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梁祝化蝶真相:竟然是祝英台害死了梁山伯

梁祝化蝶真相:竟然是祝英台害死了梁山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866 更新时间:2024/2/3 7:23:11

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一首化蝶曲,千古梁祝恋。在中国,谈到坚贞的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合墓而葬与蹁跹化蝶,早已成为不可复制的爱情传奇。但是,梁祝的悲剧与其说是马才的逼婚所致,倒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毁掉了自己。

这段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绍兴小子梁山伯去杭州求学,路上遇到女扮男装的上少女祝英台。说起祝英台能够上学,还是应该说说当时的社会风气。南北朝时期,并不像我们一般认为的封建。相反,倒是相当开放,妇女地位也不像后来那样卑微。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会背景,祝英台是打死也不能外出求学的。尽管,她的女扮男装的确没让任人看出破绽,包括梁山伯在内。两个年轻人半路相逢,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一个头磕在地上,当时就成了把兄弟。这样的结拜,在祝英台来说是一种好玩儿,而在梁山伯那里,却是货真价实的生死兄弟。这样的心态,使得他们在三年的朝夕相处中,梁山伯从未有过非分之想。相反,倒是祝英台火烧火燎,又是眼色又是暗示,幸亏那时候没有同性恋一说,否则梁山伯大概都会怀疑这位兄弟的取问题了。

梁山伯是很喜欢这位小“兄弟”的,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喜欢。三年之后的一天,祝英台接到父亲病重的来信,打点行囊回归家园的时候,梁山伯硬是送了十八里。依依不舍,泪眼相送。尽管就在这个时候,祝英台暗示自己有一个小妹,自己长相相似,愿意嫁给梁山伯时。可怜单纯的梁山伯还是没有明白其中的意味,直到祝英台背影慢慢消失在风中的时候,他还以为这是小兄弟留给自己的一个玩笑。

梁山伯的无动于衷,让祝英台误以为自己的这份爱意更像是一厢多情。回到家后,正好赶上马文才提亲。祝英台想都不想就答应下来。在她看来,她和梁山伯的这段感情,或许只是一场没来得及做就惊醒的梦。不久之后,梁山伯无意中从朋友那里知道祝英台的真实身份,震惊之后便陷入深深地懊悔。往事一幕幕流光回放,他终于醒悟到彼此的情真意切原来就是冥冥中的一见钟情。带着懊悔,梁山伯很快赶到祝英台的家,但是很可惜,他的意中人此时已是待嫁闺中的人了。痛心之下,梁山伯无言告辞。梁山伯的到来,再次惊扰起祝英台的内心那潭湖水。她痛悔自己的冲动和冒失,但她也知道想退回和马家的亲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她还算追出门外,向梁山伯吐露了自己真实的心情。她让梁山伯一定要忍耐,争取谋到功名,两个人再续前缘。

因为这份承诺,梁山伯由此开始头悬梁锥刺骨的苦读生涯,终于在两年后谋到了梦想中的功名,同时被委派到如今的宁波做县令。按说,此时的梁山伯已经有条件向祝家提亲,或者先解除掉英台与马文才的那桩婚事。但梁山伯考虑到自己刚刚上任,事业一无所成就先谈婚姻大事,于情于理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就拖延了下来。再说那一边,祝英台终于熬到心上人皇榜高中,每天望眼欲穿等着他来家里提亲。但左等右等,始终不见踪影。马家的人时不时过来催婚,父母也为她的终身大事着急,祝英台只有以自己年龄还小,等两年再说。父母拗不过她,马文才又喜欢的要命,于是答应再等等。

但是,祝英台最终还算没有等到梁山伯,直到等来他的死讯。原来,梁山伯上任之后,一心想当个好官,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每有空闲,想起英台还在家里苦等,忧心如焚,但面对在当时颇有实力的马家,自己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退亲,况且,搞不好还会毁掉自己的英名。就这样,白天劳累,夜里忧心,时间一长,便大病缠身,很快就含怨而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梁山伯以实际行动验证了爱情这东西的确像刀可以杀人于无形。

