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四十二章经》所蕴含的精神宝藏

《四十二章经》所蕴含的精神宝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025 更新时间:2024/1/25 8:29:35

熟悉金庸大师《鹿鼎记》的人一定对《四十二章经》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其整个故事正是以各路人等争夺这些经书为线索而展开叙述的。在文中,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最后真相大白后才发现,原来众人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书上的经文,而是隐藏在其中的宝藏。那么,《四十二章经》是否与小说上的众多人物一样,仅仅是金大师为了情节需要而杜撰的吗?

既然《四十二章经》为佛教经书,那么就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说起。佛教本为古印度的宗教,据记载,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公元前2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不过,此时佛教在中国并未被广泛接受,直到东汉明帝时期,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汉明帝是东汉第二代皇帝,光武帝刘秀之子。明帝在位期间,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少数民族侵扰的威胁,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例如,在班超出使西域后,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紧接着又复置西域都护。

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化,佛教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明帝的一个梦更是促进了佛教在汉代的传播。公元62年的一个春夜,汉明帝刘庄在内宫寝殿休息,夜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却“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

明帝不觉从睡梦中醒来,对梦中所出现的异象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细地描述了昨晚所做之梦,看看是吉是凶。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掌管递奏章传达圣旨的官员通事傅毅奏说:“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动,江河泛滥,晚上西方天空现出五色光华。太史苏推测,这当是一位大圣人在西天诞生。这位圣人降临人间是为了救苦救难,他的教义,一千年后就能传入我国。”

明帝果然被傅毅这一番话惊得目瞪口呆。傅毅看明帝如此模样,便继续说:“屈指算来,那时至今将近千年,陛下梦到的金人,大概就是这位圣人吧!据臣所闻,现在西域有位神人,其名叫‘佛陀,陛下梦见的必定是他了。”

听到这里,明帝化惊为喜,就想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位“佛陀”的详情,于是选派使者羽林郎中泰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经过3年的时间,他们回到洛阳,还带来了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带回一些经书和佛像。汉明帝为了对二位僧人表示欢迎,于公元68年,敕令按天竺式样为摩腾、法兰建精舍居住。

由于那些经卷为梵文,所以汉明帝便安排他们在白马寺开始翻译一部分佛经,相传所译出来的就是现传的《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者,一经之别目;以此经分段为义,有四十二段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凡佛所说真理皆可曰经。经又训为常,以所说为常法故。此经以四十二段经文,摄佛说一切因果大义,故名《四十二章经》。其是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留存下来的第一部经书,而白马寺也成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因此,《鹿鼎记》中所提及的《四十二章经》确实存在,只不过其与“宝藏”、“龙脉”等并无关系,只是金大师在写小说时的杜撰罢了。而《四十二章经》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其内容多以譬喻说理为主,警句迭出。比如:“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第八章)“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第二十二章)“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第二十五章)

如果说《四十二章经》里真有什么“宝藏”的话,这些醍醐灌顶的警句,就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研读!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十三种定情信物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同心锁:伉俪曾盟金石约,生死誓结同心锁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善良的女孩和的忠厚的后生相爱了,可是做商人的父亲不想让女儿过穷苦的日子,偏偏把她许给官家的公子。婚期来临的时候,后生勇敢地抢出了新娘逃到了山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之际,他们挽着手从山上飞身跳了下去,后人寻找它们的时候只发现了两把锁在一起

  • 愿我们都做个有信仰的中国人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大家都相信,信仰和爱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人的身心健康,对一个家庭的和睦。但到底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却不清楚。 两个家族200年后的统计。两个同时代的家族,一家是信基督教的爱德华兹。另一家是著名无神论的宗师马克·尤克斯。并且,无神论的马克·尤克斯对爱德华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15个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6条古道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烟尘中,曾经存在这样一些古道,它们夹在古代荒蛮的山水之间,充满未知的危险和诗意。这些道路承载的,不只是马背上的货物而已,还有路的这端与那端的文明。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名称,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传统的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著名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等地

  • 为什么筷子的长度是七寸六分?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国人,想必都是奇葩。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

  • 经常旅行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旅行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地磨练性格、培养技能的过程,既有启发性,又富于教育性。经常旅行的人在旅途中学会了这些技能,也因此在生活中更可能取得成功。以下是旅行者更容易取得成功的一些原因。1、他们知道如何在舒适圈之外依然生龙活虎 经常旅行的人时常要面对不熟悉的环境。而他们又必须克服这些未知所带来的

  •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的兵书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国家更替时期,由于诸多的战事,使得在很早的时候,便产生了关于军事战争的著作。这些军事兵法集著,具有广泛的影响。 兵书,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

  • 降投的时候要举白旗的历史渊源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两军对峙时,战败的一方准备投降。就要打出白旗,战胜的一方则会停止使用武力允许其投降。在战争中使用白旗起源于远古.一、战败方举白旗起源 中国和罗马的古史中都对举白旗表示投降的说法进行了记载。相信这源自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甚至是更早的时候。罗马作家柯尼利厄斯·塔西佗曾在他

  • 盘点犹太人的古老赚钱术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算钱术:把钱匣子藏在心里 生意人之所始终“生财有道”,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拥有一套特殊算钱法则:78∶22 的经商法则。如22%的客户创造了企业78%的利润;22%的产品是企业的核心产品;男人挣了这个世界78%的钱,女人则消费了这个世界的78%的钱等。2、抓钱术:只做高价

  • 《四大名著》开篇诗词中的警世箴言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纵览四大名著的开篇诗词,各以一字以蔽之:《三国》曰“空”,《水浒》曰“隐”,《西游》曰“修”(修成正果),《红楼》曰“梦”。四大名著以历史的兴衰,社会的炎凉,事件的传奇,人物的悲欢等等故事或撼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