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樊於期逃亡到燕国之后 为什么差一点就成为了匈奴人

樊於期逃亡到燕国之后 为什么差一点就成为了匈奴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37 更新时间:2023/12/22 1:45:14

对秦国将军樊於期,因战败逃亡到了燕国,为什么险些成为匈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前边谈到,韩、赵两国相继亡国,秦国大将王翦屯兵中山,兵锋遥指燕国。此情此境,燕国还能有什么对策呢?

虽然有代王赵嘉盘踞代地,收拾赵国残余力量,和燕国迅速结成联盟,但这点实力并不足以跟秦国抗衡。燕王喜到底有什么谋划,史料并没有留下记载,我们只知道太子丹很想有所作为。

《资治通鉴》原话是这么说的:“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意思是说,太子丹怨恨嬴政对自己无礼,很想报仇,于是请教鞠武,这位鞠武的身份是太子丹的傅。

短短一句话带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太子丹最挂心的并不是国家大事,不是燕国岌岌可危的处境,而是嬴政对自己的失礼。这真是十足的贵族范儿;

第二,司马光的措辞本该是“燕太子丹怨秦王”,却少了必要的“秦”字,变成了“燕太子丹怨王”,显然是站在秦国立场说话了。

先看第一个问题:司马光的史料来源是《史记·刺客列传》,《史记》版本比较详细,说太子丹从咸阳逃亡归国之后,就已经咽不下自己遭受非礼待遇的这口恶气了,开始寻访能人帮自己报仇,后来看到秦国的侵略步伐越跨越大,都已经兵临易水,欺负到燕国的国境线了,国仇和私怨这才合二为一。

再看第二个问题: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资治通鉴》进入“秦纪”以来,秦国本位表现得有点明显,比如始皇帝三年“蒙骜伐韩”,不写“秦蒙骜伐韩”,始皇帝十三年“桓齮伐赵”,不写“秦桓騎伐赵”,比比皆是。

这种写法,如果以苛刻一点的儒家标准来看,属于政治不正确。所以朱熹的《通鉴纲目》凡是遇到这类写法通通要改,“蒙骜伐韩”改成了“秦伐韩”,“桓齮崎伐赵”改成了“秦伐赵”——这些都是“纲”的部分,而即便在“目”的部分,朱熹也不含糊,像当下这句“燕太子丹怨王”,朱熹的写法就不是“怨王”,而是“怨秦王”。

朱熹一切的努力都在消除《资治通鉴》的秦国本位。我们常说古代中国史学发达,但从这类细节上我们就不难发现,史学首先是政治哲学,其次才是史学。

你可能会产生好奇:既然朱熹这样努力消除秦国本位,那么《通鉴纲目》在写到荆轲刺秦王的时候,会不会大力表彰荆轲大侠呢?

并没有。朱熹的写法是:“燕太子丹使盗劫秦王”,这是“纲”的部分,不但连荆轲的名字都没提,还给他加了一个很不名誉的头衔:盗。这就使得荆轲刺秦王这件壮举和前边讲过的所谓“盗杀”被归为一类了。

儒家做事,讲究的是正大光明。那么在燕国的处境上,怎么才算正大光明呢?

鞠武的方案算是比较正确的。当时面对太子丹的请教,鞠武搬出来的是最传统的合纵策略,唯一的新意就是把匈奴也加了进来。太子丹不以为然,说这种笨功夫旷日持久,自己可没有那份耐心。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当《资治通鉴》记载太子丹请教鞠武的时候,把这件事安排在王翦灭赵之后,其实搞反了,参照《资治通鉴》的后文和《史记·刺客列传》,这时候赵国还在苟延残喘呢。

没过多久,秦国将军樊於(wū)期逃亡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了下来。

杨宽先生有过一个推断,说樊於期很可能就是近些年里经常出场的秦国将军桓齮,因为败在了李牧手里,要被依法问罪,这才走上了逃亡之路。

显然,比起当年的甘茂,樊於期简直没有什么选择余地了。这倒不是因为甘茂比樊於期更有本事,而是因为在甘茂的时代里,山东六国还有资本跟秦国抗衡,秦国就算想抄甘茂的家,也必须掂量一下是不是值得跟甘茂撕破脸。而在樊於期的时代,秦国依法处置高级人才已经没有任何顾忌了,樊於期既然敢逃跑,那就株连他的全家,还要逼迫燕国交人。