伤心欲绝的祝英台,终于无奈地答应了马家的婚事。但她有个条件,娶亲路上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拜一番。马文才倒是通情达理,大概他想一个死人不会对自己构成什么威胁吧。结果,随着祝英台撕心裂肺地痛哭,霎那间狂风大作,地动山摇。随后梁山伯的墓就裂开一条缝隙,就在众人的惊呼声中,祝英台投身而入。风沙过后,阳光照耀下,坟墓上有两只蝴蝶缠绕盘旋,仿佛那对重获新生的有情人翩翩起舞。马文才一行,只好叹着气离开。冲动与犹豫,就这样毁灭了一段原本美好的姻缘。那所谓的化蝶传说,代表着的只是后世遥祭的心情。

标签: 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中国民间故事:陈德行刺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野史秘闻

    陈德,祖籍河南泰县,本为清朝内务府厨师,失业后生活无着落,便于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1803年4月11日)在神武门刺杀嘉庆帝,未遂被捕,四天后被凌迟处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陈德行刺案的民间故事。 陈德行刺案的民间故事: 清嘉庆八年发生了震动紫禁城的"陈德行刺案"。陈德,镶黄旗人,家奴出身,曾

  • 北京老字号同仁堂药店与康熙的传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野史秘闻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

  • 历史故事:古人云:万恶淫为首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野史秘闻

    这是清朝末年一位科举状元的真实故事,他不讲没人知道,但为了自己吃一堑让别人长一智,他还是说了出来。看了让人忍俊不已的同时,也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万恶淫为首,百行孝当先。 各种罪恶之中以放纵为首,各种行为当中以孝道为先。 古人云:万恶淫为首 古代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纵然有很好的学问,命中注定

  • 三兄弟分牛,19头牛的1/2、1/4、1/5不杀牛怎么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野史秘闻

    一位印度老人在临死前把他的三个儿子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孩子们,我一生清贫,现在要离开你们了,这19头牛是我留给你们的惟一财产。 老大应拿财产的1/2,老二拿1/4,老三应得1/5。”说完,老人就去世了。 三个儿子将父亲安葬后,便来分遗产。19头牛的1/2、1/4、1/5都不是整数,按照印度

  • 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及民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野史秘闻

    远亲不如近邻,指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帮助的时候,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给予帮助。同时,这句话也指平时邻里之间交往比远亲更多一些,使得邻里之间有了一种甚于远亲的感情。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常用语,表示邻里之间关系亲厚。 这句话的英文Better is a neighbor,也有“最好不过是邻

  • 民间小故事:苏东坡在凤翔做官时的奇遇:挖宝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野史秘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以下就说一个苏东坡在凤翔

  • 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野史秘闻

    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空中有喊救命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

  • 高句丽国始祖高朱蒙:高句丽国王的传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野史秘闻

    高朱蒙,即高句丽国始祖朱蒙,姓高,名朱蒙。出自夫余国,两千两百年前,夫余国王子朱蒙历尽艰险,来到今辽宁桓仁地区,建立了中国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丽国,朱蒙成为高句丽第一代国王,被高句丽奉为始祖,桓仁则成为高句丽900年基业的肇兴之地。说起高朱蒙,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国东北有个

  • 民间小故事:缇萦救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野史秘闻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古今中外的民间传说有很多,那你听过《缇萦救父》的民间小故事吗?今天小编为你们分享有趣的缇萦救父的故事,希望你们会喜欢! 缇萦救父的民间小故事: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

  • 西湖三潭印月民间传说故事:石香炉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野史秘闻

    石香炉顾名思义,就是石头做的香炉。相传西湖的三潭印月就是鲁班兄妹雕刻的石香炉压住鲤鱼精形成的。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