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恪深得李世民的喜爱,为什么会沦为争斗的牺牲品?

李恪深得李世民的喜爱,为什么会沦为争斗的牺牲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2462 更新时间:2024/1/13 11:10:53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他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才俊,被后人铭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恪英勇果敢,德才兼备,深得李世民的喜爱,他的身世也颇具传奇色彩。李恪的出身不凡,在文采和武艺上有极高的天赋,按理说他的人生应该是一片光明,荣华富贵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出生在皇室自然有太多的隐晦,自古皇家多争斗,李恪也免不了卷入这场纷争当中。

李恪最终成为争斗的牺牲品,他一生的幸与不幸被载入史册,人们每每读到他的记载时,总是不断叹息,而这其中的种种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

一、年少受封官职

李恪从小才华出众,深得李世民的喜爱,根据许多史书的记载,李恪既文学才华出众,又擅长骑射,可谓是文武双全。李恪的脾气性格也与李世民十分相似,性格活泼好动,尤其喜欢打猎。李世民曾经多次得意洋洋地说,“这个儿子和我一样英武果断。”

贞观二年,年仅十岁的李恪就被封为蜀王,担任益州大都督的要职,同时行政上下监管三十六州,但由于他年纪尚小,没有赴任,而是遥领职位。益州大都督府,地段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富庶,有民族聚居于此,矛盾关系相当复杂,是唐王朝首屈一指的核心利益地区。

在贞观十三年大帐所存资料中记载,益州每个州有十七万七千户的人口,仅次于帝都长安,确实为帝国重藩中之重藩。而李世民将此地指派给李恪,足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的看重和信任。

李恪获封此重地,但又不去赴任,也是李世民对年纪尚小的李恪的照顾和对封地的重视。直到贞观七年,才正式赴任。李恪在正式赴任齐州都督之前,还曾侍奉李世民,与他一起用膳。

李恪离宫赴任后,李世民感慨万千,对房玄龄等众位大臣说,想要时常和儿子多多相处,但是家与国不能兼并,实际是大不相同的,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可以代代传承。

因此,贞观十年,李世民想通过世袭封建,重置封国这样的方式,去稳固大唐王朝的统治,不顾众位大臣的反对,将自己的兄弟儿子全部都世袭封建。

二、无缘太子之

皇室之中太子之位一直都是众矢之的,一个合适继承人是大唐江山的延续,在皇室中选择继承人,自古都是根据宗法制度挑选嫡长子作为继承人的。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也是最好的人选,年满八岁的李承乾,就被定为太子,昭告天下。

李世民对这个儿子十分给予厚望与期待,从小就对他悉心培养,仔细教导,希望有朝一日他能不负众望,挑起肩上的重担。但事与愿违,李世民万万没想到自己给予厚望的太子李承乾,非但没有继承自己的治国才能和雄图大略。

反而整天的花天酒地,无所作为,丝毫没有一个太子的样子。李世民见到李承乾这副模样,便想废太子改立新太子。太子之位空出以后,需要挑选新的合适人选,李世民将目光转移到李治和李恪两人身上。

李恪文武双全,不仅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又有带兵出征打仗的果敢谋略,在李世民所有儿女中十分出挑,李世民对他是十分满意的,甚至有意让他当太子。

但是由于李恪是庶出,他的母妃杨妃又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相当于拥有一半的隋朝血脉,历代皇朝都对自己的血统看的很重,国舅长孙无忌因此利用了这一点,向皇上进言,极力反对李恪为太子。

李世民也万分无奈,尽管自己非常喜爱李恪,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李恪,立了李治为太子。纵使李恪有万般才华和能力,最后还是没能成为太子,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

三、被害蒙冤而死

当初长孙无忌就是因为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如果李治当了太子,自己将来也是位高权重的,所以才极力反对李恪当太子,把李治推上储君之位。李恪的才能出众,在皇宫中始终是一道刺眼的目光,加上李治确实才能不及李恪。

李恪的存在也就时刻威胁到长孙无忌等人的利益,因此长孙无忌将李恪视为眼中钉。李世民在世的时候,长孙无忌不敢有什么动作,表面装的很温和良善,直到李世民去世以后,太子李治登上皇位。

长孙无忌真正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才展露出真实面目,终于让他找到了机会报复李恪。正巧当时高阳公主十分看不惯李治当皇帝,她召集了一大堆亲贵们发泄心中的怨言,甚至想要密谋造反。

