君”。

《论语·先进》则说得更加明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对于皇帝而言,自然是一姓一江山;但对于大臣而言,谁当皇帝根本不重要。

只要给了他当臣子的机会,他就该遵循“天道”,为了天下的正义而努力。那么,一朝天子一朝臣,臣子只能效忠于一朝皇帝的思想,又是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墨家、法家的思想。

“忠臣”一词最早出现于《墨子》,后来由法家的韩非子专门对“忠臣”进行了定义。但是在宋初以前,“忠臣必须事一主”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渗透进儒家。

自从宋太宗赵光义上台后,历史上对“事二主”的臣子,才有了“非忠”的看法。宋初的王溥,本来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宰相,可是他后来又当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

按理说,王溥算是拥护赵匡胤登上帝位的功臣,应该会得到好的评价。可是宋太宗赵光义评价他的时候,说他什么都好,“唯欠世宗一死尔”。

在宋初,儒家首位批评冯道的人,其实是范仲淹。

司马光认为冯道是“奸臣”、欧阳修骂冯道“不知廉耻”,这些其实都是受到了范仲淹这种看法的影响。

结语

《天道》这首诗很浅,但是讲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一个人一辈子,到底是富贵还是贫贱,最终取得的成就是高是低,除了靠自己努力以外,剩下的部分还是要讲一点命数的。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即使你很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人活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成就”呢?

放慢脚步,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再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喘息。说不定哪天时来运转,你就会获得你想要的“成就”。

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顺应“天道”运行的规律。冯道懂得这个道理,知道王朝更迭是不可避免的。换了皇帝,假如这个皇帝不得人心,迟早还是会被别人换掉。

幸亏冯道生得比较早,儒家的臣子观念,还没被法家的“忠君”思想浸染,所以他才能“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再加上冯道个人的运数,的确也是很好,与皇帝谏争,都没被杀头,于是最后活成了“十朝元老”、“长乐老人”。

标签: 冯道五代

更多文章

  • 古代妃子已经有宫女伺候了 妃子为什么还要太监在身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妃子

    对古代嫔妃有宫女伺候,为何还要太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引言在封建王朝中,一般皇宫里有两种人是没有身份地位的,一种是太监,另外一种是宫女,他们是封建王朝中的牺牲品,是为皇室服务的人。与现在的服务行业不同,宫女和太监们是没有人权的,他们是被严重剥削的对象,有时

  • 李宸妃是谁?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宸妃,宋朝

    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说过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电视剧《包青天》里有个单元,名叫:《狸猫换太子》。说的是,宋仁宗赵祯出生时,刘妃(刘娥)与太监郭槐因为担心赵祯的到来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于是私底下用剥了皮的狸猫将赵祯换走。可怜太子的母亲李氏因为生下一个

  • 邢秉懿身为南宋开国皇后,为何命运如此悲惨?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邢秉懿,南宋

    邢秉懿,即宪节皇后,开封样符人,宋高宗赵构第一任皇后,北宋朝请郎、南宋庆远军节度使、安恭简王邢焕之女。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宣和四年(1122年),高宗为康王时,聘娶邢氏,封为“嘉国夫人”。靖康二年(1127年) 五月初一宋高宗即位,建立南宋。建炎元年(

  • 苏麻喇姑再被活埋的时候 太监为什么要在她头上倒石灰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苏麻喇姑,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活埋苏麻喇姑前,太监们要往她头上倒石灰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王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剧中的顶流了,它以精美的制作、历史的还原,适度的戏说成功出圈,多年来深受观众的喜爱,也让我们了解到《康熙王朝》的各个历史人物。在这些历史人

  • 朱棣打仗那么厉害 朱棣的本事是跟谁学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明朝

    对永乐大帝朱棣那么会打仗,都是跟谁学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棣是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因以永乐为年号,后人又称“永乐大帝”,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大帝”的皇帝可并不多,比如:汉武大帝、康熙大帝等等,这些帝王在文治武功上

  • 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小说中的一样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备,诸葛亮

    对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的印象必定非常深刻。刘备早年虽被人尊称为“刘皇叔”,但其境遇比较悲惨,颠沛流离了大半生,却始终没能开辟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请出了不世之才诸葛

  • 曹操当初实力比刘备还要强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而是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刘备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而非曹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我认为因素有三,分别是地域,感情和理想。一是南阳的位置关系。三顾茅庐大约在公元207年,当时刘备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依附荆州刘表,驻扎在新野。对当时南阳是属

  • 诸葛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从父,被荆州西城百姓所杀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玄,东汉

    诸葛玄(?―197年),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东汉末年官员,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从父。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诸葛玄曾为袁术的属吏,官至豫章太守。后来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其豫章太守的职务,诸葛玄让诸葛亮等到襄阳投靠了荆州刘表

  • 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抗朱棣的徐辉祖却得了善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徐辉祖

    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大明皇帝之位,是为建文帝。之后更是在齐泰与黄子澄的建议下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先是周王朱橚被废,紧接着又将齐、湘、代三位亲王贬为庶人。就这样,一场决定大明王朝命运的战争诞生了,那就是燕王朱棣发起名为“清君侧”的靖难之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

  • 汉献帝退位后人还活着 刘备为何不接汉献帝回去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献帝,刘备

    对汉献帝退位,刘备为何不迎接汉献帝继续做皇帝,而是自己当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中,刘备一直被认为是仁义之君,以铲除奸佞、匡扶汉室为己任,让大家十分钦佩。然而在汉献帝退位,仍然活着的情况下,刘备没有去迎接汉献帝入川继续做皇帝,而是自己当了,这是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