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节俭惜福的虚云老和尚

节俭惜福的虚云老和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2061 更新时间:2024/1/14 17:30:32

修行的人,环境越是艰苦,道心越是坚固。虚云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当时,已是117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复。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有一次,一位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先生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先生面红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蹋的。”张先生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功,但是路头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哪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他经常训诫我们年轻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所以老和尚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哪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禅宗五祖将衣钵传于惠能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众僧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了,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

  • 莲花生大师生平与佛经授记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他以密宗法术一一收服藏地凶神邪崇,使之立誓拥佛法,并与堪布菩提萨埵建立桑耶寺。他还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发展在家、出家两种僧团制,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大士生平据多罗那他于161

  • 奇哉!虚云法师居然不吃不喝入定十八天!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师六十一岁,前后在江浙住有十年,又思远游,目的地拟再朝五台,后入终南长住以作修隐。由赤山出发,到镇江扬州,入山东,游东岳泰山,到牢山,游憨山老人海印寺,到曲阜,游孔庙、孔陵。 向西行,在途上有一夜,师宿一个破庙,庙内空无一物,只有一口朽棺,棺盖反着。是夜师在棺盖上睡觉,睡到半夜,棺中大动数次,内有

  • 印光法师与虚云和尚曾经的一晤法缘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参考各方资料,印光大师在法雨寺讲《弥陀便蒙钞》之确切年月,乃光绪二十三年夏,适值禅宗泰斗虚云和尚行脚云游至南海普陀朝礼观音菩萨道场,就此因缘二位高僧以宿世愿力得以相遇。一位是净土宗的祖师,一位是禅宗的祖师,二位的相逢有其不可思议处。 关于二位高僧的相逢,印光大师在其文钞中未曾述及。而虚云和尚在《壬

  • 一次很罕见的地藏王菩萨化现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我南京的寓庐,在蓝家庄兰园十六号,周围竹篱,前后二门。民国二十四年七月间,一天上午,前后门未启,忽一老僧,飘然而来。头戴毗庐帽,身穿海青衣;佛珠十数串,自胸前挂起,环贯垂地,左右两袖佛珠,也一样垂地;气象庄严,珠光璀璨。我问:“老师父从何处来?”“阿弥陀佛!我从安徽九华山来!”“门都未开,何以能进来

  • 净慧长老与印顺法师之间的法缘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1948年11月,本焕长老到广东南华寺诚接虚云长老临济宗四十四代法脉,1951年,净慧长老承禅宗五宗法脉,自此当代佛门泰斗与禅门尊宿结下了超过一甲子的深厚法缘。本老衣钵真传弟子印顺法师也在因缘际会下,于四祖寺结识净老,开启忘年之法谊,传递佛陀之薪火。四祖初识2000年秋,时为本焕长老的爱徒和重要助

  • 李叔同: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语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李叔同出家前是一位大儒,大诗人,大艺术家,这是毫无疑问的。出家后他就成了一位大和尚,大法师,大德高僧,这也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他在出家前曾亲手毁掉了艺术家的李叔同,曾折笔藏印,分遗藏书。并于剃染后发誓: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语。其持律之严,人所共睹。为什么到了晚年,却一反固常,不但于讲经

  •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菩提达摩(梵文:बोधिधर्म、英文: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

  • 禅宗五祖座下得法,开创南宗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唐高宗龙朔元年的一天,蕲州黄梅县(今湖北省黄梅县)东山寺钟磬交鸣,信众如云,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登坛讲道,一如往日,给人指点迷津。 堂下来了一位年轻人,身上的衣裳四下透风,一走动便鼓荡起来。弘忍见他蓬头跣足,猜知他是远道而来,心头不由一热:又一位虔心求佛的人,便特地问道:“你从何处而来?” 年轻人

  • 蕅益大师行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莲宗九祖蕅益智旭大师应迹于古吴木渎(苏州木渎镇)。我是从木渎灵岩山来此,有幸参加这次纪念蕅益大师诞辰400周年的胜会,感到非常的欣悦。而灵峰寺古名灵岩寺,愈使我觉得因缘殊胜无比。大师的先祖从汴梁(开封)南渡至古吴,其父母信佛,持大悲咒十年,梦见观音大士送子,时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五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