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辣椒直到明朝末年才进入中国:曾被当做观赏作物

辣椒直到明朝末年才进入中国:曾被当做观赏作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25 更新时间:2024/1/2 18:28:41

湖南、四川出美女,于是就有人说了,因为爱吃辣椒的人皮肤好。为啥辣椒对皮肤好呢?有句著名的广告词,多C多漂亮。蔬菜里,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可是名列第一的。湖南、四川美女从辣椒里吃了太多的维C,怪不得一个个皮肤细致白皙。依稀记得有个讲美女逆袭成功的宫斗剧《美人心计》里,美女窦漪房的身后,也曾挂了几大串红艳艳的辣椒。不知道编剧这样安排,是不是为了告诉大家,窦漪房之所以那么美,就是因为吃干辣椒的缘故。不过,窦漪房成长生活在汉代,那会儿中原大地上要能见到辣椒,那可真是见鬼了。

辣椒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大概在公元前7000年时,就已生长在大陆上。考古学家估计,公元前5000年,玛雅人开始吃辣椒。很久很久以后,哥伦布去美洲途中,发现了辣椒,把它带回了西班牙。辣椒几乎立刻就传遍了全世界。但是,这对于遥远的古中国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因为直到明朝末年,辣椒才进入中国。

起初人们不知道辣椒能吃,还那么好吃。那时在人们的眼里,它只是一种观赏作物和药物,各地的人们争先恐后地给它取了名字,什么蕃椒、地胡椒、斑椒、狗椒、黔椒、辣枚、海椒、辣子、茄椒、辣角、辣、秦椒……最后定下“辣椒”这个官名,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事了,咱也没必要深究。不过,辣椒进了中国, 最先在哪儿落的户,这可得弄弄清楚最新研究表明,辣椒可能最先传入江浙、两广、贵州、湖南等地,后又流布于西南等地区。

清初,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在盐缺乏的贵州,康熙年间“土苗用以代盐”,辣椒甚至起到了盐的作用。湖南人吃辣的习惯,是到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之间才养成的。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瞧瞧,那时候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里头都要放辣椒了。无怪乎有民谣说,辣椒是穷人的油盐。

四川人吃上辣椒的时间和湖南差不多。清代末年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各种菜肴达1328种之多,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 《蜀游闻见录》就说了:“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湘、川妹子无辣不欢,大概就是那时候开始的吧。

那么问题来了,辣椒传入我国之前,四川、湖南人民吃什么?原来,最早的川人不吃辣,反而与江浙一带一样喜欢甜食。不过,我们的老祖先也确实是喜欢重口味的,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就有了各种辛香料,茱萸啊姜啊芥末啊大蒜啊花椒啊等等。比如先秦时代,便有了花椒的使用记载,《诗·陈风·东门之枌》:“谷旦于逝,越以酸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无辣不欢, 真是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悠久的口味偏好啊。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皮影戏源于帝王爱情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书》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等各类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表演皮影戏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出故事,“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与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

  • 名片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名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内容。了解名片在历史上的情况,对于我们研究民俗和社会生活史,均有意义,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清代的名片。名片,古称谒、名剌、名贴、手本等,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在唐以前就很流行了。如果细细区分,早期的名剌、名帖等,有一些的内容更象今

  • 梅开二度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梅开二度,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通常接连两次喜事都可以叫“梅开二度”。此成语在足球很常见,意指在足球比赛中一名足球员在一场赛事中进两球。梅开二度实源于惜阴堂主人所编小说《二度梅》,京剧、越剧均有此戏。“梅开二度”源于惜阴堂主人(宣澍甘)编写的长篇小

  • 门可罗雀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门可罗雀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2、门可罗雀解释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为官者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3、门可罗雀的典故西汉著名

  • 杞人忧天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杞人忧天出处战国·列子《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杞人忧天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

  • 周公吐哺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周公吐哺,成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

  • 抱薪救火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抱薪救火的意思是: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近 义 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反 义 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战国后期,秦国渐渐强大,它取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向邻近的国家扩张。从公元前276年到公元前274年,秦国连续三次進攻魏

  • 病入膏肓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病入膏肓的意思是: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晋成公八年时,晋景公杀了赵同、赵括。两年后,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的头发一直垂地,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

  • 髀肉复生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髀肉复生的主人公是刘备。【名称】:髀肉复生【释义】: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1、典源释义刘备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喻因生活安逸而无所作为。2、髀肉复生的故事据《三国志》载,刘备在汝南吃

  • 纸醉金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醉”,醉人;“迷”,被迷住。原意是被光芒四射的金纸所迷住。后用来形容奢侈豪华、腐朽享乐的生活。1、出处宋·陶谷《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