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裴炎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他犯了什么错

裴炎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他犯了什么错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61 更新时间:2023/12/25 0:45:32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唐朝宰相,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裴炎是唐朝宰相,在帮助武则天掌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最后却被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杀死。那裴炎到底与武则天发生了什么矛盾,导致自己身首异处呢

一,出身名门

裴炎出身河东裴氏,为当世有名的世家大族,因此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得以进入弘文馆学习。裴炎为人性格宽厚,沉默寡言,在弘文馆时学习刻苦,博览群书。遇到放假时别的少年外出游玩,但裴炎依旧勤学不辍。有官员欣赏裴炎的勤学精神,便要推举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以自己学艺不精而拒绝。裴炎在弘文馆学习十年,学业大成,尤其精通《左氏春秋》和《汉书》。然后裴炎参加科举,考中明经科,得以出任濮州司仓参军。裴炎为官勤恳,因此得以担任兵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职。开耀元年(681年),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败东突厥,俘获可汗阿史那伏念。裴炎嫉妒裴行俭立有大功,于是称阿史那伏念是迫不得已才投降,并非真心归顺大唐。唐高宗听从,于是处死阿史那伏念。裴行俭因为答应阿史那伏念只要投降就免他一死,所以对裴炎所为十分不满,于是称病不朝。

二,参与废帝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李治巡行洛阳,让太子李显留守京师,命裴炎与刘仁轨薛元超辅佐太子。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病重,便让太子李显处理国事,令裴炎与黄门侍郎刘齐贤、中书侍郎郭正从旁辅助。不久唐高宗病逝,子李显即位为帝,即唐中宗。

唐中宗之母武则天在高宗时就已经参与朝政,此时成为皇太后,野心更大,便想控制儿子,继续把持朝政。唐中宗对母亲专权十分不满,便想任命岳父韦玄贞为侍中、乳母儿子为五品官,以此抗衡太后。宰相裴炎对此不满,于是极力反对。唐中宗很不高兴,便对手下说:“我即使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都行,怎么会在乎一个侍中?”裴炎听了十分害怕,便将此事告诉武则天。

武则天对李显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便和裴炎商议废除中宗,另立新君。光宅元年(684年),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人带兵入宫,以武则天的名义将李显赶下皇位。李显于是问武则天为何要废自己,武则天回答说:“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随后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儿子李旦为帝。裴炎因为助武后掌权有功,获封河东县侯。

三,抑制武后

唐睿宗李旦知道母亲武则天想要独掌朝政,也不想自己步哥哥李显的后尘,于是对母亲十分恭敬,心甘情愿的当了傀儡皇帝。武则天侄子武承嗣趁机上书,要求为武氏立七庙及追封武家先祖为王。武则天准备批准武承嗣所奏,但裴炎反对说:“皇太后是天下之母,因为圣明贤德而临朝称制,所以处事更应公正无私,不应该追封武氏先祖为王,显得皇太后存有私心。况且又有吕后失败的事例作为前车之鉴,臣因此担心后人会把皇太后当成吕后。”

武则天不满地说:“吕后封王,大权掌握在活人手里。我追尊武氏为王,追尊的都是已经去世的先人。生死不同,怎么能相提并论?”裴炎回答说:“杂草蔓延就难以铲除,所以在初生时就不能放任它们。前车之鉴不远,更应斩断祸根。”武则天听了很不高兴,但也不得不停止追封武氏先祖。

武承嗣和堂弟武三思视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皇室宗亲为心腹大患,便多次劝姑姑武则天杀掉他们,以削弱李唐皇室的力量。刘祎之、韦仁约等人畏惧武氏,对此事唯唯诺诺,不敢出来反对。但裴炎对此据理力争,反对诛杀李唐宗室。武承嗣等人因此十分痛恨裴炎。

四,蒙冤被害

文明元年(684年),徐敬业因为不满武则天专权,于是起兵讨武。武则天找内史裴炎商议对策,他于是上书说:“皇上年长而没有亲政,这才导致奸邪之徒有了作乱的借口。如果太后把大权交还皇帝,那叛军自然会不战自溃。”

御史崔察于是上奏称:裴炎服侍先帝二十多年,又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而掌握大权。要是没有贰心,为何会让太后归政?武则天看了大喜,于是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审问裴炎。朝廷使者逮捕裴炎时,手下劝裴炎对使者谦卑一些,以求活命。但裴炎摇头说:“宰相被捕入狱,哪有会活命的道理。”

