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外国高僧在五台山痛哭流涕 竟然是因为这件事

外国高僧在五台山痛哭流涕 竟然是因为这件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221 更新时间:2024/1/20 1:08:12

唐朝时,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宾国人。他怀着为教殉道的精神,到处探询灵异的胜迹。由于听说震旦(中原)有殊大士的住处,特地长途跋涉,渡过流沙,要来礼拜参见。经过千山万水,到了仪凤元年才抵达中原。

到了五台山南边,阳岭的地方,放眼望去,但见林木参天,遍地名花异草。仰头五峰在望,心中感到非的欣慰。于是五体投地的着空中朝拜说:“如来灭度以后,许多大圣菩萨都潜伏不见,只有文殊菩萨,有着无边的大慈悲心,在这个深远的大山里面,激励引度一切众生,垂示大法。可是我自己埋怨生来遭受世上种种的磨难,却不得一见大士的圣容。从遥遥千里而来,受尽了流沙险难之苦,特地前来瞻仰参礼,恳请大士大慈大悲,使我暂时得见您的圣容,听到您亲口的慈示!”

一面说,一面情不自禁的饮泣起来。

正在向山顶礼时,忽然看到一个老人,从山谷中走出来,却用婆罗门语对他说:“你说你情存至道,远访胜迹,可知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人犯戒律的多得很,现在印度有一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够消灭众生很重的罪业污垢,你带来了吗?”

“我只是一心要来礼拜大士,并没有带这部经来啊!”波利恭敬的答道。

“既然未曾带经,空着手来有什么益处?纵然见到了大士,又叫大士怎能知道那就是你,你是那样的恭敬虔诚?你应当赶快回去,把我说的这部经带来,利益济度此土众多苦恼的众生,这就等于是面见了诸佛,亲奉供养一样。能这么做到,还怕见不了一个文殊菩萨吗?”

波利听完这一番话,心喜异常,就在老人足下顶礼,尚未将头抬起,老人忽然不见了踪影。

于是他悲喜交集,自此加倍的虔诚,毕生立志将此四大假合的身体整个奉献给众生,就回到印度,求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他于永淳二年,回到长安,将以上实情向当朝皇上禀报。高宗皇帝听了龙心欢喜,就派了高僧日照三藏法师,波利合译这部经典。等到经译好了,御赐波利法师上好绢布三千疋之多。译好的经典准备留在朝廷里面。

但波利却悲泣着禀报说:“贫道奉皇命委派求取经典,是为了利济众生,使上中下根机的有情众生都能灭罪得度,并不图求富贵。但愿陛下能开一视同仁的心,自利利他,使这一部经能够广泛的流通,令一切众生都能受益。”

明的高宗怜悯他高超的利生之志,只留下译出的唐本,把原来的梵文经典归还给他了。

波利前往西明寺,和沙门正顺等再译此经。经译好了,波利就带着梵文原本,去参拜五台山。

后人传说,波利进了金刚窟以后,就见到极大的光圈象网一样密密的笼罩着,光网之内,正端坐着威赫庄严的文殊大士。这时真叫佛陀波利喜出望外。

可是环顾身边,只有自己一人,回头看到同行的一些道友们都在外头,所以再度出来招呼他们一同入窟朝圣。可是就在这一转眼间,圣境却消失了,只有原来的山穴还留存着。

既已亲见了文殊大士,于愿已足,波利就在山岩边拣了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闭眼禅坐,渐渐入定,同道们见到他时,他已经不声不响的坐化了。

然而他所留下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从此就在娑婆世间盛行起来。

《华严经》上有一段经颂说:“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

由以上经文可知,金刚窟的圣迹,当然是不可以圣凡境界来思议的。假如说波利法师入金刚窟就不复出,那必然是诸圣化身无疑,这是权巧示现的感应了。既然出了金刚窟而坐定解脱,这就表示他辞谢了凡夫的累赘,已经超凡入圣了。

