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鬼算盘的故事

鬼算盘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796 更新时间:2023/12/8 8:04:29

清朝乾隆年间,鲁中句月县有个奇人崔九,能左右开弓打得一手好算盘。不管多麻烦的账目,只要请了他来,他喝着茶翻着账目理理思路,然后“噼里啪啦”地一通算盘打下来,算的那账目不差分毫,故而人送外号“铁算盘”。 这天,县令林墨轩竟乘了一顶小轿,来到了崔九家里。林墨轩说,最近商业大镇弥水镇发生了一场火灾,起因是记棉花店的存棉仓库因灯笼被风吹翻失火,火借风势,捎带着就把紧邻的瞿家粮店弥水镇分店的粮仓也给烧了,两家闹得不可开交,官司打到了县衙。 瞿家要求汪家赔偿五万斤的小麦损失,而汪家反驳说瞿家粮仓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粮食,三万斤都不到。让县令林墨轩头疼的是,瞿家粮仓里的粮食全都烧成了灰烬,粮仓的账本也烧了个干净。瞿家汪家均是当地数得着的大户,都和上面府衙的官员枝枝蔓蔓的有亲戚关系,林墨轩是哪一方的礼也不敢收,哪一方也不好得罪。这案子到底如来断,可把他难坏了。所以,他才前来请崔九帮忙。 崔九本不想插手这事,可碍于这林墨轩的官威,只得应承下来。当天,崔九就领了盖着县令大印的全权委任书,带了几个捕快去了弥水镇,先去查看瞿家被烧的粮仓现场。案子没断,现场都保护着呢。瞿家的粮仓用青石块垒成,仓顶是粗竹竿上面敷了苇箔,又用薄泥苫了麦秸,这样的仓顶既能防雨,通透性又好,没想到遇到大火烧塌了架。 崔九看了现场,把瞿汪两家管事的叫到一起,说:“本案的焦点就在于瞿家的粮仓到底烧了多少粮食,你们说说看。”瞿家弥水分店的掌柜侯魁说:“我们一共两个仓库,烧的这个是二号仓,我们麦季里刚收了五万斤新麦,全堆在二号仓里,我们店里售卖的粮食都是一号仓的,这个有账本可查。只是二号仓的账本被我忘在粮仓里,被火烧了。” 汪家棉花店的掌柜钱岩说:“瞿家粮仓起火的头天中午,我们旁边酱醋店里的小伙计三、阿四为了掏鸟窝,还悄悄借了长梯子搭在瞿家的二号仓上,去掏他们山墙上通风口的一处斑鸠窝,这俩小子来还梯子时还说起过,说通过通风口看到瞿家的二号仓里,小麦只存了半仓。瞿家粮仓装满也才五万斤,隔了一天就着火了,中间瞿家根本没有再存粮食,又哪里来的五万斤?叫我说三万斤都不到嘛!”站在一边的阿三、阿四也过来作证,说确实是看到二号粮仓只有不到一半的粮食。 不待崔九发话,侯魁说:“他们肯定看错了,我们的账本虽然烧了,可是我们收粮食时,粮户卖给我们粮食的,我们都给了一优惠券,上面都注明了卖给我们粮食的斤两,这两天我们发了告示,让大伙儿拿出凭据给我们作证。” 崔九听了点点头,让人赶紧把售粮户送来的凭据汇总。他还特意看了看那凭据,真的注明了卖粮人的名字和卖粮斤两,而且都注明了卖到了瞿家二号仓。汇总的结果,果然是五万斤小麦。崔九扒拉着算盘,说看来这事基本就清楚了,他要回去县太爷交差了。瞿家人听了高兴,汪家人听了不服。 临走,崔九想起一件事,就跟侯魁商量,说他一个亲戚要肥田,想买了二号仓的粮灰,问侯魁能不能卖?侯魁满口答应:“正好打扫干净了重新盖房呢,还卖什么,就送给崔先生得了。”崔九摆摆手说:“那可不行,这有假公济私占便宜的嫌疑。”说着,让捕快们招呼人把粮灰打扫了,一筐一筐的过了秤,码放到场院里,一共两千斤带点零头,按照议定一钱十斤粮灰。崔九说他先回去找县太爷交差,回头让亲戚赶马车来交钱拉灰。 第二天晌午,崔九陪着县太爷,仪仗浩荡,又回到了弥水镇。瞿汪两家的户主也被早早传了来,县太爷要就地审案,引得当地百姓纷纷前来看热闹。临时审案的场地布置好后,就见崔九让人支起了一个炉子,上面放了铁锅,生火之后待铁锅烧红,放进去三斤小麦,不大一会儿工夫,小麦就着了火,一会儿全烧成了灰烬。众人都看得稀里糊涂,县太爷这是要干啥呢?这时,有人过来打扫了锅里的灰烬,用细秤一称,报数道:二两! 这时,就听坐在一边的崔九“噼里啪啦”扒拉了一阵算盘,高声唱道:“瞿家二号仓库被烧粮食,掐头去尾,抹零找整,认定三万斤!”侯魁不干了,嚷道:“崔先生,你这数如何算出?”崔九说:“三斤小麦烧成了灰只有二两,二号粮仓的灰烬不过两千斤多一点儿,刨去仓顶的竹器、苇箔、麦秸等灰烬,以此类推,发生火灾时的仓粮不过三万斤而已!” 这时,就听林县令把惊堂木一拍,喝道:“侯魁,那两万斤粮食去了哪里?还不从实招来!”侯魁吓得腿一软,跌坐在地上。几个衙役押着瞿家粮店弥水分店的四个伙计,一同来到堂前。崔九扒拉着算盘说:“两万斤粮食,五个人来分,就是每人四千斤,按大清律以偷盗论罪,当杖三十,流放三千里。老话说‘流放三千里,十去九不归’,要是有人主动交代,我就替他向县太爷求情,免了他的刑罚。”话音刚落,一个伙计五“扑通”就跪下了:“老爷,我家里有老娘还有一群孩子,这里面没我什么事儿,我也是被逼无奈啊!” 接着,常五竹筒倒豆子,全部交代了。常五说侯魁身为掌柜,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输了钱之后还不起,就让几个心腹伙计帮忙,偷偷卖了两万斤粮食,一万斤还了债,一万斤做本钱,准备赢回来。 可侯魁赢少输多,眼看粮店总店要来例行查库,两万斤的粮食窟窿补不上,他着了急,就密谋了一条计策,趁着月黑风高,制造了汪家棉花仓库灯笼被风刮掉失火的假象,然后又点燃了自家的二号粮仓,诬赖汪家,这样既可以不用承担失职的责任,又掩盖了盗用两万斤粮食的劣迹,一箭双雕。 常五管着二号仓的账本,怕出事就偷偷记下了侯魁偷卖的两万斤粮食,被侯魁发现,威胁他不要多嘴,还把账本烧掉了。常五说完,侯魁他们几个就瘫了,瞿家的户主瞿老板也气得浑身哆嗦,当场背过气去。从此,鬼算盘崔九的名声就越传越远了。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天为什么会塌下一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相传,古时候,羲和的十个太阳儿子在空中向宽阔的大地上喷着一个个燃烧的火球,庄稼枯死了,人们难过极了。山上的猛虎野兽趁机纷纷跑下来,分头追补自己各自的猎物。 这时,人们的英雄后弈出现了,他描准了太阳,进行射箭。当后羿射出的第九支箭射中太阳之后,碰到了一棵高大粗壮的大树,反弹了出去,他的尖头对准天空的

