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隆基能实现开元盛世,与他在执政前期的哪两个优点有关?

李隆基能实现开元盛世,与他在执政前期的哪两个优点有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511 更新时间:2024/1/1 2:02:02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当之无愧的顶峰;但这并不是由于唐玄宗有多么的卓越。如果就个人综合能力而言,他可能比不上很多帝王,与曾祖父李世民相比更是差得远。开元盛世的实现,一方面得益于李世民至武则天前期打下的基础,另一方面,与李隆基在执政前期的两个优点密不可分:知人善任、不徇私废公。

但仅仅这两点,就让很多杰出帝王甘拜下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施行的是群相制,即同时存在多个宰相,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公元733年,宰相裴光庭去世,位置产生了空缺,于是李隆基让宰相萧嵩推荐人选。

萧嵩曾担任河西节度使,他的代表作是以反间计除掉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并且起用名将张守珪等人,数次大败当时的劲敌吐蕃,其后他因功入朝为相。但在宰相位置上,他表现的就不怎么样,时常揣度上意、毫无主见。

当李隆基向他征询人选时,他本来想举荐自己的老友王丘,但后者把这个机会让给了韩休。在萧嵩的印象中,韩休一向以性格淡然,应该很容易控制,于是就听从了王丘的意见。

然而他看走了眼。韩休之前淡然,那是因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实际上他为人正直刚烈,向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不趋炎附势;为了一件工作,他时常怼得萧嵩灰头土脸,甚至皇帝李隆基本人也时常被喷得下不了台;

另一位名相宋璟就时常感叹:“不意韩休乃能如是!”没想到韩休能够如此正直,我宋璟自愧不如啊。

而李隆基对这样的臣子也是相当忌惮。平日里他在宫里或者后花园游玩,每逢言行上有一丝过失,他立即紧张地问身边人:“这事韩休还不知道吧?”然而让他郁闷的是,每每话刚说完,韩休的谏表就递上来了。

天天这样被人找茬,别说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就算寻常人也受不了。有一天,李隆基对着镜子闷闷不乐,身边人当然明白咋回事,于是就就跟他建议:“陛下啊,自从韩休当宰相后,您是日渐消瘦了,为何不干脆把他免了?”

李隆基叹道:“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我虽然瘦了,但大唐天下的百姓一定会变肥。萧嵩时常奉承我的意思,但每次跟他聊完政事,我心里都不踏实,甚至寝食难安;韩休则不一样,虽然他每次都跟我争得脸红脖子粗,但当晚我一定睡得很踏实。我起用韩休为相,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

所谓“谄谀易合,正直难亲”,从古到今,爱听好话、讨厌不同意见,是我们人类的本性;历朝历代的君主,即使个人能力再卓越,也对抗不了这个人性的缺点,这也是大部分时期正直的臣子难以被重用、溜须拍马之徒飞黄腾达的原因。但那时的李隆基不仅明白手下谁对谁错,更能压抑自己的喜好,重用让自己极为不愉快的臣子,就凭这一点,他就堪称一位了不起的君主。

当时的宫里有个名叫“黄瓜”的侏儒,身份是“供奉侏儒”,即可以理解为专门逗皇帝开心的弄臣。此人性格机灵、反应极快,而且油嘴滑舌、多才多艺,深得李隆基的喜爱;由于身高刚刚合适,李隆基时常把他当成拐杖一样杵着,走到哪带到哪,并且戏称其为“肉几”。平日里,李隆基还动不动对其大加赏赐,手笔之大让很多人眼红不已。用通常的概念来说,黄瓜就是李隆基的宠臣;在很多朝代,这种人往往会恃宠而骄,并且会得到皇帝的无底线庇护。

有一天,黄瓜进宫比平时晚了许多,李隆基感到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黄瓜说:“臣刚才进宫时,在路上跟抓捕盗贼的官员迎面相遇,为了争道,我把他掀下马来,所以才来晚了。”说完趴下磕头谢罪。

依仗皇帝的宠爱横行霸道、冲撞执法人员,这样的场景在古代很常见,往往被大部分帝王视为小事,顶多骂几句,和和稀泥了事。当时的李隆基是这么说的:“只要没人上奏章说这事,你就不用怕,我就当它没发生过。”

然而黄瓜很不走运,过了一会,京兆官员的汇报就递上来了。李隆基当即翻脸,把黄瓜痛斥而出,交付有关部门按律乱杖打死。

无论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第一位的生产力;而在我国封建社会,从来都不缺少人才,缺的是亲贤臣远小人的帝王;那些盛世的开,无一不与执政帝王知人善用、任人以才有关;而朝代的灭亡,首先也是从用人失道、朝政混乱而起。

