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高山流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36 更新时间:2024/2/11 23:03:54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天道酬勤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

  • 七擒七纵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

  • 完璧归赵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先为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后来官至上卿,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

  • 穷图匕见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穷图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源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者,它不断蚕食他国,公元前二二八年向北进犯,已经俘虏了赵王、燕国危在旦夕。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粤语和普通话都读作“柯”)作刺客,决心要杀死秦始皇,以

  • 铁杵磨成针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铁杵磨针(tiěchǔmózhēn)是一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是褒义词,可做谓语、宾语、定语、状语。那么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出自哪里?主人公是谁?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 单刀赴会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1、故事典故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

  • 凿壁偷光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凿壁偷光(凿壁借光),汉语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故事源自西汉匡衡1、成语出处和典故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l

  • 悬梁刺股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一、成语出处和典故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 朝秦暮楚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于是否真的有具体国家根本无从考证,只有一个叫“关垭”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说法。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

  • 鹬蚌相争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