凤阁侍郎胡元范听说裴炎被捕,便为他求情说:“裴炎是社稷之臣,为大唐立有大功,对皇帝更是忠心耿耿,天下人对此有目共睹,臣愿以死担保裴炎不会谋反。”右卫大将军程务挺、纳言刘齐贤、吏部侍郎郭待举等众多官员也纷纷上奏,称裴炎冤枉,不会谋反。武则天对此置之不理,反而下令处死裴炎,还将程务挺等人或贬或杀。

总的来说裴炎对唐朝忠心耿耿,但是贪恋权力,因为不愿让韦玄贞分权,于是联合武则天废黜唐中宗,导致唐朝大权落入武则天手中。武则天野心日益膨胀,想要逐步削弱李唐皇室力量,好让自己取而代之。裴炎对此极力反对,因此触怒武则天,被她以谋反罪处死。

标签: 裴炎唐朝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死后蜀汉正是关键时刻 刘禅为何还连杀三位重臣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禅,诸葛亮

    对刘禅杀重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禅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吗?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连杀三位重臣?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就成为刘禅稳定皇位和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依靠了,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期望,掌权11年时间,一直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保证了蜀汉在实力严重不

  • 刘禅既然是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为什么还辅佐刘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禅,诸葛亮

    你真的了解刘禅和诸葛亮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既然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辅佐刘禅?《三国演义》中,刘备临死时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照顾,并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是帝王之才,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而诸葛亮却当众表态,表示一定会尽心辅佐刘禅,至死不渝、这件事在《三国

  • 刘彻和朱允炆都进行了削藩 失败的人为什么是朱允炆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彻,朱允炆

    还不了解:刘彻和朱允炆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彻和朱允炆都进行了削藩,朱允炆最后为什么失败了?削藩在汉朝和明代都曾出现过,而最终刘彻成功削藩,而朱允炆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朱允炆没有前人的经验。根据史料记载,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非常

  • 嘉庆皇帝口碑算不上很差 清朝为何在他手里走向衰落了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嘉庆

    还不了解:清代嘉庆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嘉庆的口碑不差,但为何清代在他手上走向了衰落?清代第一大贪官是和珅,但清代第一大贪污案却不是和珅案,而是“甘肃米案”。这个案子,百科上有介绍,就不细述了。一言以概之,当时的甘肃官场,上至甘肃总督,下至七品知县,无人不

  • 汉武帝的宰相公孙贺最后是什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代,汉朝

    汉武帝的宰相公孙贺最后是什么结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武帝是汉朝最为有名的皇帝,他改变了汉朝的外交政策,而且汉武帝主政期间还击败了匈奴,灭掉了匈奴的嚣张气焰。汉武帝的一生功绩可谓是十分辉煌,可是任何人的一生都未必很是明智,而武帝也是如此。在汉武帝的晚年就犯了一些糊涂事,

  • 古代皇帝临死前点名让妃子殉葬 如果妃子选中不想死怎么办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代,皇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帝和妃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皇帝驾崩后,一般会选妃子陪葬,可选定的妃子不同意该怎么办?在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殉葬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非常残忍的陪葬文化,在明代时殉葬制度被短暂废除,清军入关以后建立的清代,又恢

  • 裴寂简介:唐朝初年宰相,参与策划李渊太原起兵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裴寂,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裴寂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寂

  • 刘肥:汉高帝刘邦庶长子,他是如何在吕雉手逃过一劫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肥,西汉

    刘肥,西汉宗室、诸侯王,汉高帝刘邦庶长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兄,母为曹姬。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肥受封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平阳侯曹参为国相,成为西汉最大的诸侯国。汉惠帝即位后,奉献城阳郡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

  • 刘如意:汉高祖刘邦第三子,最后遭到吕后的毒杀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如意,西汉

    刘如意(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94年),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第三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戚夫人。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受封为代王。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改封为赵王。因母亲得宠,汉高祖几次想要立他

  • 顺治和康熙都是年少登基 两人为何都遭遇权臣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顺治,康熙

    还不了解:顺治和康熙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幼年登基多坎坷,为何顺治和康熙都遭遇了权臣?顺治和康熙这对父子皇帝,可以说是如同开挂般的存在。他们都是幼年登基,而且原本并不占据任何优势,但当他们亲政以后,却都为清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由于顺治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