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到宋仁宗掌政时,北宋的社会风气就已产生了哪些弊端?

到宋仁宗掌政时,北宋的社会风气就已产生了哪些弊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979 更新时间:2023/12/12 20:55:18

赵匡胤是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的天下,其方式同此前五代十国那些帝王用阴谋手段抢权,并无多大区别。夺取政权后,如果也是继续不顾社会风气的净化、整顿,那么赵宋王朝,也只会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短命小王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赵匡胤同此前的那些军人政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了形势,在夺取政权后,立刻实行以儒治国,狠抓了社会风气的净化。

赵匡胤对后周的皇室,不予杀戮,以礼相待;对后周肯于投降的大臣,如宰相范质王溥等,继续原职留任。对于曾起兵反抗宋军后周将领,如汴京卫戍副司令韩通,虽在战斗中被宋军所杀,却并不敌视,反而褒奖其忠勇。

赵匡胤为防武人和功臣专权,并未像有的王朝那样,建国之后大杀功臣,而是用和平的方法,搞了“杯酒释兵权”,然后以锻炼军队刻苦善战的名义,让军官经常调动,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其兵,并用文臣知州,“重文抑武”。

赵匡胤还留下严惩贪墨之官和不杀言事之官的“祖训”。

赵匡胤这所有的“祖宗之法”,都是针对唐末五代十国以来二百余年社会风气大坏而发的。

宋朝初年很快就出现了廉耻相尚的好风气。在第三代皇帝宋真宗和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时,朝野上下读书成风,忠于职守成风,讲真话成风。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等一大批直言敢谏之士,得到重用。从而使赵宋王朝出现了百年太平的政治形势。

“天下太平”的形势,使朝野上下滋生一种思想认识:“祖宗之法”是“良制美法”,因而是永远不可更改的。其实,了解历史的人都明白:世上哪有永远不可更改之法?

“祖宗之法”在赵宋王朝的初年,即太祖、太宗时期,确实发挥了治国安民的良好效用,但是,到了真、仁、英、神、哲、徽、钦,以及金兵入主中原,南宋偏安一隅之后,随着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变化,再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就僵化了,就要四处碰壁了。

事实上,到了宋仁宗(第四任皇帝)掌政时,全国性的社会风气就已悄悄地产生了许多弊端了。“重文抑武”的国策,大大弱化了军队的战斗力,面对西北边境强大起来的西夏、契丹以及后来的金人武装进攻,屡打败仗。由于姑息政策的演化,到真宗(第三任皇帝)时,对贪官就一个不杀了。

由于官僚机构叠床架屋,任职而不干事的官员越来越多,只靠熬年头,文官三年,武官五年,便可提职提薪,高官们还有“恩荫”的特权,其子孙不用任何条件,就可得官位。政以贿成,十官九贪已见怪不怪。“冗官”、“冗费”、“冗兵”的“三冗”现象出现了,到仁宗(第四任皇帝)宝元元年(1038)“三司计度经费,二十倍于祖宗时”(《宋史·苏舜钦传》)。

社会风气大不如宋朝初年了,人民聚众起义也开始一伙接一伙了。

在这种形势下,仁宗把志在改革的范仲淹召进朝廷,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改革弊政。但是遭到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反抗,他们先是诬蔑改革派为“朋党”,继而造谣说范仲淹等要废掉仁宗皇帝。于是仁宗皇帝一改支持“新政”的态度,范仲淹等受到政治清算。

仁宗皇帝这一反复,大坏了官场风气。

又过了三十年,即当赵宋王朝立国110年那年(宋神宗熙宁二年),锐意变法的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社会上传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之言,称“三不足”。“三不足”是否为王安石亲口说出,尚无证考核,但是,它反映了一种改革的呼声。