佛陀波利,梵名Buddha -pa^la 。意译觉护。也称应真菩萨,文殊五尊之一。唐代译经家。北印度罽宾国人。忘身徇道,遍拜灵迹。从印度取得真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到五台山受到文殊菩萨接引成佛。闻文殊菩萨在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杖锡五台山,虔诚礼拜,逢一神异之老翁,蒙其示教,重返本国,取梵本尊胜陀罗尼经复来京师。

仪凤四年,高宗敕令日照及杜行顗译之,译成之后,置于宫中,未流布于世,后应波利之请,还其梵本,以供流布。波利遂持此梵本往西明寺,得精通梵语之僧顺贞共译之,是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经除上记二译本外,另有七种译本,其中以波利所译,流通最广。此经译成后,波利持梵本入于五台山,莫知所终。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念佛持咒一心不乱的超级秘诀在这里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个国王,他看见出家人整天没有事做,只是不断地念佛,觉得不以为然。 有一天,他问出家人道:“我听说修行的人,必须刻苦,方能成就道果,你们整天清闲没有做事,只是念佛,哪里会有成就?”那出家人说:“修行并不在刻苦不刻苦,而是在生死的心切不切。出家人虽然整天清闲,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他求了脱生死

  •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涅槃的瞬间 很多人看完都哭了!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以吉祥卧的姿势卧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上,很多的弟子围绕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是揩鼻抹泪。这时,风息林静,鸟兽没有鸣声,树木之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谢凋零,整个世间都现出寂寞萧条的现象。 佛陀心如止水,和平常说法没有两样,静静地向诸弟子作最后的遗教:“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

  • 佛为何说第一觉悟是这四个字?原来是藏着人生“密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八大人觉经》:“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的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

  • 高昌王苦留唐玄奘大师,情谊至深难留西行之心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真实案例 此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有句成语,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后来发展成为劝导作恶之人停止作恶。它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寺院里有一个水塘,水塘里有一只青蛙。这只青蛙每天天刚一蒙蒙亮,就大声鸣叫起来,而它一叫,老和尚就把小和尚赶起来念经。日复一日,小和尚们

  • 扫地僧当初为什么出家?槃陀伽悟道的趣談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周利槃陀伽,扫地大师,生于舍利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连他父亲都无法教会他世袭的婆罗门宗教习俗,槃陀伽甚至连一行印度教圣典《吠陀经》都记不得,他既不会读也不会写。 槃陀伽的哥哥却很聪明并博学有礼,得到所有婆罗门徒的喜爱。当他们的老父死后,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

  • 佛教故事:赞佛偈的因缘 赞佛偈的歌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久远劫前,娑婆世界的教主名‘弗沙佛’。当时,释迦牟尼是一位尚未成佛的外道仙人,因慈悲愍念众生,又名为‘菩萨’;与他同时的还有弥勒菩萨。弗沙佛为了度化二人,入甚深禅定观察因缘,发现释迦牟尼菩萨的心还未纯熟,虽然慈悲但慧解、观行之力仍嫌不足,而与他有缘的众生们,心性皆已成熟堪受法益;相反地,弥勒菩萨心已

  • 佛教:从火头僧到禅宗六祖的唐朝慧能法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惠能(638~713年),中国禅宗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唐贞观十二年生惠能。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

  • 佛教故事:北朝17位帝后为何出宫为尼?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在中国宗教的发展史上,佛教曾占有重要的一席,以致在封建王朝中早年出自尼庵或末世遁入空门的尊贵帝后也不乏其人。然而,像北朝中后期那样,百余年间

  • 佛教故事:傲慢障道--阿难的悟道因缘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在世时,他带着弟子在一池边坐下来,有一位比丘问道:“佛陀,阿难尊者经年跟随在您身边,他的记忆智慧都很高超,为什么大家都证得罗汉果,偏偏阿难心中还有烦恼,这是什么因?什么果?” 佛陀说:“好,大家听我讲这段因果。过去迦叶佛时代,有一个国家的国王,为了让太子能吸收很多经典,知书达理,国王就派人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