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朝和罗马东西辉映

汉朝和罗马东西辉映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984 更新时间:2024/1/20 0:57:01

哪些方面难做比较

把汉和罗马两个不同的明放在一起展览,这在咱们国家还是第一次。把两个文明做比较是很难的。在谈到两国文明比较之前,有一些事情应该说清楚。有种观点是,丝绸之路的两端是汉和罗马,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希霍芬提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出现这个名称。直到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在地图上还只是一条虚线。据唐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的说法是根据马粪或枯骨作为路标,然后进行九死一生的探险式穿越。

丝绸是通过很多的间接的渠道,一站一站的逐渐传过去的。这时候罗马和东汉不是丝绸之路的两端。所以,两个文明很多地方是很难比较的,有的是不能比较的,有的是不好比较的。

首先,不可比较的是社会制度。

罗马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上是奴隶,是奴隶制国家,罗马公民后来一般不参加劳动。而汉代不是奴隶社会,是封建社会。到了东汉中期一个贫苦的农民还能保持差不多有25亩地。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无法比较,就是宗教。汉代人宗教观念比较淡,没有形成一个全国人民共同崇拜的大神。

还有一层不太好比较,有的民族有一些艺术的或者文化上的特殊成就。它是很长的历史的积累,不在这个环境很难出现。比如罗马雕像。西方注重人体美,最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人家都是光着身子跑的,这个传统中国没有。而且西方出现了雕塑家艺术家,而汉代以前中国没有这个职业。所以不同的民族在历史过程里形成的一些特殊成就有时不太好比较。

除此之外,一些生产生活的具体领域是可以比较的。但是,我们应把它的背景弄清楚。比如罗马金铜的水龙头阀门,罗马的铅管,还有中国六角形陶管。六边形陶管是下水道,走脏水的,罗马那个阀门及渡槽是供水的,是世界建筑的奇迹。不能据此得出古罗马文化比汉文化先进或落后的结论,因为不能用下水道和人家上水的阀门相比。

在西方学者有一种说法,认为罗马后来的衰落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铅中毒,就是因为铅的水管里铅超标了,以至于使罗马人的智商降低了。如果这个说法有一点成立的话,那么还不如干脆喝汉代的井水更加安全。所以,有些东西的比较还是要慎重。如果是把性质不同的相比较不太合适。

我把汉代和罗马的一些生产、生活方面据我所知做一下比较。

农业

汉时已有犁铧,掌握了发酵技术

农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你得耕地,松土犁地。

犁这个东西是什么?犁的作用是松土。有的时候不好往前,扬一点,拉不动了往上一翘,让它过去再来。

而罗马当时还没有像中国这样的犁铧。后来,差不多在十三、十四世纪以后,欧洲,那时候已经没有罗马了,欧洲犁上才有一个泥土翻板,是木头做的,不像金属做的那个样子,角度老不合适,有的土翻起来了,可是就地就掉下来了,不是翻到一边去。

除了翻土,我们看粮食去壳(去糠)。罗马人是拿着一个篮子,最好是到山坡刮风的时候,篮子来回抖把糠吹出去,而中国在汉代就有了碓与扇车。这个东西欧洲知道是十六世纪,很晚了。

中国粮食作物是粟(小米)、水稻,罗马不是,所以不能作比较。不过中国有小麦,欧洲也有小麦,小麦中国也吃欧洲也吃。吃面就要磨,汉代也是石头磨,罗马也做,磨出来的面做面食,中国在汉代的时候就有馒头,而且是发面馒头,当时叫起酵饼。罗马人吃面包,我们现在吃的面包也挺好的,可是那时候的面包是不发酵的,是死面的。

死面的面包烤出来以后不吃,放几天再吃可就考验你的牙口了。

十五世纪,奥斯曼帝国打亚美尼亚的时候,有一个奥斯曼帝国的将领,亚美尼亚人很不欢迎入侵者,一个妇女拿一个面包一下子就把一位奥斯曼将军脑袋开瓢了。大概一个死面面包就像一个砖头一样坚硬。

中国有发酵的工艺,所以中国的酒很先进。我们知道世界上酒是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发酵的果酒(水酒),水果几天不吃会发酵,这样的叫果酒。

