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山东十大古城

山东十大古城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630 更新时间:2024/1/25 9:52:18

山东很多城市曾在历史上有着耀眼的地位,或是兵家必争之交通要地,或是文化繁荣的古城。但时光荏苒,有很多光芒已经成为了历史……

1、临淄

历史沿革:临淄原名营丘,周为齐国都城。因东临淄河,公元前859年,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汉为齐王首府,三国时为青州治所,隋唐为大郡驻地,此后为县。1969年12月划归淄博市,改称临淄区。

鼎盛场景:想当年,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是灿烂辉煌的中国齐文化的发祥地。纵横家苏秦曾记述:“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西汉大臣主父偃曾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

2、青州

历史沿革:青州也是九州之一,山东人的骄傲啊。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说:“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可见,这个地方当时是多么的牛气。西汉设青州刺史部,东汉为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此后,一直有青州府的建制。民国时期开始,青州成为了益都县,建国后归昌潍地区(今潍坊市)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

鼎盛场景: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公元399年-410年作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成为山东境内的唯一一个皇帝,青州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魏晋南北朝置青州刺史部,辖9郡47县。唐先后置青州总管府、都督府,辖8州49县。北宋初设京东路,辖26府、州、军、89县。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3路12州44县。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辖6府15州89县,直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历城。

3、曲阜

历史沿革:在上古时代,这里是东夷族部落居住中心,炎帝黄帝在这里活动过,少昊曾在此营建都城;商朝时,曲阜一度是都城,大名鼎鼎的盘庚就从曲阜迁都到殷(现河南安阳)的;周朝,曲阜为鲁国都,是当时东方的礼乐之邦;汉朝,这是鲁封国都城。从隋唐五代开始,曲阜不再是鲁南的行政中心,而是因其为“圣人”孔子故里而受到重视。

鼎盛场景:当过全国性都城,封国都城,而且是鲁国国都,地位自然不一般。

4、兖州

历史沿革:兖州曾为天下古九州之一,大名鼎鼎。“兖”古作“沇”。沇水即济水。夏、商、周三代均有关于九州或十二州的记载,虽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兖州”。汉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兖州是其中之一,所辖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后来各代,兖州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一直是府以上级别,领有州县。1913年废州府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成了一个县了。

鼎盛场景:上古时期,作为九州之一,地位显重。后来一直是府或者州,名称未有更迭,但辖域及地位一般。

5、东平

历史沿革:东平,古称东原,先后属徐州、属鲁、属薛郡、属东郡、属东平国。从西周到清代,东平曾为国、郡、路、府、州,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和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宋代设东平府(治须城)。金初,刘豫立为“大齐”皇帝,还以东平为京都之一,号为东京。明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属济宁府,但仍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民国开始,改为县,后来先后属聊城、济南、泰安。

鼎盛场景:元代是东平的鼎盛时期,南北运河的开疏,东平成为大都与江南水路交通的枢纽,成为商业经济繁荣的城市,而且也是当时全国的戏曲中心。东平是元初集聚高质量的杂剧艺人最多的地区,并以特殊的地位决定着元杂剧的走势。马可·波罗这样描绘元朝的东平府:“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只要观察河上的船舶穿梭似的往返不断,运载着最有价值商品的船只数量和吨位,确实就会使人惊讶不已。”

6、莱州

历史沿革:夏称莱夷地,有过国。商为莱侯国。周属莱子国。战国时,齐置夜邑。秦属齐郡东境。西汉置掖县,为青州东莱郡治。晋为东莱国治。南北朝时,北魏分青州东部置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三郡,掖为州、郡治隋废郡改光州为莱州,领县九;后又废州复东莱郡。唐复改东莱郡为莱州。宋、元皆沿唐制。明升莱州为府,辖二州五县。清因之。中华民国废府留县,由省直辖。

鼎盛场景:明清时期,现在青岛大部、潍坊中心均归莱州府管。想想啊,手里有青岛、潍坊两个地方,还有什么可愁的。

7、蓬莱

历史沿革:蓬莱古城,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为黄县东南之莱子国辖地。汉武帝东巡至蓬莱,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置蓬莱镇,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迁到蓬莱。明初登州属莱州府,洪武6年(1373年)改为直隶州,9年升为登州府。辖宁海州及州属1县,直隶县有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6县。至清末,登州府辖宁海州及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荣成、海阳9县。民国时期登州府下辖宁海州及蓬莱、黄县、招远、栖霞、莱阳、福山、海阳、文登、荣成等1州9县。1913年废府,只保留蓬莱县。1991年11月30日,撤销蓬莱县,设立蓬莱市。

鼎盛场景:明清时期,登州府管辖地域有一州九县,即蓬莱县(今市)、黄县(今龙口)、福山县(今烟台福山区)、文登县(今市)、荣成县(今市)、招远县(今市)、栖霞县(今市)、莱阳县(今市)、海阳县(今市)、宁海州(今乳山市)。这一州九县就是现代的山东烟台、威海两市所辖的地域范围。时为登州府治的蓬莱非常繁华,有“天天登州府,隔日黄县集”之说。