李隆基前期,能够很好的压抑自己的喜好,打造了名臣满朝、人人各展所能的清明政坛,为创造开元盛世奠定了牢固的组织基础;但在后期,随着他日渐自得意满,失去了进取心,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等人掌控朝政十余年,朝纲逐渐腐败,大唐繁华的外表下暗流涌动,最终以安史之乱为爆发点,彻底打断了之前百余年的发展势头。这也体现出,在高度人治的封建社会,王朝的发展兴衰与君主个人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国古代两千年走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怪圈的主要原因。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唐肃宗的张皇后非常讨人喜爱,但为何却会谋害皇家子嗣?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肃宗,张皇后,文史百科

    当每个人都还是孩童的时候,世上没有过多的对与错,世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随着年龄的渐长,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有灰色地带,开始经历生活的风风雨雨,有的人能够坚持自我不忘初心;有的人却在名利场中迷失自我,不知归途。古代的皇家是一个非常大的染缸,里面有令人垂涎的权势与最诡谲的计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

  • 对于一个国家的皇帝来说,他们下达的圣旨能随意更改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重信守诺的传统。俗话说,“君子之言,马不停蹄”,“言必信,行必果”。对读者来说,守信甚至高于生命。对于一个国家的君主来说,更是如此。古代帝王从小接受儒家教育,以德治天下。他们应该以身作则,让世界信服。古代诏书是封建社会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演说,是古代皇帝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圣旨一旦下达

  • 黄盖作为东吴的老臣,他在赤壁之战时就做过些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黄盖,东吴,文史百科

    说到黄盖,想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就是“周瑜打黄盖”。这件事情发生在《三国演义》中,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的一个环节,而且非常重要,不仅重要还很精彩。只不过,这只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那么,黄盖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做过些什么?除了这件事情,黄盖还有些什么样的经历呢?下面小编

  • 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又是怎么让她进宫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则天,李世民,文史百科

    《风起霓裳》中武则天是几岁进宫的?以及如何自立为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武则天十四岁时,进入后宫。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听说她仪容举止美,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

  • 武则天明明杀掉了上官仪,上官婉儿为何还对她如此忠心?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武则天对于上官婉儿来说,那就是仇人,她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后之位,诬陷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最终上官仪被下狱处死,而上官婉儿当时还在襁褓之中,就被罚入掖庭。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上官婉儿对于自己家的遭遇其实是一清二楚的,可为什么后来还是尽心尽力辅佐武则天,而且深受武则天的信任呢?武则天明明杀掉了上官仪,上

  • 李善长有可以免死两次的金牌,为何么还是被朱元璋所杀?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善长,朱元璋,文史百科

    一个朝代能建立光靠开国皇帝一个人是不够的,身边有很多能文能武的人辅佐才能做到,我们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一文一武都有一位最有名的人物,武将非徐达莫属,而这位文将就是今天要说的李善长。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这些开国功臣待遇是最好的,李善长为丞相,并赐予可以免死两次的令牌,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对这些开国功臣的

  • 根据科学资料的印证,商朝的生态环境是怎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朝,生态环境,文史百科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中国生态环境变迁史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也是从对商代历史的研究开始的。那么商朝的生态环境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殷代河南实为产象之区早在1914年,罗振玉即在《殷墟书契考释》中指出:“象为南越大兽,此后世事。古代则黄河南北亦有之。为字从手牵象,则

  • 龙卷风是一种气象灾害,它的生成在现代有明确结论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龙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龙卷风可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包括美洲内陆、澳洲西部、印度半岛东北部等。龙卷风的季节性较弱,春季、夏季、秋季均可发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按形态和产生环境,龙卷风可以分为多涡旋龙卷、陆龙

  • 说到曹操身边的谋士陈宫,他为何要联合吕布背叛曹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说到曹操身边的谋士陈宫,他可是曹操旗下的心腹,但是陈宫在后面却背叛了曹操。陈宫本来一开始还以为曹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英雄,所以想着跟着他身边去做一些大事,但是没想到曹操却让他非常的失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说到陈宫背叛曹操,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性格和曹操完全

  • 李存勖对伶人的宠信,让本已衰微的宦官势力有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李存勖对伶人极为宠信。早在称帝之前,便曾因任用伶人杨婆儿为刺史,而贻误战事。伶人周匝在胡柳陂之战中被梁军俘虏,因伶人陈俊、储德源的保护而免死。后唐灭梁后,李存勖竟然要授陈俊二人为刺史,以报答二人对周匝的救命之恩,结果被郭崇韬劝阻。他承认郭崇韬所言乃是公正之论,但最终还是任命陈俊二人为刺史,原因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