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怎么计时?古代使用的计时方式介绍

古代怎么计时?古代使用的计时方式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288 更新时间:2024/1/24 9:00:10

其实古代的计时方法可以说是西周时就已使用。对古代怎么计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今天小编带来详细的章供大家参考哦,一起来看看吧。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漏壶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所倚仗的北府兵到底是什么军队?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提起淝水之战,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却很少有人提及在这场战争中作为弱势一方的东晋,所倚仗的这支在后期足以决定政权归属的军队——北府兵。一、流民成军公元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晋朝宗室和南北大族的拥戴下即位晋王,年号建武,次年晋愍帝被俘,西晋彻底灭亡,司马睿即帝位,在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王

  • 历史上有名的井陉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有名的井陉之战是怎么发生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交战各方楚军:以项羽为首的复辟大军。汉军:韩信率领的汉军与项羽作战。井陉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公元前206年8月(汉朝元年),齐、赵诸侯叛乱。 项羽率军平定叛乱。 当他听说刘邦已经定关了,他很生气。 封郑昌为韩王,派其前往阻挡刘邦,令萧

  • 古代的夏天有多热?苏轼竟然是被“热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苏轼,李清照,野史秘闻

    古代的夏天有多热?苏轼竟然是被“热死”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天真热的时候,真的可以把人热死吗?宋代大词人苏轼竟然是因为旅途劳顿,暑热中去世。不可思议吧,现在一起来看看还有那些古代的人因为天热而死。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大文豪竟然是因暑热而死。网络配图据史

  • 吕布和刘备之间有什么过节 吕布为什么想要弄死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风云人物

    对吕布和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代名将吕布,为何非要置刘备于死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刘备和吕布均是叱咤一时的雄主。从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至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刘备和吕布三股势力围绕徐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以曹操联合刘备击败吕布、夺取徐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的兵器史有着怎样的改变?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在中国古代,国家、民族、诸侯世家为了彼此的利益经常征伐作战,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兵器不断的发展改进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氏族等群体之间打仗时所使用的武器都是石兵器。士兵器主要是用石、骨、角、木、竹等材料,仿照动物的角、爪、鸟喙等形状,采用刮削、磨琢等方

  • 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孟获到底打心里服气没有?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孟获,战史风云

    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我们都会对他心生敬佩,因为他不仅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他的人品也是好的没话说,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典型的高富帅,还没有公子病,标准的翩翩公子一个,身穿八卦袍,手拿羽毛扇,清风吹过,衣袂飘飘,简直就是神仙本仙,但现在也有许多小女生是他的颜值粉。当然三国演义是经过艺

  • 明朝的兵制是怎样的?为何会出现那么多逃兵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正统三年,担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上疏朝廷,请求暂停清军御史在全国的活动,让他们各回原处。其中提到,这些清军御史到全国清查各个卫所,发现全国实际上还在岗的军兵,比朝廷应该有的名额少了120万还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这个时期的明朝并没有大举用兵,少了的这120万士兵

  • 明朝奇葩皇帝朱见深,废16岁皇后独宠34岁老女人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见深,明朝,野史秘闻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17岁的太子朱见深登基为帝,是为明宪宗(年号是成化,也被称为成化帝)。皇帝已经有了,那么作为六宫之主的皇后,也应该尽快确定。事实上,明英宗驾崩前夕,就十分关注未来皇后的人选,他亲自为儿子朱见深挑选了3位皇后候选人,分别是吴氏,王氏,柏氏,这三人之中,明英宗更倾向于吴氏作

  • 成吉思汗为何能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士兵们衣食无忧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吉思汗,宋朝,风云人物

    战争就是国家用物资和生命作为棋子的博弈,在巨大规模的战争中,军队的后勤保障是衡量他们战斗力的标准,每一只战无不胜的军队都有着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有了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一支军队就可以完整地将实力发挥出来。成吉思汗所带领的古代蒙古的军队实力超级强大,用铁蹄踏破欧洲大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这辉煌的战绩

  • 在曹丕继位后,曹植到底又是如何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广为流传,话说曹植曾与曹丕争夺世子之位以惨败告终,在曹丕继位后,有意刁难曹植,要求其七步成诗,否则就将其处死。最后,还是曹植才思敏捷,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感触良多,最后放了曹植一命马。关于曹操“七步成诗”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