当初秦昭襄王为范睢索要魏齐的人头,搞得好一场鸡飞狗跳,先是平原君咬紧牙关不交人,后是虞卿抛弃一切带着魏齐逃亡,然后信陵君中了侯嬴的激将法,准备护送魏齐去楚国避难…大家虽然惹不起秦国,但总有不信邪的人站出来跟秦国硬抗。

如今时局变了,曾经盛极一时的三晋只剩下残缺的赵、魏,而齐、楚两国都不再敢招惹秦国,燕国的国力又跟秦国差距太大。四下这么一看,按说不会有人敢收留秦国的逃犯了。鞠武头脑冷静,赶紧来劝太子丹。

鞠武能怎么劝呢?如果劝太子丹赶走樊於期,任由樊於期逃命,只要别在燕国就好,这就太下作了,不但鞠武说不出口,太子丹也做不出来。所以鞠武给了一个很合理的方案:请太子丹尽快把樊於期送入匈奴。

鞠武的这个意见,在战国史上很有里程碑意义。在此之前,无论人才流动也好,逃难避祸也好,基本都在“天下”这个范围之内,最远无非是从秦国到齐国,从赵国到楚国,这就已经足够安全了,不至于逃离“天下”的边界,进入“四海”的范围里去。

前边讲过,古人心目中的天,尺度远远小于今天。严格来说,“天”虽然只有一个,并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蛮族的地盘不属于“天”,而属于“海”,所以并不是“王土”。“王土”的四面八方,不管有水没水,都叫“海”,统称“四海”,再远就叫“海外”了。

当下的秦国,虽然距离天下一统还有一些时间,但对天下的各个角落都已经形成了足够强大的震慑力,所以从樊於期以后,逃亡变成了一件异常辛苦的事情。要么往北投奔匈奴,要么往南进入百越,无论向南还是向北,小到语言、服饰,大到风俗、信仰,都要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

这么一来,任何不合于主流的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但在“天下”失去了容身之处,即便到了“四海”或者“海外”也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无法存活,“百家争鸣”的时代就从这里开始合上帷幕了。

话说回来,面对鞠武的建议,太子丹不以为然,理由还是贵族式的:“人家樊将军在走投无路之际来投奔我,这正是我拼上性命来保护他的时候,您还是帮我想个别的办法吧。”

前边讲过,在这种古老的道德准则里,阶层认同高于国家认同,当有人来投奔你,把身家性命交托给你的时候,就等于认同了你的为人,而这种认同感相当于莫大的恭维——人家是因为看得起你才来投奔你,要么为什么不去投奔别人呢?这份“看得起”,有资格得到同等程度的回报,让人义不容辞。这种时候如果还去计较利弊得失,那就是小人嘴脸了。

鞠武见太子丹不肯降低道德准绳,也只有徒唤奈何,说了一串很漂亮的道德箴言,原话是这样的:“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而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意思是说,以危险的举动谋求安全的结果,闯祸却自以为造福,目光短浅而结下深仇,为了帮助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安危,这是一条自取灭亡之路啊。

鞠武这番话,在今天看来很正常,而还原到当时的环境,其实特别耐人寻味,因为它意味着国家利益凌驾于道德标准之上。

对照一下魏齐事件,平原君、虞卿、信陵君、侯嬴,这一个个金光万丈的道德楷模可都是把道德标准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这就意味着,在贵族操守里,可以牺牲国家来捍卫道德,却不可以牺牲道德来捍卫国家。换句话说,国家只是一件工具,而不应该成为目的。如果必须牺牲道德来保全国家,那么这样的国家并不值得保全。

当我们看清了这些观念背景色,就容易看懂鞠武埋怨太子丹“连结一人而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这短短一句话,昭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至于太子丹,既然接纳了樊於期,就必须早做准备,以应付来自秦国的压力。