8、即墨

历史沿革:现在蜚声中外的青岛,在100多年前还只是零星渔村。而从先秦时期开始,胶东半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就在即墨了。“即墨”之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中,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属齐国,是当时齐国仅次于临淄的大都邑。秦设即墨县,属齐郡,后来又在胶水(今胶莱河)以东设立胶东郡,郡治即墨城。西汉在此设立了胶东国。随着西汉的灭亡,即墨故城也走上了衰落之路,先由郡国首府降格为普通县城。500年后,县被撤销,城遭废弃。至此,经历了上千年风雨沧桑的上古名城即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公元596年,重新设立了即墨县,新即墨县城就设在今天的即墨城。名字尽管相同,但已和古代的名城即墨没有什么联系了。东汉及两晋时,即墨属青州,隋、唐及明清时期均属莱州。

鼎盛场景:都于即墨的胶东国辖胶东半岛全境。胶东国康王刘寄曾设都于即墨,所以此处又名“康王城”。西汉康王刘寄等6代胶东王均葬于此,计157年。千百年来,胶东一带一直流传着“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的民谣。

9、莒县

历史沿革: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莒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建立了大规模的部落方国,夏为莒部落,商属姑幕国,周初为莒国。到了战国时期,莒国为楚所灭,后属齐地。乐毅复齐时连克70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后燕军为田单火牛阵所破,襄王守莒而终于复国。秦灭六国后始行郡县制,莒国改称莒县,属琅琊郡。西汉时期,前179年置城阳国,都莒。三国为魏地,属青州部城阳郡。晋先后属城阳郡、东莞郡,郡治莒县。南北朝时先后属青州东莞郡、莒州义塘郡。隋属琅琊郡。唐、五代初属河南道莒州,后属河南道密州。宋属密州。金元属莒州,州治莒县。明省县入州,属青州府。清称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隶州,后为散州,先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后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1913年改州为县,先后属岱南道、济宁道、琅琊道,1928年裁道后直属省。

鼎盛场景: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国疆域相当辽阔,拥有介根、夷维、牟娄、诸、琅琊、郓、密、向、余丘、纪障等31个城邑。大体相当于今东临黄海,北到山东省胶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阴,南到苍山、郯城、临沭和江苏省赣榆的范围。到春秋中后期,因屡遭征伐,莒国疆域日小。莒国却先后为超级大国齐国养育过两位君王,一个是公子小白(齐桓公),在莒避乱后回齐创立大业;一位是田法章(齐襄王),临淄被燕国攻破后,法章守莒而终于复国。

10、临清

历史沿革: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取临近清河之意。西汉初始建清渊县,先隶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晋属冀州阳平郡。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330),改清渊置临清县,属司州建兴郡。隋开皇六年(586)复置临清县,属清河郡。宋代先后属于大名府、兴唐府、广晋府、大名府。元属中书省濮州。明属山东省布政使司东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为州,辖馆陶、邱县,属东昌府。清顺治元年(1644)不领县。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为直隶州,隶属山东省,辖武城、夏津、邱县。民国元年(1912)降为县,先属济西道,后改东临道、德临道。1928年直属省政府。1983年撤县复市。

鼎盛场景: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经济发达,文化繁盛,成为当时中国30个大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税收中心、最大的贡砖烧造中心和中国北方曲艺的发祥地,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美誉。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临清钞关年税收额一度达83000余两白银,高居全国八大钞关(其中七个在运河两岸)之首。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两千年中国文化沉淀下来的100句名言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0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0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

  • 拔山扛鼎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项家世

  • 德高望重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北宋时期,有个名叫富弼的人,字彦国。他出身贫寒,从小读书勤奋,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概不凡。当时有位前辈见过他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啊!”富弼二十六岁踏上仕途。四十多年里,他对北宋王朝竭诚尽忠,在处理外交、边防、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事务中,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不断加官

  • 瓮中捉鳖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北宋末年,梁山好汉在山东起义,拥戴宋江为首领。起义军纪律严明,杀富济贫,镇压土豪劣绅,屡屡挫败朝廷派来讨伐的军队,声威震天下,老百姓拍手叫好。在离梁山泊大寨不远的山下,有个杏花庄。庄上有个小酒店,开酒店的老汉叫王林,家中有一个十八岁的女儿,名唤满堂娇。满堂娇出落得美丽动人尚未许配人家,与老汉相依为命

  • 掩耳盗铃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这口大钟是用上等青铜铸造而成的,造型和图案都非常的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他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挪动分毫。他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

  • 望梅止渴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 逐鹿中原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

  • 楚材晋用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名叫伍举。有一次,他的岳丈犯了法偷偷地逃跑了,有人造谣说,伍举的岳丈畏罪潜逃,是伍举向他通风报信并送他逃走的。伍举怕楚王听信谣言治他的罪,便带着一家老小逃到临近的郑国去了。伍举在郑国住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安全,便准备再逃往晋国。正在伍举将要逃亡的时候,伍举的好友、蔡国大夫声子恰巧

  • 六尺巷故事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当时官拜安庆州知府,钦定五品)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

  • 回族的名称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里有小口”,取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而且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口舌承认,心里诚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