王安石的锐意变法,反映了那一时代的主流思潮。但是,他没有“摸着石头过河”,且主要目的是为扭转国家财政的危机,一系列变法内容对普通百姓没有好处,还有“扰民”之嫌,所以一些持重稳健的官员,多不肯同他合作。于是,王安石任用了以吕惠卿为代表的急于当官而不择手段的年轻人到政府各部门出任要职,王安石这一破格提拔年轻人的做法,给一些德行不好、投机取巧之徒开了方便之门。于是,社会大行钻营投机之风。事情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是王安石最为依仗的、视为可靠的接班人吕惠卿,在自觉翅膀硬了之后,向神宗皇帝诬告王安石有反叛之心。王安石亲自尝到了他所重用的人带来的苦果。尽管王安石在后来认识到了吕惠卿是无耻小人,但是十几年以来,这种激进的变法和对于钻营之徒的提拔重用,已使社会风气大坏。这是王安石始料未及的。

王安石下台,司马光上台执政。

司马光本来是一个稳健之人。但是,他执政时已风烛残年(只执政18个月就死在任上),急于想把王安石变法来个“一风吹”,于是又给投机之徒造成了机会。奸臣蔡京瞧准这一机会,在他所管辖的开封府,只用半个月就把王安石变法全废掉了。王安石的变法并非全不好,蔡京这样不分青红皂白,莽撞行事,也是扰民之事。司马光却大大表扬了蔡京。可是,就是这个执行司马光政策的急先锋,司马光一去世,他立即来了一个急转弯,把司马光等人打成了反革命(所谓“元祐党”)。

蔡京比吕惠卿更坏,他给社会风气的污染也更甚。宋徽宗上台后,蔡京投皇帝所好,在江南的苏杭一带搜求古董奇石,运往汴京,称“花石纲”。“花石纲”把皇帝引向不务正业,把百姓搞得倾家荡产。蔡京大搞宗派,任人唯亲,奢侈腐化,贪污纳贿,无所不用其极,使本来已经江山不稳的赵宋王朝,雪上加霜。

宋朝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党争频起,贪官肆无忌惮,皇帝不务正业,毫无危机感。百姓走投无路,起义反抗此伏彼起。社会风气完全坏了。金兵的铁蹄,把赵宋王室赶到江南。但是,宋高宗出于一己之私,害怕被金兵掠而北去的徽宗、钦宗回来争夺皇位,竟重用当了金兵俘虏,又被派回来做奸细的秦桧。秦桧以“莫须有”之罪,杀了抗金大将岳飞父子。朝野上下,一片恐怖。忠奸不分,好人坏人颠倒。南宋王朝一开始就作胎不正,可知以后了。

对于赵宋王朝的社会风气由好变坏,生当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五言诗《岁暮感怀》:“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金源祸,此风犹未已。倘筑太平基,请自厚俗始。”

陆游是当世人,又是当事人。他认为:用人唯贤(人材兼南北),言论开放(议论忘彼此),是风俗粹美的表现;结党营私(谁令各植党)是风俗败坏的表现。最后,他以切实感受大声疾呼:要想天下太平,应以淳厚社会风气开始。

限于一首短诗,论述不可能全面。但他的结论“倘筑太平基,请自厚俗始”,则是十分正确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一些认识:

一、社会风气的好坏,或由坏变好、或由好变坏,最根本的原因是最高当政者能否从历史吸取教训,从社会实际出发,制定好的方针政策。

二、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良制美法,形势了,法律制度也要相应的改革。

三、改革,是治国安民的永恒主题。改革不可急躁冒进,要摸着石头过河。

四、改革首先要考虑给百姓是否带来利益,而不能脱离百姓、只追求所谓的“国富”。

五、用人问题,从来都是当政者成功与失败的关键问题。要特别警惕反复小人的投机取巧。

以上几个问题处理得好,社会风气就会淳化起来;处理不当,社会风气就会越变越坏。

宋朝社会风气由好变坏,乃至亡国,给后世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赵国和秦国采取了哪些行动?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和赵国军队爆发了战争,史称“长平之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

  • 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较高,人民生活水准较高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发达国家,美国,历史解密

