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韩非子的法家学说---政治思想

韩非子的法家学说---政治思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928 更新时间:2024/1/20 4:41:03

韩非子作为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法家人物,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的”法”“术”“势”思想影响到了三千年的封建制度。本文主要介绍韩非子政治哲学观点,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韩非子极为重视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提出了君主专制思想和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作为精通刑名之术的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更值得我们探讨。

法家思想是建立在先秦后期并且迅速适应现实社会的政治化学说。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人物,以唯物主义为根本,构建了以”法”“术”为特色的政治哲学。韩非子继商鞅变法,慎到论势,申不害论术之后,对各家思想组合重整,修正了申不害论术而不讲法,商君讲法不论术,慎到只说势而略法的不足。

“法”“术”“势”三者是韩非子政治哲学的主要根本,”法”“术”“势”三者构建的思想体系是君主绝对统治的思想体系,体现君权的至高无上。

“法”是官府公布的成文法,以刑名结合时政社会的国家律令,是官员行事之依据。君主御下则是”术”,”势”则是君主所体现的至高无上威严。在韩非子看来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弃。商君的重”法”不重”术”,在韩非子看来,”法”固然重要,秦国富国强兵,但是仅仅是大臣”势”的增加,秦国因此不能一国统一。申不害的论”术”,不重”法”,韩国君主昭候驾驭臣下,但君民关系却因利益各自辩护,亦不能天下一统。韩非子认为”法”“术”“势”相随,三者不可缺一。

韩非子亦重”势”,”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势”为君主御下之道重要构成,君主在其位,才能号令臣民。暴君当政,并不是才能,而是对应的地位才可号令天下。君主只有有”势”,才可运用”法”“术”。

“法”“术”“势”三者,君主之道。”势”作为法家概念之一,并不是韩非子的杰作,前期思想家管子慎子都强调过”势”的重要性。韩非子对于前人势的概念是全盘继承的,但是又赋予了特定时期的内涵。

当时,能言善辩的大思想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主张,韩非子对于各家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儒家等等那套救国救民的说教,只不过是望梅止渴。韩非子的概念里,社会是在进步的,并不能迂腐的坚持过去的礼义仁智。儒家思想是以先王之政治理现今社会,但是韩非子看来,世异则事异,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只能对于前人的经验采取参照借鉴而已,只能采取中央集权的制度,而势则是最有力的武器。韩非子的势就是君主掌控全国范围内所有领域的至高权力,比如说,政治,经济,军事等。君主只有乾纲独断,才能因势,任势得以发展。

因势就是君王权力集中,君主不同臣子共享势,造成”失其势重于臣”。君主为保持自己的势,就必须减弱臣子的势。韩非子从各个方面对势进行了解释,从君王替代,纣之亡,三家分晋等等,议古论今。又从臣子应该遵守的道来说明,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韩非子旨在建立君主至高无上的集权制度,使臣民恪守其道。势作为韩非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术”都是”势”的延伸和发展。

“法”是韩非子理论的重要部分,换句话讲,”法”就是”势”的外部准则,作为”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的意思是指法是势的外部准则,是必须遵守的。用法的方式来确立势的首要地位,势作为君主主权,必须从法律上来建构主体地位,把君臣关系从法律的角度上予以确立下来,而后明确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以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必须”法莫如一而固”

作为”法”来讲,韩非子思想里,并没有人人平等的概念,但是仍有他的先进之处,比如说,从立法基础上防止贵族阶层特权化,”明主治吏不治民”治理人民,首先要把官吏治理好,官吏治理,要用法来确定官吏治理制度,就要”尽之以法”。君主以法来治理天下,以势来确立君主地位。以法治理贵族阶层,可确保君主地位。韩非子概念里的法不阿贵,意在指出集权制度的法治下,最大限度的撤销特权阶层的律法特权。在韩非子之前有人曾经提出过。例如”刑无等级”“刑罚不颇”等等,到韩非子之时,将这些观点分而理之。追溯至司马迁曾说过,”法家不避亲疏”等,以此说明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

法的思想特点还有”赏信罚必”,以及”重刑”等。要用”法”来供给”势”,必须的一点是根据社会发展,人的感情来立”法”的制度。”赏信罚必”来确定人的权利义务,君主若是利用好赏罚工具,民众便可以依赏罚制度来规矩行事,”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说明如果要想确立以势为主的法治,必须要赏信罚必,其次,要用刑罚来治理天下,是为乱世重典。作为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中心,重刑法即对前期各种思想的继承,并有所发展。乱之开端,必须重刑法,用刑法来震慑民众,尤其采用的是轻罪重罚,可以以法的形式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用重刑使之从于君主之政权,国家之平衡。韩非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民众是好乱之众,无所谓仁慈和关怀,只有用邢典才可以治乱,并且以此显示君主利民的想法,在今天看来,这属于典型的愚民政策。

