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弘一法师寂灭的最后时光

弘一法师寂灭的最后时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17 更新时间:2024/1/20 20:35:14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七月初,永春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

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还保持着几十年来一贯轻微、沉重的腔调。可是更苍凉了。在那秋夜般萧寂的脸上,可以嗅出丝丝凄凉的伤感。

——这似乎是他在最后阶段,感叹经的每个字,到今天真正地成了“经文”,而无人去理会它的本义。另一方面,在解义时,每说到人世的“苦空无”,也不免令人感觉人生如朝露。

可是,听讲的人无论如也测不透弘公的突然忧伤,究竟为的什么?

《八大人觉经》在两天内讲完。

同时他在私下里一直是叨念着,收拾着。

讲经停了一个星期,他又为两个同道写两幅大殿上的柱联。写字,已成了弘公的徽号。写给善男信女的“南无阿弥陀佛”与“经联”字幅,至少也有一万幅!

真有人怀疑着弘一大师要远游了;因为夏丐尊无时无刻不盼望弘公回到浙江的晚晴山房,去终此一生。但在这天(八月二十三日)傍晚,妙莲法师说他发了烧,遍身不得劲儿。喏,这也是弘公的老病;没有人用心留意。第二天饮食照常,只是少吃些。

平时,他经常服用北京“同仁堂”的“枇杷膏”,他那种病,发时总要烧的;这正与他病时,要吞那种黑油油、甜兮兮的“枇杷膏”一样。

使人乐观的是:病后三天,他又替晋江中学的高中学生写了很多张“条幅”,这也无非是“阿弥陀佛”、“老实念佛”什么的。

二十六那天,突然把饭量跌落到半碗;这叫侍奉他的人们吃了一惊。但是,他还写字。他对写字,是献身的。他这一生,几乎就为那些看来软绵绵、活泼泼的字而活着。

二十七日,他宣布绝食,这与“甘地”的宣判绝食没有什么不同。有人怀疑他病重。拿药、请医生,他也不争辩什么。他还吃开水。

这一来,使人们真正地觉得弘一法师是病着;他是一个静、严肃的人。病,使他的伤感、忧郁,有了印证。

第二天清早,叫他的侍侣妙莲法师,要告诉他几句话。

“妙莲法师!”声音很低,很沉重。“你来!”

妙莲法师,捧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到他的枕边。

“我相信您会好。”莲师幽幽地说。

“我会好?”枯瘦的脸上,浮着一片落日的辉。“你期望我的病好?病好了,便怎么?”莲师被弘公这一问,便答不出所以然来。

“好与歹,是差不多的!”弘公转动一下身子,吉祥而卧。“你把笔墨准备着,有些话,记下来。”

莲师脸上还带着凄楚的笑,内心实在是忍受着一种煎熬。他把笔墨准备好。

“我说,你写。——写下我的留言。”

“您,您不会的!您……”莲师沉重地提起笔,心在震动。

“不会”——不会?”老人断续地,“你听清了。”

“是的,法师。”

“——我还没有命终以前,以及生命终了、死后,我的事——全由妙莲法师一人负责,其它任何人毋用干预。”弘公断续地说,叫妙莲法师用他的印,郑重地盖在遗言末端。

“我圆寂以后,照我的话做。我这个臭皮囊,处理的权利,全由你哩。莲师!请你照着世间最简单、最平凡、最不动人的场面安排。我没有享受那份‘死后哀荣’的心。一切祭吊,都让他们免了!”

大师说完,似睡非睡地闭上了眼睛。

妙莲法师蹑着脚走出晚晴室,大约他已看出弘公不久于世间了,心头的悲哀,随着情感的浪潮起伏着。他亲近大师,足足有五年。弘公这一生,落得只是平淡、谦诚、恬静而已。这正如他的书法,他的思想,他主修的知识一样。从释迦牟尼以来,是独树一格的!

这以后的一天,弘公又特别叮咛莲师几件事。

这几件事,无非是准备圆寂后“助念”的交代。

但有两点,要妙莲法师特别注意的——

一、如在助念时,看到眼里流泪,这并不是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说,那是一种悲欣交集的情境所感。

二、当他的呼吸停顿,热度散尽时,送去火葬,身上只穿一条破旧的短裤。遗骸装龛时,要带四只小碗,准备垫在龛脚上,装水,别让蚂蚁昆虫爬上来。

——过了两天,弘公依然没有舍报,整天默念“阿弥陀佛”。

同时,他又为黄福海写一段纪念的话。

直到下午四点左右,端正地在桌上写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交给妙莲法师。

他依然默念佛名。

“这个世界,我总要来。”他偶尔会说一两句这样的话,“释迦牟尼佛与我们这个世界有不尽的因缘,我们与未来的世界亦然。”

他说的话,多数时间只是妙莲法师一个人听着。

他要交代的话交代了,要料理的事料理完了,便放下一切外缘,不吃饭,不吃药;心里只是不绝如缕的佛号,伴着莲师清晰悦耳的助念声。

延到九月初四这天,晚间七点多种,弘公的呼吸开始有些急促,莲师一看,弘公的神色,正是临终时的征兆,面容忽而泛红,忽而泛白;似乎有一颗伟大的灵魂,开始脱去它的躯壳。他轻轻地走到弘公身边,对着他耳边,低声说:

“弟子妙莲来助念!”

