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朝万历皇帝为什么那么早就开始找陵寝位置了?

明朝万历皇帝为什么那么早就开始找陵寝位置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810 更新时间:2023/12/24 22:17:42

还不知道万历皇帝为什么二十一岁就开始找陵寝位置了?历史上万历十一年(1583),刚刚才满二十一岁的万历朱翊钧放下手头事务,专门来到大明王朝皇帝陵寝集合地天寿山。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此行目的除了对朱棣以后的皇帝列祖进行祭祀外,另外最重要的一件事竟然是给他这位年轻人寻找陵寝藏地。此前,按照万历的意图部署,内阁首辅张四维预先派出礼部、工部大臣和钦天监和风水先生到天寿山附近进行选址勘测。

几天后,礼部官员将勘测结果向神宗汇报,并大体选择三处供皇帝选择。

在天寿山,神宗陪同两宫皇太后一同前往天寿山向大明几位皇帝陵寝进行参谒,随即在官员的簇拥下来到了三处候选地。到底选择哪处,这位年轻皇帝也茫然无措,但是这种提前选择身后藏地的大事又不能草率定夺。于是神宗命令通政司官员梁子琦继续对地形进行考察。梁子琦先后多次前往天寿山,第一次会同南京刑部尚书陈道基前往,二人却因选址发生争执;第二次与钦天监官员及风水先生同往,结果又是木匠多了不好盖房,又发生了争执不下。第三次是礼部尚书前往查看依旧没能统一意见。

通政司的参议梁子琦干脆上疏弹劾礼部尚书,因此事又牵连到首辅申时行,可见大明在万历时期已经到了凡事都要争论一番的地步。申时行上疏指责梁子琦三次选择陵寝地都与人发生争执,此次又借口徐学谟与自己有姻亲关系,诬告“附势植党”。神宗着急的是迟迟选择不定的陵寝而焦急万分,不想此事继续纠缠不清,便批示“梁子琦挟私渎奏,著罚俸三个月”将此事淡化下去,以加快陵寝的选址。此后在神宗的亲自推动下继续要求各部联合行动,最终选择出形龙山、大峪山、石门沟三处为最佳地带。

万历十一年的九月百草丰茂,天高云淡,神宗率领后妃一行前往天寿山,在考差了形龙山、大峪山后,神宗亲自拍板将陵寝位置定在大峪山,至此经过大半年的吵闹争执,终于将朱翊钧心头的石头落地。

这个年轻的皇帝对陵寝工程表现出极大兴趣,在决定了一个庞大的建设施工计划后,将朝廷一等大员全部纳入建设小组名单。由首辅申时行为知建造事,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工部侍郎、礼部尚书为总拟规划。此外除了这套高配施工领导机构外,神宗还组建了由司礼监太监张宏为总督,带领大内十余名太监组成内宫班子进行施工监督,终于在万历十三年(1585)的八月一日正式破土动工,营建寿宫,动工动仪式由首辅申时行主持,此时营建陵寝成了大明帝国的最大事件,成了年轻皇帝的一件颇为兴奋的大事。

然而不久,太仆寺少卿李植联合光禄寺少卿、尚宝司少卿三人上疏给神宗说大峪山绝对不是个好地方,理由是在动工后,钦天监在宝城西北角的地下发现大量石块,李植认为“寿宫有石数十丈如屏风,其下皆石,恐宝座将置于石上。”《明史李植传》

神宗朱翊钧听了汇报高度重视,于是决定亲自再去看一次,在祭拜了长陵、永陵、昭陵之后,于是进一步查看了大峪山附近的一带地貌,并未发觉李植所说的情况。于是神宗吩咐司礼监招来内阁四位首辅,强调说:“寿宫吉壤,断自圣裁。”并把李植等人认为大峪山并非吉壤的奏疏交给申时行。申时行结果奏疏看到文中有“青白顽石”的词句后便说:“李植等说青石顽石,大不是。太凡石也,麻顽或带黄黑者,方谓之顽。若色青白滋润,便有生气,不得谓之顽矣。”君臣研究之后对上疏的三位少卿进行处理,最终将李植降级外放处理。申时行磕头对神宗表示“圣裁允当”。

至此万历皇陵的建设进程得以全力推进,从万历十三年八月到五年后,这个陵寝建设工程共耗资八百万两银子。

在陵寝建设过程中,朱翊钧多次进行实地踏查,由于参观陵寝建设觉得非常满意后,对各级官员给了许多嘉奖,首辅申时行加禄米五十石,赏银五十两,其他官员都给予了官阶提升和银钱奖励,一时之间,年轻皇帝身后藏地影响了大量官员的宦海浮沉。

