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荀子的儒家学说---礼治思想

荀子的儒家学说---礼治思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831 更新时间:2024/1/19 10:08:33

本文通过对荀子生平的简单描述,反映出他当时生活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如何提出礼治思想的背景。以“性恶论”为礼法思想的根据,分析荀子礼学思想,了解了其思想精髓,以求进一步的阐述荀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他强调礼是国家权利,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把礼和法协调统一起来,通过他的礼治学说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如何重要的意义。

一、荀子的生平简介

荀子,字荀,名况,因避汉代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儒学大师。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作为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荀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他扬弃了孔孟儒家思想,综合了道、墨、法各家的思想精髓,集百家之长,开创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儒家思想体系荀学。荀子一生的作品,经过西汉刘向整理校订,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至唐代扬倞作注,定为二十卷,并更名为《荀子》。现在的《荀子》一书,就是经过刘向、扬倞之手。《荀子》一书,全面反映了荀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张觉在他的《荀子译著》说:“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及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是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荀子是先秦以来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的伟大之处就是他不仅继承了先前儒家大师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敢于对当时主流的孟子思想进行有力的批判。在“扬弃”中集百家之长发展了独树一帜的荀学思想体系,后人称之为“荀学”。先秦以来,人们对人性问题的讨论就没有中断过,正统儒家学派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令春秋战国时期对人性问题的探讨达到了顶峰。二者的论战是一场思想的对话,灵魂的剖析。虽然他们的理论看似对立矛盾,实质在逻辑上却互为补充,他们提出各自人性论的目的是在于为各自的政治蓝图寻求一个理论基石,为构建彼此的哲学体系奠定逻辑起点。他以人性本恶假设为基础,提出了礼法并用的治国方略。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人天生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这“恶”的人性,重塑完美的人格。荀子提出了所谓的“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自然界是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的,它是不会因尧、桀的善恶而存亡,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季,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天地。

二、荀子礼治思想的内涵

在《荀子》一书中, 讲得最多的是“礼”,“礼者“强国之本也”(《荀子·议兵》),“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荀子在强调礼的同时, 也给法以“治之端”的地位, 承认了法在“治”中的作用, 荀子眼中的法与法家的法是基本一致的, 都在当时社会生活的法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礼”是沟通道德与政治的桥梁,是“仁政”得以融入并作用于治国实践的重要保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以说,“德治”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礼治”,“以德治国”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以礼治国”。具体来说,礼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提出的礼治原则, 实际上也就是他认为的一条历史发展规律。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仅仅依赖个体修养无法形成良好的秩序, 必须有一套规则完成社会整合的任务。荀子意识到:人之所以为人者, 何已也? 曰: 以其有辨也。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所以社会要稳定就必须人为造就一定程度的差别。治国者, 分已定, 则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 各谨其所见, 不务视其所不见, 可见即便是君主, 也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不许逾越。荀子认为,人是生而便有欲望的,但有欲望却不能实现,人便会产生恶念。所以,有必要制定一定的礼义规范来保护人们的根本利益,又能使人们在这种礼义规范的限制当中满足自己某方面的利益。所以,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属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 社会动乱, 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相互激荡, 迫切需要社会的稳定, 先秦诸子纷纷审时度势, 提出各自的治国安邦之法, 荀子继承并发扬了儒家传统, 构建了一套“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 由调和礼法而达到承认法为“治之端”, 他的这一思想适应于当时社会的发展。荀子关于礼的思想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新兴阶级的要求,同时也体现出儒家思想反思不同于以前的一个方面,开始注重人的自然主义立场,这对当时以及后来社会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认为“礼”是法治的大要或大本, 是法以外条例的纲要,“礼者, 法之大分, 类以纲纪也”( 《荀子·劝学》) 。“礼”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荀子·劝学》) , 并提出了“国之命在礼”,“礼”是国家命运所系, 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治乱的标准, 是划分等级名分和职分的准则。故荀子曰:“德必称位, 位必称禄, 禄必称用。”( 《荀子·富国》) , 从荀子重视提高“礼”的作用可以看出以礼义教化作为主要统治手段的儒家显著特征。

三、荀子理治思想对社会的启示

不同于孟子对“内圣”的追求,荀子更加注重现实的外在规范。通过“礼”来实现圣王之道,体现了荀子务实的现实主义态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谭嗣同就曾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仁学》)且不论这种评价是否中肯,但可以认同其对荀学与秦政之关系的界定。荀子以“礼”为是非标准,建构起自己的礼学体系,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为秦朝实现政治上大一统,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礼只是治国的根本原则,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要借助其它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可能与长期的兼并战争有关,对军事的关注成为荀子与先前儒家最大的不同。按照荀子“夺然后义,杀然后仁。”(《臣道》)的意思,可以先依靠强力的手段,来为其政治理想寻求一个实践平台。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总结了现实政治中的经验与教训,在创建礼学的过程中借鉴法家思想,肯定了 “以力兼人”的功用,融王道与霸道为一体,找到了安邦治国的途径。他的哲学思想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他的礼法思想不仅在儒学体系的构建上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中国梦”一词源于南宋诗人郑思肖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据考证,最早使用“中国梦”一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在《德祐二年岁旦》的诗中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诗中的“中国&rdquo

  • 《诗经》的作者及创始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

  • 中国名山中的五岳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名山首推五岳。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称华

  •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到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盛时期。这时期,大乘各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着百花争艳的景象。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

  • “男戴观音女戴佛”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经常听到“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去请购吉祥物的时候,有的人是自己这样选择,有时候则是工作人员这样推荐;几个人一起谈论关于佩戴吉祥物的时候,也总有人持这种观点;有的人则不仅自己执着这点,还把这个观点当成知识经验告诉给别的不懂的人;所以,有不少朋友就问了,真的是必须男戴观音女带

  • 佛教中大乘小乘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最初的佛教并无小乘、大乘之分。只不过后来在内部崛起的一股新势力觉得自己有别于、甚至高于别人,就自命为“大乘”(为“菩萨道”),贬别人为“小乘”(声闻乘、缘觉乘之总称)。简单一点说,“小乘”意为狭小之车乘,

  • 为什么佛教把死亡称“圆寂”或“涅槃”?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涅槃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当时众说纷纭也都无法实证什么是涅槃?后因佛陀降生示现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们才渐渐有人实证涅槃,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辟支佛舍寿时取证有余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际,而证得佛果的人,是取证无余涅槃。当有佛教的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们进入涅槃或圆寂了,而涅槃也经

  • 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两晋时期开始,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相应对佛教采取或扶植或限制的政策。随着佛教僧侣人数的增加,经济势力的增强,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如果不能用和平手段消除矛盾,就会采取十分激烈的行动。传统

  • 萨达姆对中国竟有三大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萨达姆一个充满黑暗的名字,他的恐怖袭击使得很多无辜的人死亡。但是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萨达姆也并非做的全是错事。至少对于中国来说,他曾经为中国做出了三大贡献,究竟是哪三大贡献,我们一起去看一下。1、帮助中国走出1989年的政治风波所带来的困境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间是1990年8月-1991年2月。

  • 中国近十年没涨价的八种物品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按常理来说经济发展是好事,可是随之而来的物价大涨可是让我们苦不堪言。望着一天天上涨的物价我们只能默默地叹气,但是又不能因为物价而不买。在这十年中有没有没涨价的东西呢?还真有一些物品是十年如一日,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1、报纸1元一份越来越重随着纸张价格上涨,部分报纸开始调整价格。不过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