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等人的造反事件走漏了风声,传到了长孙无忌的耳朵里,这让长孙无忌有了合适的理由和借口。长孙无忌将这些密谋造反的人通通抓了起来,上报给李治,唐高宗李治将这案件全部交由长孙无忌处理。

长孙无忌便借着这个机会将事态扩大化,把已经分藩的吴王李恪牵连进来,污蔑他合谋造反,有不臣之心。百口莫辩的李恪最后在狱中含冤而死,李恪临死前万分悲愤,怒骂长孙无忌并且诅咒他:如果祖宗显灵,一定会将他的家族毁灭。

如此文韬武略的吴王李恪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他的儿子们也全都被流放,女儿们则被幽禁,去给唐高祖守陵。和他同为一母同胞的弟弟蜀王李愔也被牵连,流放巴州。

四、总结

这样一个天之骄子李恪就此陨落,充满着无奈与惋惜。他虽富贵显赫,但一生却是如此的不幸,皇室之中的明争暗斗数不胜数,如若不敌只能成为牺牲品。长孙无忌也没有风光多久,他也终会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长孙无忌万万没想到,后来会有武则天的出现,他自己也栽在武则天的手上,被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联合逼死,在显庆五年获罪,声名显赫的长孙家族也就此没落,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再到后来,神龙元年时期,李恪一案终于昭雪平反,还了李恪一个清白,永徽四年,李恪被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李恪的事迹被记入史册,后人每每读到他都会十分感慨,怀念这位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天之骄子。

标签: 李恪唐朝

更多文章

  • 深受武则天赏识的宋之问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华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之问,唐朝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纵观历史,我们总是能发现不少的才子佳人。但并不是所有有学识的人,都可以得到当时的统治者的赏识的,有些才子只能郁郁不得志地过完一生。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才子,虽然得到了当时的统治者武则天的赏

  • 历史上的王玄策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玄策,唐朝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王玄策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我们都知道,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王朝,因此受到了各方的尊敬。王玄策早年的事迹并没有流传下来,人们只知道

  • 李隆基作为唐朝的皇帝 李隆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李隆基

    对唐代李隆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隆基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在我国唐代的时候,除了百姓们生活比较太平安康以外,其实在皇宫当中也出现了很多因为权力而互相争斗的事情。比如说唐玄宗李隆基,他之所以能够做上皇帝,也是做出了很多努力的

  • 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带着鲁肃 诸葛亮就不怕危险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鲁肃

    还不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时候,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带上鲁肃?诸葛亮草船借箭带上鲁肃有两个原因。一、方便调度诸葛亮是一个人代表刘备军到东吴参与军事的。他身边没人,最多就是一个小童。草船借箭需要二十条船和六百士卒,都是诸葛亮

  • 李治不顾大臣反对要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为什么痴迷武则天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治,武则天

    对李治和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身为李治的庶母,又比李治大四岁,李治为何还痴迷武则天?很多人都会为唐高宗李治痴迷於武则天而感觉到诧异,武则天比李治大四岁,且在名义上又是李治的庶母。即便是钟情於武氏,也没有必要为之“废后立武”。后来的李隆基对杨玉环那

  • 历史上陈玉成是什么人?身为太平天国英王的他是什么下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玉成,清朝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熟悉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首义有八王,都是在太平军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在太平天国天京事件中,英王陈玉成曾经在太平天国大厦将倾的时候,让太平天国转危为安。不过在太平天国覆灭之后,这个英王陈玉成的

  • 历史上鳌拜有着非常强的实力和兵力,他真的有过造反的心思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鳌拜,清朝

    鳌拜,中国清初权臣,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鳌拜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是耳熟能详的,毕竟是皇太极重用的大臣,也是非常优秀的大臣。鳌拜出身名门,精通射箭和骑马。并且从小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平定各种农民战争,有着各种荣誉,所以成为皇

  • 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是如何掌握政治大权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刘彻,汉朝

    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十六岁即位。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刘彻,在稳定政治统治后,做了很多辉煌的大事,例如他击溃了匈奴,实行“推恩令”加强了往后的中央集权,甚至开辟了“丝绸之路”。留下了很大的贡献。不过在《资治通鉴》中详细地介绍了汉武帝登基时的情节,让我发现其实在汉武帝幼年继承皇位

  • 麦铁杖简介:隋朝大将军,战死在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麦铁杖,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

  • 宋光宗赵惇:南宋第三位皇帝,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惇,南宋

    赵惇,即宋光宗,宋孝宗赵昚第三子,生母是成穆皇后郭氏,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在位共5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