于是,莲师抑扬而缓慢的佛号在弘公的灵魂里起落了,接着是几个出家人,和在家的居士,参加念诵;声调是和缓的,舒的,像一首幽美的进行曲:“南——无——阿——弥——陀——佛——”

弘公没有痛苦,没有悲哀,平静地右肋卧在床上,好像假寐,静听一曲美好的音乐。

助念的周期,遵守着他自己安排的程序,先念《普贤行愿品》,而后是正文,再后一点是“佛号”,末了便是“回文”。

当助念的人,齐声念到“普利一切诸含识”时,清瘦的眼角上,汩汩地沁出泪光。

待八点敲过,莲师走到床边,细看弘公,已经“睡”去了。侧耳细听,再也听不出鼻息;便强忍着悲苦,虔诚念佛,直到深夜。夜静更深时,他让助念的人休息去了,自己这才轻轻关上晚晴室的窗户,然后锁起大师的房门。

这座养老院,如一座古城,荒凉、寂寞、安静。没有人哭,也没有人笑。但是弘公的寂灭,使世间千万颗心震落了!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节俭惜福的虚云老和尚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修行的人,环境越是艰苦,道心越是坚固。虚云老和尚常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当时,已是117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 禅宗五祖将衣钵传于惠能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众僧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了,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

  • 莲花生大师生平与佛经授记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他以密宗法术一一收服藏地凶神邪崇,使之立誓拥佛法,并与堪布菩提萨埵建立桑耶寺。他还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发展在家、出家两种僧团制,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大士生平据多罗那他于161

  • 奇哉!虚云法师居然不吃不喝入定十八天!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师六十一岁,前后在江浙住有十年,又思远游,目的地拟再朝五台,后入终南长住以作修隐。由赤山出发,到镇江扬州,入山东,游东岳泰山,到牢山,游憨山老人海印寺,到曲阜,游孔庙、孔陵。 向西行,在途上有一夜,师宿一个破庙,庙内空无一物,只有一口朽棺,棺盖反着。是夜师在棺盖上睡觉,睡到半夜,棺中大动数次,内有

  • 印光法师与虚云和尚曾经的一晤法缘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参考各方资料,印光大师在法雨寺讲《弥陀便蒙钞》之确切年月,乃光绪二十三年夏,适值禅宗泰斗虚云和尚行脚云游至南海普陀朝礼观音菩萨道场,就此因缘二位高僧以宿世愿力得以相遇。一位是净土宗的祖师,一位是禅宗的祖师,二位的相逢有其不可思议处。 关于二位高僧的相逢,印光大师在其文钞中未曾述及。而虚云和尚在《壬

  • 一次很罕见的地藏王菩萨化现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我南京的寓庐,在蓝家庄兰园十六号,周围竹篱,前后二门。民国二十四年七月间,一天上午,前后门未启,忽一老僧,飘然而来。头戴毗庐帽,身穿海青衣;佛珠十数串,自胸前挂起,环贯垂地,左右两袖佛珠,也一样垂地;气象庄严,珠光璀璨。我问:“老师父从何处来?”“阿弥陀佛!我从安徽九华山来!”“门都未开,何以能进来

  • 净慧长老与印顺法师之间的法缘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1948年11月,本焕长老到广东南华寺诚接虚云长老临济宗四十四代法脉,1951年,净慧长老承禅宗五宗法脉,自此当代佛门泰斗与禅门尊宿结下了超过一甲子的深厚法缘。本老衣钵真传弟子印顺法师也在因缘际会下,于四祖寺结识净老,开启忘年之法谊,传递佛陀之薪火。四祖初识2000年秋,时为本焕长老的爱徒和重要助

  • 李叔同: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语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李叔同出家前是一位大儒,大诗人,大艺术家,这是毫无疑问的。出家后他就成了一位大和尚,大法师,大德高僧,这也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他在出家前曾亲手毁掉了艺术家的李叔同,曾折笔藏印,分遗藏书。并于剃染后发誓: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语。其持律之严,人所共睹。为什么到了晚年,却一反固常,不但于讲经

  •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菩提达摩(梵文:बोधिधर्म、英文: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

  • 禅宗五祖座下得法,开创南宗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唐高宗龙朔元年的一天,蕲州黄梅县(今湖北省黄梅县)东山寺钟磬交鸣,信众如云,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登坛讲道,一如往日,给人指点迷津。 堂下来了一位年轻人,身上的衣裳四下透风,一走动便鼓荡起来。弘忍见他蓬头跣足,猜知他是远道而来,心头不由一热:又一位虔心求佛的人,便特地问道:“你从何处而来?”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