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送别为何要折柳?

古人送别为何要折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4893 更新时间:2024/1/18 21:39:4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送别,永远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和通讯滞后,送别显得伤感而又隆重,往往一别,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折柳相送是古人送别的重要仪式。

古人送别要折柳,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送别风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见,折柳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三辅黄图·桥》中有言:“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人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有关折柳相送的最早文字记载。

关于折柳相送由来,颇有浪漫色彩。相传是取自于《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此外,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生命力很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折柳送别,也就寓含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

同时,折柳赠别是对旅人安全的一种祝福。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驱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诗歌中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不胜枚数:北人的《折杨柳歌》:“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家歌。”写出了对于故乡的无限眷恋;无名氏所作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低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思念;张九龄《折杨柳》诗:“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借杨柳相赠写对故园的深切眷恋;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写出了离别之凄苦;而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借杨柳写出了欢欣喜悦的儿女情长。

除了折柳相送,古人还有其他一些表达留恋难舍之情的方式。比如音乐相送。这多为唐代文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李白在《赠汪伦》中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从小学就已经耳熟能详了,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写了送别时音乐的重要性,一曲琵琶,勾起了诗人感怀身世的伤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比如饮酒送别,古代送别都有专门的茶楼酒肆,以便用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饮酒送别在唐代诗歌中比较普遍,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等,同样是借饮酒表达对朋友的一种难舍之情。诗歌离不开酒,诗人离不开酒,那送别就更离不开酒了。而千年之后的今天,饮酒送别也成为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古人折柳相送,在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破坏树木不说,还显得有点矫情,但是仔细想来,这也是古代社会人们淳朴重情的一种外在表现。我们也许不会像古人那样回到折柳相送的年代,但是我们也应该将朋友之间的那种真挚情感永远相传。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寺、庙、祠、观、庵 的区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丨寺丨《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

  • 为什么古人把到药房买药说成抓药?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年长一些的老人到中药房去配药,称之为“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

  • 古代为什么把上厕所叫做出恭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我们知道,“恭”是个褒义词,无论是恭候、恭谨、恭请,还是恭贺、恭维、恭喜,都是尊敬的意思。那么,怎么把含有恭敬之意的“恭”字与具有入厕如厕之意的“出恭”一词扯到一起呢?这要从明代的科举考试开始说起。明朝盛行的科举考试,要比今天的高考更为严格。除了监考不是一般的老师而是朝中的大臣外,光从皇帝亲自巡视考

  • 祖先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用心竟如此良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那么老祖囘宗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

  •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关系?儒家思想的目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伦理与道德是什么关系?这历来是中西方道德哲学关注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伦理理念与伦理现实的关系问题。现代人容易将伦理与道德混同。但实际上伦理与道德存在哲学上的差异。简明地说,伦理重在探讨“人”与“伦”的关系,道德重在探讨“人”与“理”的关系;伦理具有客观性与实在性,而道德具有主观性与个别性。现实生活中,

  • 什么是八字?古人们信奉的八字到底是什么东西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八字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这个定义很多人很难认同,但是仔细考量中华文明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就可以感同身受。人与社会乃至自然界构成的既独立又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系统,就是一个我生(食伤)、生我(印枭)、我克(财)、克我(官杀)、同我(比劫)的关系,八字就是模拟并表述这个系统的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对

  • 为什么历史上都用狼烟四起表示战乱?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狼烟:点燃干燥的狼粪而形成的烟,狼烟是作为古代军队中传送警报信息的信号,一但有危险,就立刻点燃狼烟,别的地方的士兵就看见了,因为狼烟很浓,而且狼烟很重不会轻易被风吹散,而狼粪又易保存,所以被作为军事信号传送工具,当然现在不用了,信号弹比它强。但对狼烟也存在这不同的看法。敦煌学者节正宇认为,烽火不是以

  • 皇帝之妻为何被称之为皇后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中国古代宫廷里,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在众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可是,为什么要称皇帝之妻为“后”呢?“后”原为君主之意。在《诗经·商颂·玄鸟》上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郑玄笺曰:“后,君也。”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书经·说命中》说:“树

  • 尊称足下的由来, 足下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清人梁章钜的《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

  • 什么是身怀六甲?六甲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六甲”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源自天干地支。我国古代实行干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而得六十甲子,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分别领起一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