再进一步是粮食酒,商代人用粮食做酒,分两步,第一步先把淀粉变成糖,第二步再把糖变成酒精。第三个阶段是已经酿出来的酒再蒸馏,就是蒸馏酒,蒸馏酒度数高。这个阶段汉代和罗马都没有突破。

但是汉人喝的酒是两个步骤,第一步用曲把淀粉变成糖,第二步用酵母把它变成酒精。欧洲的伏特加、白兰地等一直是果酒,没有第二步。所以说古代中国在生物化学这方面很发达。

手工业

古罗马发明了架锯和刨,优于汉朝

这次展览中有一些基本的生产工具,不论罗马也好,汉代也好,非常一样,斧子、锤子等,基本一样。其中有一个线锤,就是吊线的线锤,我们这次展出了罗马的线锤,那个图是中国的,我们看是一模一样,说明人类有很多共同的想法。但是,有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工具中国没有罗马有。比如架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就很普遍了,中国没有。中国人如果开木,是根据直线一个一个打楔子,最后撑裂。

另外一个是刨子,公元前一世纪罗马既有架锯又有刨子。

中国的架锯最早见于《清明上河图》图中十字路口有一个修车的车摊,地下放着一个锯,那是中国看到的最早架锯,中国之前有的是刀锯,刀锯都比较小,是无法开大树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刨子,什么时候有的?到了明朝才有刨子。这些中国开始没想到,有了以后,中国很快发展成蜈蚣刨,蜈蚣刨现在不大常见,它不是一个刨刃,是一排刃,所以后来中国硬木家具很快发展起来了。

如果当时像文章说的真有一条丝绸之路,那么,罗马的架锯和刨子应该同时传到中国来,不但当时没传来,而且这两样这么重要,这么好用,木工简直离不开的东西传到中国的时间差了很长时间,一个是南北朝之间,一个是到了明朝。所以当时中国和罗马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冶金业

欧洲在古罗马后一千年才有铸铁技术

现代国家要立国,冶金业非常重要。冶金方面中国西周末就已经有了人工炼铁。如果温度只是1000℃以下,出来的铁就变成小铁珠,这种铁叫做海面铁,比较松软,海面铁再需要锻打,加热锻打一昼夜,海面铁里的石头渣子才能排出1%,很缓慢。但是,中国原来在商周青铜时代的时候就有炼炉的竖炉(小高炉),把这种技术用在冶炼上,所以中国到战国以后就已经用小高炉炼出来铸铁,是铁水,是液态,在海面铁里排出渣子。

古代没有合金钢,就是铁,生铁里的夹杂物,那些炭是片状的,所以容易碎,比较脆。汉代把生铁搁在闷火炉里多日,900℃左右,把炭从片状变成团絮状,这样的铁就可锻铸铁,可锻铸铁的性能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接近铸钢了。

不光是罗马,到波斯也一样,表现铁匠神的标志物都是铁砧。

中国这时候可以铸铁,铸完了以后锻化。一次一炉子生铁,可以铸几百个镰刀。如果是一个一个地锻,效率要低了不知多少倍。所以在这方面中国当时遥遥领先,欧洲是公元一千多年以后才有铸铁,而且锻铁成性,他认为铁非锻不可。到了公元前后有的罗马炼铁炉温度提高了,出来铸铁了,出来铸铁以后,罗马人认为无法锻,当废物扔了。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说匈奴兵和汉兵打仗,匈奴兵用刀一挑,汉兵的刀剑都断了,没办法派张骞去西域,西域找大月氏女,后者给了张骞一些黑不溜秋的面儿,大概他认为是添加物,然后汉的武器就好使了。这是颠倒黑白!当时匈奴不会炼铁,《汉书》里说一直到中亚全不知道铸铁,后来是汉朝的俘虏兵传过去的。

我们这个展览里还展览了一些钱币,罗马的钱和中国的钱,罗马钱是拿钢管擀的,一块银子、金子或者一块铜,加热以后拿钢膜砸成一个国王的像等等。中国的钱特别是汉代是铸钱,而且是叠铸。