  • 勿忘我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很久以前,自从织女和牛郎的故事被发现后,天宫更加严了规矩,更理清了神和人的区别,不能迷恋人间,更不能让织女和牛郎的故事再次重现,而违法天规者便会被推下人间,永世为贫民,即使轻的也会被处罚永世不能超生。 自新天规出后,任何迷恋人间的人,不论宫女还是天神,都被赶下人间,而在天宫有一名名叫秀女的姑娘,

  • 兰陵王戴面具打仗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公元564年,北周与北齐之间的邙山之战使一位历史名将一战成名,他就是千古美名扬的兰陵王。兰陵王名高肃,字长恭,东魏权臣高欢长子高澄之子。因其封地在徐州兰陵郡,故被世人称为“兰陵王”。 中国四大美男的说法颇多,但各种版本里都少不了兰陵王。描述他美貌的记录极多:据《北史》中对兰

  •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

  • 人在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手指脏了,大可不必把手指砍掉;帽子小了,大可不必把头削掉。证明鸡蛋是否变味,大可不必把它全吃掉;吃个鸡蛋味道不错,大可不必非要认识下蛋的鸡妈妈。2、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

  •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r

  • 输不起的人,往往就是赢不了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2、嫉妒是一把刀,最后不是插在别人身上,就是插到自己心里3、停下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4、一个输不起的人,往往就是一个赢不了人。5、年轻的朋友,请不要把生活当作风景画来欣赏,也不要把生活当作沙发来坐卧。6、

  • 人生最昂贵的一张底牌---自信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有一种跌倒叫站起,有一种失落叫收获,有一种失败叫成功。人生就像一条抛物线,不管最高点有多高,最终还是会回到最初的原点。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也是最大的公平。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为了某件事情而悔不当初,他们通常会气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怎么怎么做之类的话。其实,当事情已经过去的时候。再后悔就太晚了。它不会

  • 中国历史上10次著名的“文化大革命”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说起文化大革命,人们自然会想起由毛泽东主导的文化大革命,因为许多人都经历了这场革命,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这场文化大革命被后人称之为“文化浩劫”。但是,文化大革命并非毛泽东独创,他只是借鉴了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因为在他之前的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著名的九次文

  • “大姑娘出嫁坐花轿”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早先,不论是大家闺秀出阁,还是小家碧玉出嫁,都不坐轿,而是骑着毛驴去夫家成亲。大姑娘出嫁坐花轿的习俗,是清朝乾隆二十年后的事了。乾隆皇帝巡视河南中牟县留下了“大姑娘坐轿头一回”的千古美谈。 清朝乾隆二十年,因巡视黄河的筑堤情况,乾隆皇帝来到了河南。在郑州市东面的中牟县,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