万历四十六年以后,这个长期不朝,身体虚胖的万历皇帝逐渐走向了生命的尽头。虽然长期不朝,但是辽东战事已经呈现出太多的危局,加之在病症的伴随下,他的健康日益恶化。这年的夏天,他对身旁人说:“朕入伏以来,著湿熏蒸,不时腹泻,头目晕眩,身体发软,见今服药未愈,临御不便。”此时他的内阁人员只剩下方从哲一人,堪称真正的孤家寡人。两年后,万历的身体并且再度加重,甚至连走路都走不了的地步。

一生长期不朝的他,竟然在病危期间,希望早点痊愈能够处理朝政。然而历史并未给他这个机会。不几天,万历向天下发布谕旨:“朕嗣祖宗大统,历今四十八年,久困国事焦虑,以至脾疾,遽不能起,有负先皇托付。”最后希望他的太子能够在众大臣的辅佐下,继续改变陋习,使得“功在社稷,万世不泯。”发出这道谕旨的当天,万历在弘德殿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临死前,他在遗诏中感慨道:“我以很小年纪继承大统,君临海内,四十八载于兹,享国最久,夫复何憾。”

标签: 明朝万历皇帝

更多文章

  • 古代书生如此文弱 书生能不能做元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书生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书生,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古代,文弱书生真的能当元帅吗?由于生产力水平受限以及文盲率高,古代人们的生活一直都非常的悲凉,有一句诗是这样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言十分经典,最艰难的战争岁月里,古人平均寿命甚至不到三十,就算是古代的和平年代,人们的

  • 作为刘邦的儿子原本可以衣食无忧 他们下场为何大多很惨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朝,刘邦

    对古代皇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皇子本应高高在上、衣食无忧,为何刘邦八个儿子下场大多很惨?我们常以“含着金汤匙出生”来形容一个人出身好,而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的儿子们简直堪称“含着钻石汤匙出生”,一般情况下只要不犯有大错或错生时代,那么出生便决定了一生的

  • 姚广孝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失去了心安?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姚广孝,明朝

    姚广孝,法名道衍,字斯道,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长洲(今江苏州市相城区)的一个世医之家。他从小初步学习了一些儒家经典,但是,他志不在此,他既不想应试做官,也不想

  • 才艺双绝的辽朝萧皇后死得有多冤?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古代,辽朝

    才艺双绝的辽朝萧皇后死得有多冤?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萧观音(1040年—1075年),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辽圣宗钦哀皇后之弟枢密使萧惠之女。萧观音自幼容貌清丽,聪慧秀逸,个性内向纤柔,文采出众,精通诗词、音律,还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萧观音也是辽代的女诗人

  • 历史上谯周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谯周,三国

    谯周,字允南,是巴西郡西充国人。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都说少不读《三国》,老不读《水浒》,痴情不翻《红楼》,看破红尘者不可阅《西游》,为何有此一说呢?少年读三国,满眼尽是机谋算计,一看之下哪还有什么率直童真?老来读水浒,那物不平则鸣的好汉秉性、英雄气魄早不能

  • 配享曹魏宗庙的26位功臣,谁排在第一?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三国

    配享曹魏宗庙的26位功臣,谁排在第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作为魏国奠基者的曹操,堪称三国时代最为杰出的英雄人物。而在曹操的麾下,则聚集了一大批顶级的文臣武将。曹操死后,被供奉在魏国宗庙里。为了表彰魏国的开国功臣,从魏明帝曹叡时期开始

  • 历史上曹丕在称帝前,对吴蜀两国发动过几次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丕,三国

    三国时期曹魏开国皇帝曹丕,表字子桓。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王太子曹丕继位成为魏王。同年10月,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登受禅台称帝,东汉灭亡。曹丕篡汉的速度让人有些目不暇接,但其实曹丕在称帝前,对吴蜀取得了两次“小规模”军事胜利!东汉的天下

  •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时夺位 李亨有什么打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亨,唐朝

    对李亨夺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最悲催的太子之一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时,篡夺皇位呢?李亨篡夺唐玄宗之位,这是一种压抑了很多年愤怒的爆发。唐玄宗在晚年,觉得自己的前半辈子立下了汗马功劳,对自己的成就很是满意,甚至还把开元年号改名为天宝,就是为了安享晚年。中

  • 李亨抢走李隆基皇位后 李隆基为何没有带兵攻打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李隆基,李亨

    对李隆基和李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亨夺了李隆基的皇位,李隆基为什么不举兵讨伐叛乱的李亨?李隆基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留恋皇位的皇帝之一。李隆基究竟有多么留恋皇位,我们来说几个事实。其一,李隆基和他父亲李旦抢皇位。本来李旦皇帝当得好好的,但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

  • 张翼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张翼,三国

    纵观姜维的一生,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秉承着继承先主、武侯的遗志,一共有过十一次的北伐记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诸葛亮为了恢复汉室,进行了五次北伐,诸葛亮病死之后,而姜维为了继承诸葛亮遗志,也进行了多次北伐,蜀汉有一位大将,曾受到诸葛亮赞赏,但是他却公开反对姜维北伐,甚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