钱币一个一个拿钢膜去打,这个费劲,货币不可能那么多。用叠铸方法铸当然多。从西汉到东汉铸了多少亿枚,而且基本上保持一致,大小厚薄重量一样。

我们现在从玻璃柜里看罗马钱漂亮,中国古钱都傻眉傻眼一个样,可是你要知道,四百多年一直保持稳定,作为交换媒体一直在起作用。

建筑

汉建设讲究就地取土,古罗马用石材

罗马的建筑和汉的建筑不同。罗马建筑像教堂、斗兽场、议事厅等等,都是石头的,当时整个西方建筑都是石建筑,中国建筑是木建筑。石头建筑最典型的代表是埃及金字塔,因为金字塔是最适合石头的特点,是一块块平着叠起来的,而且形状非常稳定,所以金字塔四五千年了还在那儿,虽然高度下降了,上面有很大一块被风吹了。金字塔根据史料知道,是先有十万人,用了十年修路,再有十万人用三十年修塔。尼罗河三角洲根本不出石头,石头是运过去的。600万吨石头还需要打磨,据说原来两个石头中间插不进刀去。这个建筑工程,只有在奴隶制发达、宗教狂热这两个条件下才能盖起来。

中国没有宗教狂热,没有这个需要。在汉代,在中国的中原地区,我们知道是黄土地带,中国的黄土是风尘黄土,不是水冲过来的,扬沙天气带来的,几十米深,黄土有一个特点,只要把它夯实了,就成了房子了,这样的房子是就地取材,而且盖起来墙加厚冬暖夏凉。

汉代的明堂辟雍,好几层的楼,地下的角是空面,都是单层的,底下这一大块是夯土,下面的楼底下的心是夯土。我们知道,在洛阳北魏的时候有一个永宁寺,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塔,外面看是九层,其实当间有一个土心,一直到五层,外面是一个九层的塔。所以中国当时不愿意更多地用民力,对用老百姓的力量是有节制的,要求是既实用又低成本的。这跟当时欧洲的建筑不一样。欧洲奴隶制时代真是有一些很伟大的建筑。像埃及有一个卡尔耐特神庙的大柱子断面上可以坐十个人,整个起来多大个?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们对埃及的起重技术还不能够完全了解。现在来讲那样的起重技术也是大工程。所以应该有整个社会背景在里面。

交通

汉朝优在:马车驾轭、航船用舵

交通很有意思,最早在原始社会里用人力,后来有了橇,拖着橇,后来用两个轮子,开始用人拉,后来用牲口拉。那么牲口怎么绑到车上让它拉车呢?这个叫系驾法。比方说古代印度用牛拉车,把车绑到牛犄角上。在罗马、埃及都是绑在牲口的脖子上。我们知道无论是马,无论是别的,跟人颈部构造都差不多,都是颈椎在后面,气管、食管在前边,这种系法正勒它的气管。拿脖子拉车叫颈带式。这在欧洲用了很长很长时间,一直到九世纪。

中国古代不这样,最早的时候,那个就是秦始皇的车,他是马的脖子上架一个轭,轭有两个角,那时候车是独辕,一根竹竿旁边俩马,其中一个马有轭,它用轭里面拴一个绳,那边也是从里面拴一根绳,马是胸部使劲。所以完全不勒脖子,脖子这儿有根带,是帮助轭位置别偏了。这是轭靷式系驾法。

中国很早的时候就有车战,车跟车之间作战。当时大的国家把兵车作为国力的代表,所以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说法。欧洲没有车,只有工具用车,人要赶快跑到前线,到那儿就下车作战。我们看罗马那些战车都是绑着脖子。但是,西方也有它的长项,西方从很早,公元前一千年开始有一个导轮,单独转,所以四轮车能够发展。最早很简单,前面两轮中间一个轴,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方法。所以中国发展不起来四轮马车。

船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舵对于船来讲非常重要,罗马的船没有舵,罗马的船在船尾这个地方出来两个大桨,之后经过一些年稍微进步了,在船的右舷,船尾有一个大桨,那个大桨就叫舵,欧洲在船尾有了舵是到十二世纪,在欧洲低地,现在的荷兰比利时低地地区,那儿的水手才开始发明。中国是二世纪,早一千年。在汉代我们就“大海航行靠舵手”了,古罗马还大海航行靠两边的大翅膀(浆)呢。

