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朝秦暮楚的典故

朝秦暮楚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948 更新时间:2024/1/26 1:30:17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于是否真的有具体国家根本无从考证,只有一个叫“关垭”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说法。

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关垭位于湖北省的竹溪蒋家堰镇和陕西省的平利县长安乡交界处。亦称关垭子。距竹溪县城20千米。因昔在此设关卡,故名。现古堡残碉犹存。垭口海拔710米,西北-东南走向,长40米,高5米,宽7米,两侧属泥质石灰岩,北侧山岭海拔854米,南侧山岭海拔955米。汉白公路从垭口通过。历为军事要地。关垭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横亘南北,形如一个马鞍,它的前方是正南面,连接着山宝寨;它的北面即马尾巴处,连接着擂鼓台。自春秋以来长期为兵家必争的战略隘口。这从竹溪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碑文可知,云“秦楚边际山脉绵延陡峭,此地隘口成要塞,两山对峙,一道中通,称关垭。”且“关垭城堡为竹溪县周边六处楚长城城堡遗址之一”。于是,这座被当地人称为“边墙”或“垱城”的土石建筑,经传媒称之为“楚长城”流转开来。

据有关资料记载,楚长城始筑时间应为公元前688年(楚文十年)楚伐申国(今南阳市北部)、邓国(今襄樊)之后开始修筑的。据《左传》记载: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齐攻楚,两军对垒之际,齐桓公举行军事演练邀请楚使者屈完观礼,借此扬盟国之威。屈完不卑不亢,对齐桓公进言,“楚方城以为城(城墙),汉水以为池(即使不如盟国强大,楚人也会齐心协力,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守卫自己的家园。[1]于是齐桓公知难而退,两国讲和),”这个历史事件也佐证了当时楚长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据此可知楚方城至迟始筑于春秋早期。楚长城的位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它的西头出河南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过湍河,经郦县故城北,达翼望山,复向东沿伏牛山脉,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经方城县直达泌阳县,直线距离总长308千米。另一说楚长城自湖北竹山县(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析竹山地置竹溪县)跨汉水至河南邓州市,往北经内乡、镇平、南召,折而东抵鲁山、叶县,往南经方城县直达泌阳县,直线距离总长近400千米。又因其顺伏牛山脉之山形筑成,以其走向曲折如“方”,故名方城。楚长城是中国历史上修筑最早的一条长城。

到底那一说接近事实呢?事实上,楚国依托伏牛山、桐柏山及方城(楚长城)的屏障,构筑起楚国北部的坚固门户,从春秋早期直至公元前312年的三百七十余年间,虽纷争互有胜负,但中原诸侯国始终未能攻入方城。不过,此时秦楚间的互动关系大体上友好,楚国也没必要在陕鄂边界修长城以御盟国。及至公元前312年后秦楚交恶,双方在今鄂陕一带实施拉锯战,虽互有胜负,但楚国也没有能力和时间在缓冲地带的山脊上修筑这么一道城垣。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战国时期楚国防御秦国军事最前线,新近发现的位于今丹江口习家店镇青塘村古寨城遗址是汉江流域迄今为止发现的楚国最大的军事城堡。据考证,古寨城修建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似应为楚军事指挥所也可佐证。故这座被当地人称为“边墙”或“垱城”的土石建筑,不是楚国为抵御秦国的侵犯而修筑的防御设施。当然也不是所谓的“楚长城”了。

但根据对城墙风化程度判断,这道边墙建筑年代距今不会久远。查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湖北荆襄郧数地白莲教起事,是为修筑边墙之因。据严一青于嘉庆五年七月十五日呈陕西巡抚《修筑边墙禀文》称,陕鄂边墙的“修筑之法,垒石为堵;无石之处,始用土筑。俱上为堵堞,下削城身,高或丈余、或七八尺不等。其间有通大路之处,俱修筑城门,以通出入;小路僻径,概行挖断。惟冀筑成之后,当可同心固守,以保无。”(嘉庆六年《白河县志·寨堡志附修边墙》)严一清所述之法与我们所见的陕鄂边墙的建筑形制完全吻合。据此断定:今陕鄂边界的所谓“楚长城”遗迹实乃清代嘉庆五年建造之防堵白莲教军的边墙。

有必要说明的是,关垭却是名副其实的“朝秦暮楚”之地。可以想见,处于秦楚夹缝中或者说是缓冲地带的关垭,由于处于战争的最前线,战争时常残酷而激烈。血泊中,秦人早晨占领了关垭内的楚地,但是晚上,楚人又夺回了失地。如此反复,使得居住在关垭一带的原巴国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据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而已。这也是原巴国百姓一种生存的智慧。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鹬蚌相争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

  • 竭泽而渔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

  • 罄竹难书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罄竹难书,成语,贬义词,拼音:qìngzhúnánshū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故事源自隋唐宇文化及,李密,瞿让,隋炀帝。1、成语出处和典故“罄竹难书”最早出现

  • 从四大名著看中国之走投无路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看四大名著,不能只看到其中神魔乱舞的有趣,英雄好汉惩恶扬善的痛快淋漓,帝王将相纵横捭阖的权谋秘计,才子佳人荡人心魄的情孽缠绵。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里面明明白白写着:中国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孙悟空大闹天宫,很是让一潭死水的天宫闹腾了一阵子。他提出的革命理论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一革命理论,与

  • 池塘里的数十万只青蛙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很久以前,一个农民来到城里的一家餐馆,对餐馆老板说,他有几十万只青蛙,问餐馆是否能够收购。那时,食用青蛙是合法的,而且也很受食客的欢迎。然而,一个农民一下子能够提供几十万只青蛙,还是让餐馆老板感到有些吃惊。农民解释说:“在我家附近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全是青蛙,到了晚上它们就鼓噪不停,

  • 距离与命运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一个叫十湾里的地方,住着一只乌龟。它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距离与命运岁月流逝。呆久了的乌龟感到十分腻味,于是想出来找点事做,以便充实自己,为生活增添一点乐趣。 它去求见虎大王,被大王府的门卫挡在外面。一个门卫说:“笨乌龟,你想见虎大王,也不看看自己是啥模样,

  • 十辈穷致富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十辈穷的祖祖辈辈都处于十分贫困的境地,那真是:上无遮阳之瓦,下无立足之地。穷到他这一辈,已穷了十辈,因此人们称他为“十辈穷”。有一天,十辈穷突发奇想:我为什么这么穷,而且祖祖辈辈都这样穷呢?上天太不公平了,我要到西天去问佛祖,请佛祖给个说法。他准备好行李就匆匆出发了。刚出家

  • 友谊能战胜一切恐惧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文具界,成为侦探是所有文具梦寐以求的职业,而侦探大会是通往侦探职业的唯一通道,从小就酷爱福尔摩斯的橡皮和卷笔刀,一听要召开侦探大会了,心里顿时乐开了花。 友谊能战胜一切恐惧一年一度的侦探大会召开了,书包侦探说:“要想成为侦探,必须帮助别人,我们刚刚接到一个案子,可怜的尺子被犯

  • 杨布打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

  • 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