那太子丹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标签: 秦国樊於期

更多文章

  • 曹丕篡位之后 汉献帝为何没有投奔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献帝,刘备

    对汉献帝被曹丕篡位封为山阳公后,为什么不去投奔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丕称帝,汉献帝禅位。被新晋皇帝封为山阳公。那么汉献帝是否会对这个身份的转换不满呢?他为何不去投靠刘备呢?说实话,这种结果汉献帝肯定是早就有预料到的。自从他被曹操给劫持到许都以来,他就

  • 都说曹操生性多疑 曹操为何还将三个女儿嫁给同一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操,汉献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生性多疑,为何要把三个女儿全部嫁给汉献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死后,曹丕继任魏王位,逼着汉献帝退位,华歆虽然站出来向汉献帝施压,但华歆的后台却是魏国最有权势的曹丕,他愿意将自己的位置让给汉献帝就不错了,何必要退位?当时,皇

  • 楚汉之战刘邦出于弱势 刘邦是怎么战胜项羽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项羽,刘邦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英勇善战的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高祖四年(前203)十二月,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落下帷幕。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个集团的楚汉之争以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明明刘邦最初只是秦朝小小的沛县泗水亭

  • 项羽和刘邦打了那么多年都没有败绩 项羽最后为何会魂断垓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项羽,刘邦

    对项羽和刘邦大战多年,从无败绩,为何却魂断于垓下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就是写的项羽,项羽可以说是死的壮烈的悲情人物,最后自刎江边凄凉也壮烈。其实项羽在年少的时候就显

  • 朱棣作为是适合的继承人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朱棣,朱允炆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传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朱棣到底哪里不如朱允炆了,朱元璋为什么会传位给他?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关乎国家的继承,这件大事就是朱元璋费尽心思、竭尽全力培养的继承人朱标病亡。朱标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就

  • 隆科多作为雍正的第一功臣 隆科多为何没有得以善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隆科多

    还不了解:隆科多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隆科多作为雍正时期的第一功臣,隆科多的功劳那么大,最后为什么不能得以善终?说起来,雍正之所以能够继位,主要还是多亏了有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内外辅佐,在康熙晏驾时,皇宫内外皆杀机四伏,诸多皇子都想抢夺帝位,即便有康熙遗诏在,

  • 汉成帝的发妻孝成许皇后,她的一生有多悲哀?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许皇后,汉朝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后,被废后还幻想着可以回到皇帝身边,她舍尽家财来贿赂皇帝身边的红人,谁曾想等来的却是皇帝亲赐的毒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位皇后又是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西汉历史上有两位许皇后,一位是汉宣帝刘病已的发妻许平君许皇后,一位是汉成帝刘骜的发妻孝成许皇后,说

  • 大将王方翼一生不被重用,最后竟忧愤去世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方翼,唐朝

    大唐名将王方翼为何不被重用?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682年春,西突厥酋长阿史那车薄率部反叛,此时大将裴行俭已经去世,于是平叛的重任只能落在王方翼的身上。阿史那车薄起兵之后进攻弓月城,王方翼率军驰援,在伊丽水打破西突厥叛军。王方翼率部在热海与叛军诸部展开会战,在激烈交战中,

  • 桓阶时什么人?最终选择投靠曹魏的他是何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桓阶,三国

    初平二年(191)袁术使孙坚进击刘表,征伐荆州。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桓阶(?—221年),字伯绪(《孙夫人碑》作伯序),荆州长沙郡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一带)人。在东汉末年,桓阶先为郡功曹,太守孙坚举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孙坚战死,桓阶冒险求见刘表,索回孙坚尸体。曹操平定荆

  • 历史上齐湣王是一位什么样的君王?最后的下场为何那么惨?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齐湣王,战国

    历代帝王中横死者多矣,然而死相最难看的,大概还是要算战国时期的齐湣王。以上问题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战国中后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各方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台,都试图压倒其余诸侯成为新的霸主。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越演越烈,不够强大的诸侯王国被强国吞并,最后只剩下了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