纺织

无论纺线还是织布,中国都优于罗马

纺织也有不好比的地方,比如说丝,丝虽然罗马人也有,但丝与黄金等价,极其高贵的人才能穿。而且罗马的丝也不是中国直接运去的,中间经过许多环节。

中国古代主要有两种麻,一种是大麻,一种是苎麻。苎麻全世界都没有,只有中国有。苎麻的丝是细长有韧性有亮光,而且在水里不容易腐烂,而且染色容易,不易褪色。

大麻本身搓出来的线,中国古人穿布衣不是很舒服,大麻线纺织出来的布多少穿着有点不舒服。那时候古代穿布衣,中国是大麻,地中海区域主要是亚麻,中国唐代才有亚麻。黄麻在印度,像麻袋,穿起来特别不舒服。

麻都要先沤,然后麻皮才能剥下来,剥了麻皮之后再拈线。无论汉或罗马,拈线都用纺轮。但是,中国拈麻线直接用纺轮,这个拈线工作叫绩。

罗马的麻线是先在大腿上搓,但整天在大腿上搓麻,皮肤受不了,所以就有了纱轴,像一块大筒瓦似的东西,从里头看前面的弯和膝盖的弧度相符合,表面有小鱼鳞纹。

我们知道汉代产丝,丝是自然界的超长纤维,丝用不着纺。但要卷绕,然后才能上机。绕丝有筟车,筟车上头要装一个筒,丝在上面绕。

在汉代没有发现纺麻的纺车的图像,但是有了筟车,再有了纺锭,就知道汉代一定有纺麻的纺车,罗马没有。

这就是织机,纺成线后,丝也好,麻也好,都要织布。中国的叫斜织机,希腊罗马的是立织机。中国织地毯才用立织机,立式机的缺点是什么?就是无法提花,纺织织花不是一上一下过去。

无论是纺线还是织布方面,中国都是领先的。欧洲的纺车现在的图像,1338年才看到。

武器

都使用矛、盾和弓弩,情况却大相径庭

中国和罗马没有交过手,没法打,因为隔得太远。到了汉代也不用车战了,用骑兵,中国的步骑兵用矛,欧洲也用矛,罗马时期主要是步兵。我们知道亚历山大时期,有马其顿方阵,步兵排成方阵,比如有四层,四层兵拿的矛长短不一样,最后一层拿的矛特别长,然后越来越短,到了前边矛头形成一面墙。罗马也有方阵,但他们还用投枪,打仗时先扔投枪,对方就拿盾牌来挡。中国的盾牌中有藤牌、漆盾、革盾等。欧洲都是金属的,而且在打仗之前边敲盾边喊叫以吓唬对方。因为汉和罗马没打过仗,无法比较。

我们看中国的弩有许多种。弓箭是拉开以后马上放箭,弩不一样,可以把弓拉开以后到了合适的时候再放箭。战场上都知道开弓射箭要争取时间效率。中国的办法看着比较简单,节省时间。罗马人不一样,他们拿着转盘、齿轮来开弓,射的力量却比中国小。

文具

中国固态墨、纸优于罗马液态墨、羊皮

中国也好,罗马也好,都要写字,写字要用色料。中国的甲骨片上个别地方有写的字,这些字现在通过检测知道它的材料是碳素,来源是燃烧后生成的烟子,经加工而成。中国的书写的色料是固态的,墨是成块的。罗马人写字的颜料是液态的。我们固态的材料墨可以研,是临时的水。一直发展到后来的蓝墨水,蓝墨水里面主要是没食子酸。因为碳非常稳定,用其他的材料没有碳稳定。

另外,在汉代发明了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非常卓越的发明,它不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

没有纸以前罗马用羊皮纸,说是羊皮纸,实际上很多是用犊皮,将犊皮用圆刮刀把上面所有的肉都刮得很干净,然后泡,反反复复地泡,然后绷起来晾,很费事。据说抄写一部《圣经》需要三百张羊皮纸。这个代价一般人花不起,所以文化普及受限制。中国的造纸术跟罗马也不好比,人家没有。