    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又称已开发国家和先进国家。是指那些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较高,人民生活水准较高的国家,又称作高经济开发国家(MEDC)。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是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准和生活品质。借由开发自然资源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类发

  • 穷小子救下大将军,成吉思汗竟将妹妹许配给他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吉思汗,宋朝,野史秘闻

    我国古代英雄豪杰众多,但论起欧洲人最佩服的人,当为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当年带领着蒙古铁骑南征北战,横扫了欧亚大陆,把欧洲人给彻底打服了。常言铁汉柔情,成吉思汗也有家人,战场上的他对待敌人残暴嗜血,但对自己的亲人却是宠溺万分。他当年有个唯一的妹妹名为帖木仑,长得十分漂亮,逐渐地长到了待嫁的

  • 苏代是怎么挑起挑起齐国与多国生死战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苏代,战国,风云人物

    话说在那战国时期,天下十分的动荡!天空中终日飘荡着战争的乌云,压抑非常!各国之间的关系也不和谐:很多国家之间表面交好,但是时刻处于互相怀疑的状态,你我一直提防着。秦作为改革的前沿国,秦的方方面面狂飞猛进,一跃超过其他敌手。这时生性霸道加上拥有强劲实力的秦国人就有了一统江山的想法。但是当时仅凭秦一己之

  • 仰韶文化时期制陶业水平有多高?造型十分精美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仰韶文化时期制陶业水平有多高?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制陶技术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从考古发现看,各部落都掌握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包括选用陶土、塑坯造型、烧制火候等一系列技术和绘画、贴塑装饰的工艺。不过,制坯还停留在手制阶段,不少小件器物仍采

  • 项羽在巨鹿之战的胜利,又是如何给予秦朝最沉重一击?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项羽,秦朝,战史风云

    说起秦朝,人们总是先想到大秦雄师,其气吞如虎,横扫六合的气概让千年来无数风流志士遐想,讴歌!秦之兴起,无疑其内在战争机器的疯狂开动,外在百万铁军的征讨四方,打下前所未有的天下。然而短短十五年间,泱泱大秦,毁于一旦,真是应了其兴也勃,其败也勃。秦朝大厦倒塌之快,其内在外在有各种问题,但是给予大秦最沉重

  • 历史上巅峰时期便迅速覆亡的王朝 西汉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对西汉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王朝都是在衰落时期灭亡的,西汉时期正直巅峰,西汉为什么会迅速走向灭亡?我国历史上一统的大帝国有很多,但很少有像西汉王朝那样迅速覆亡。西汉王朝可能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巅峰时期便迅速覆亡的王朝,后世诸如唐代、宋代等,都没有像西汉王朝那样奇

  •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陈圆圆爱过他吗?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陈圆圆,明朝,吴三桂,野史秘闻

    宫廷中的美人往往在王朝的生死关头,被冠以推动历史的作用。而实际上,封建社会是男人的社会,她们只是小小女子,如何有权力影响国家?昏庸不理朝政的是那些君王,并非女子本身。否则历朝历代,美女从不断绝,为何还会有唐太宗、康熙帝等千古流芳的帝王呢?其实,被时代冠以恶名的美女不只是宫廷女子。即便是烟花女子,一旦

  • 三国时期邓艾是怎么死的?因何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风云人物

    邓艾,字士载,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景耀六年(263),魏国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穿越七百里无人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轻松拿下江由和绵竹,并在绵竹斩杀诸葛瞻,长驱直入,直逼成都,刘禅大惊,选择投降

  • 汉文帝为何这么优待舅舅薄昭?薄昭最后又是什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薄昭是汉文帝母亲薄姬的弟弟,曾经为他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吕后一党被陈平、周勃铲除后,这两个见惯了血腥争斗的人,不免胆战心惊。所以他们商议之下,选择了性格温和,母亲家族没有多少势力的刘恒,他如果做上皇帝,比较好控制,两人就可以继续屹立不倒。在陈平和周勃苦心算计的时候,刘恒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是知道吕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