君主用势来治理天下,只用法的方式还是不行的,必须运用权术来治理国家,治理臣民。一人治理万民,用术辅助君主自己治理天下,即可稳于泰山。术就是驭人的问题,韩非子为君主提出主张的基础是功利主义,他认为天下熙攘,皆为利来。所有社会交往,都是以利益为主的,君臣关系亦如是。君主选择臣下的思想就是”君臣之交,计也”也可以用买卖关系来讲这个问题,君主买官职,臣子买智力。韩非子用功利主义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时,用”术”的内容来说,就是形名参同,君主手下的臣子,不要看其长相好赖,服饰的华丽与否和外交辞令如何。首重”形”“名”,臣子的言语陈词,君子以此为依据用其言辞来衡量,用其语言来责罚或立功。

法律有时候是没有明文规定,臣子要用其行为来随时治理解决问题,这是君主看待臣子,衡量臣子的重要标准。韩非子的意思是为了用”术”的方式来奖励惩罚华而不实的臣子,侥幸立功的臣下。无功受禄之臣子,有言语无行为之臣子,当重罚。韩非子的概念,要用”术”来提高臣子的积极性来为君主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控制奸臣,过分宠爱臣子,是不可以的。为使君主”势”稳如泰山,官员队伍就不能乱,不能营私朋党,要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否则朋党之”势”便会影响到君主之”势”。臣子的势力一旦强横,便会影响到君主,发生犯上作乱,便是臣子朋党且君主过分恩宠。韩非子据此提出了无情杀人,杀掉所有阻碍王法之人,朋党之臣。

结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以君主”势”为中心,并结合法及术的完整理论体系。君主独裁王者,诸侯国范围内实行中央君主集权制度。但是对于农民则是重刑法,愚民政策,放弃思想文明建设,只要求百姓对于法,对于君主,无条件服从,全国应”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尽管韩非子对于农民的方式方法不具有先进性,但是仍然是一个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法家思想,为当时战国时期,从四分五裂到天下一统的历史趋势。也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君主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他的思想影响了近三千年的中国封建政治制度。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荀子的儒家学说---礼治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本文通过对荀子生平的简单描述,反映出他当时生活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如何提出礼治思想的背景。以“性恶论”为礼法思想的根据,分析荀子礼学思想,了解了其思想精髓,以求进一步的阐述荀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他强调礼是国家权利,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把礼和法协调统一起来,通过他的礼治学说对当时社会产

  • “中国梦”一词源于南宋诗人郑思肖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据考证,最早使用“中国梦”一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在《德祐二年岁旦》的诗中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诗中的“中国&rdquo

  • 《诗经》的作者及创始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

  • 中国名山中的五岳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名山首推五岳。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称华

  •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到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盛时期。这时期,大乘各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着百花争艳的景象。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

  • “男戴观音女戴佛”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经常听到“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去请购吉祥物的时候,有的人是自己这样选择,有时候则是工作人员这样推荐;几个人一起谈论关于佩戴吉祥物的时候,也总有人持这种观点;有的人则不仅自己执着这点,还把这个观点当成知识经验告诉给别的不懂的人;所以,有不少朋友就问了,真的是必须男戴观音女带

  • 佛教中大乘小乘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最初的佛教并无小乘、大乘之分。只不过后来在内部崛起的一股新势力觉得自己有别于、甚至高于别人,就自命为“大乘”(为“菩萨道”),贬别人为“小乘”(声闻乘、缘觉乘之总称)。简单一点说,“小乘”意为狭小之车乘,

  • 为什么佛教把死亡称“圆寂”或“涅槃”?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涅槃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当时众说纷纭也都无法实证什么是涅槃?后因佛陀降生示现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们才渐渐有人实证涅槃,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辟支佛舍寿时取证有余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际,而证得佛果的人,是取证无余涅槃。当有佛教的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们进入涅槃或圆寂了,而涅槃也经

  • 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两晋时期开始,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相应对佛教采取或扶植或限制的政策。随着佛教僧侣人数的增加,经济势力的增强,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如果不能用和平手段消除矛盾,就会采取十分激烈的行动。传统

  • 萨达姆对中国竟有三大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萨达姆一个充满黑暗的名字,他的恐怖袭击使得很多无辜的人死亡。但是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萨达姆也并非做的全是错事。至少对于中国来说,他曾经为中国做出了三大贡献,究竟是哪三大贡献,我们一起去看一下。1、帮助中国走出1989年的政治风波所带来的困境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间是1990年8月-199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