中国还有一些独特的长项,如漆器、瓷器等,当时罗马的陶器也烧得很好,只是温度差一点,另外是原料的问题,其实欧洲地下也有。

但是,罗马有玻璃器皿,它是从埃及学到的。罗马玻璃器皿有很漂亮的雕花玻璃,他们用来盛香水,传到我们这儿后成了摆设。因为汉代不用香水,汉代的香是熏香,用熏炉,点烟,不用香水。

尽管局限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些方面汉和罗马仍是不好比的。比如我们的十三陵、长陵,神道前有一个五牌楼,那个大牌楼代表的是中国建筑用石头的失败。但是如果归拢起来以后,中国在汉代的生产、生活方面,不仅是领先罗马,而且领先世界,不仅在当时领先,而且在以后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领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看中国,中国的很多汉代文明是中吃不中看,它非常实用,低成本,很省钱,很实用,不那么花哨。一个雕像实在好看,有的时候不那么顶用。

有的时候拿汉和罗马相比较,一些比方不太恰当,比方说汉杨陵出土一些裸体俑,拿这些裸体俑和希腊罗马的人体造像实在不好比。所谓裸体俑,当时是穿真衣服的,真衣服烂了,为了给皇帝在地下服务,所以要做得很具体,实际是穿衣服的,不是让你看裸体,和希腊罗马雕像比就不合适。就像拿下水道跟水龙头比,非常不恰当一样。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元朝各民族的姓氏来源与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姓氏的起源很早,从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到汉代我国姓氏体系基本确定,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姓氏已变得枝繁叶茂。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氏4329个,三字姓氏1615个,四字姓氏

  • 元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碰撞,曾经激起过无数绚丽的火花,为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

  • 全真道、玄教在元朝发展原因比较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全真教与玄教在元代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势头之劲,是其他道派所不可比拟的。考察其发展、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看出它们的命运是随着统治者的喜好而不同的。首先来比较分析二教的相同之处:一、时代背景相似全真教、玄教的发展都处于蒙古势力逐渐扩张的时期。全真教处于金、南宋与蒙古三朝鼎立之时,北方处于兵

  • 从宋明时期家庭经济的经营看中国文化的转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文化形态上来说,宋代是中国历史“近世”的开端。(注: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的近世》一文中详细论证了中国历史自宋代始向近世转变的事实,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年7月版,第一卷。)自宋代始,中国文化开始了从农业形态向工商业形态转变的历史进程。明代中后

  • 隋唐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与政治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一定的政治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除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密切关联外,国际形势和周边睦邻关系对一国的政治制度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古代中朝日三国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成员,它们之间的政治制度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不容低估的。但在已往的研究中,只是对各自国家政治制度进行国别式研究,比较研

  • 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史料的一个概观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汉朝到唐朝,是中国与西方各国交往的最盛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大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小到音乐舞蹈、穿戴服用,它们在许多层面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纸张及其制作技术等等,为西方各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汉唐中西关系史是一个涉及

  • 初探王莽民族关系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关于王莽在摄政和称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做法,学术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相对而言,对其否定者多于肯定者。持否定态度者大都认为,王莽的民族政策破坏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国与周边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王莽“推行一系列恶化汉匈关系的政策,破坏了汉匈之间的团结。”当

  •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史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19001909年】美丽标准: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以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该书不仅措辞激烈,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期,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与爱国之间是

  • 南京三千年风水与朱明王朝的气数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要弄清应天的风水,先得了解一点堪舆常识,知道风水先生眼里公认的中国境内“三条大龙”究竟是什么。堪舆书上说了,“龙”,即山;“龙势”,即山的走向。据唐杨筠松的《撼龙经》载,中国境内的“龙”为地球上四大龙中的

  • 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受到挑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四大发明的来历我们从小受教育,对四大发明都很熟悉,也一直将它们当做中国的荣光。但另一方面,对四大发明的争议和批评也很多。这些批评有的很夸张,情绪比较激烈。所以四大发明值得我们略加讨论。四大发明最早出现在培根的《新工具》里,只有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没有造纸。培根说这三项发明改变了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