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骑兵真的是蒙古征服欧亚的主力吗?

骑兵真的是蒙古征服欧亚的主力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886 更新时间:2024/2/5 6:27:10

蒙古人的军事征服,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其中,蒙古人运用成千上万的骁勇骑兵迂回包抄与猛烈冲杀的作战方式尤其让不少欧洲人至今心有余悸。

即使是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西欧国家对俄罗斯会如此忌惮与排斥(并多次与美国联合起来对俄进行制裁打压),或许也与东斯拉夫地区(今俄罗斯)曾长期受蒙古统治,而因此具有很浓重的蒙古色彩有关。

蒙古人将骑兵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并创造出了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战术方法,骑兵对于蒙古人的征服可算是贡献巨大。可除了对骑兵的使用之外,蒙古军队中的水军、热兵器部队等其实都在蒙古的军事扩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从无到有的“火器部队”

蒙古帝国崛起于大漠当中,对于丘陵地形的战场来说,蒙古骑兵可以说是“驾驭娴熟”。但是一旦走出大漠,迈向西征与南下的新战场后,这种习惯便被打破了。

在蒙古人进攻金国军事重镇时,蒙古士兵架云梯蜂拥而上,结果遭到了金人自制“震天雷”(一种由火药填充而成的爆炸性武器)的压制,攻城的蒙古兵被炸的狼狈逃窜。与此同时,另一支蒙古军队试图突破金人北部防线,结果也遭到了金人的各类火器的联合压制,被打的抬不起头。

虽然之后金国因指挥失当与救援不济被蒙古人突破了防线,但是惨重的代价也让蒙古人在同金人的作战中逐渐认识到了火药的优势,并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火器部队”。大量熟悉火器制造与使用的汉人也得以纷纷加入到蒙古人的征伐大军中,一部分人甚至成为了后来元帝国的“开国元勋”。

蒙古人的“热兵器”部队很快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在后来蒙古军队进攻东欧国家的过程当中,他们使用了一种恶臭难闻却威力极强的爆炸性武器为主攻部队提供掩护,让应战的欧洲人大为惊恐。而蒙古人的西征同时也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了火药在欧洲的普及与使用,并为继蒙古人之后迅速崛起的西欧国家的“霸权之梦”埋下了伏笔。

“借力打力”的“大蒙古帝国水军”

蒙古人除在南下的过程中遭遇城墙的阻碍之外,在进攻南宋的过程中,南方地区交错纵横的水网与复杂的山地地形也让蒙古人吃尽了苦头。蒙古大汗蒙哥汗(忽必烈兄长)即是在这样的地形之中进攻受阻又负了伤。雪上加霜的是,蒙古远征军所在的四川地区气候同蒙古人的故乡相比,更加的炎热和潮湿,这让习惯了高原寒冷气候的蒙古人大为恐慌,也使蒙哥汗本人的病情进一步加剧(可能是染上了疟疾),并最终医治无效死于四川钓鱼城下。

后来重新拾起蒙哥“未竟事业”(组织南下攻宋)的忽必烈显然看到了蒙古人在异域作战的劣势。于是忽必烈除采取跟南宋“议和”的障眼法外,又暗中将攻宋的主力由蒙古本部换成了金国与南宋的降军,在南宋降将刘整等人提供的军事情报与协助训练下,蒙古人也获得了不少参与水战的经验,并在后来阻击南宋援军的过程中使用了自己新组建的“水军部队”。原先四川地区的宋军也在同蒙军交手中逐渐丧失了原先的优势,并在弹尽粮绝之下选择了投降。

忽必烈在基本控制了四川的局势后,一反蒙哥的暴虐,采取了宽容安抚南宋钓鱼城降将吕文焕等人的措施。吕大为感动,并自请为先锋,以便于对南宋在长江流域的守卫部队进行招降,这让忽必烈大喜过望,蒙古人的水军也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并在后来对南宋的决定性水战中扮演了大败“自家军队”的“主力角色”。由南宋降将统帅的水军(主要由汉人组成),在这其中可算是功不可没。

在小说作品《三国演义》中曾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在官渡同袁绍大战,结果被袁军高筑起的土丘上所安置的弓箭手射的抬不起头,这时曹操的谋士建言制造投石机来进行防卫,还设计了专门的图样以便于“批量生产”。曹操当即采纳并大量制造以投入反击,使得袁军弓箭手因这件重武器的使用而被大量杀伤。

讨论这件事是否真实存在虽然不是我们的重点。但在蒙古大军西征的过程中,一种类似于《三国演义》中投石机的武器已经投入使用了,这就是“回回炮”。但不同的是,“回回炮”不仅抛掷石块,还抛掷各种“炸药”和烧的滚烫的热油,这让中亚与西亚的土著大为惊恐,从而在与蒙古人的血战中败下阵来。而这件抛掷式机器也因此扬名四海,并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使用。

被隐没的帝国“雇佣军”

蒙古人在征服的过程当中其实并不单单以武力来实现目的。在蒙古人看来,他们的西征所波及的地区之所以会迅速沦陷,也与这些地区内部四分五裂、难以团结在一起反抗有关。除此之外,蒙古本部也因人数上的劣势,而急于在新占领区获得新鲜血液的补充来巩固自身统治。于是干预地方纷争并以此获得新的支持,逐渐成为了蒙古人的另一件“杀手锏”。

例如在蒙古大将哲别追击西辽国残余力量的过程中,在中亚一带的钦察人便在哲别的恐吓与安抚并重的“怀柔攻势”下选择了协助追击。在战争结束后,大量的钦察人随即加入到了帝国的“正规军”当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也成为了日后蒙古“四大汗国”的“开国元勋”。而这些新兴起的“土著军事贵族”也因此很快掌握了地方的实际统治权,并为蒙古帝国在日后走向分裂埋下了祸根。

标签: 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史上唯一被凌迟的公主,被割了三千多刀,成为清朝的耻辱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野史秘闻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刑罚,而且古人发明的刑罚有些非常恐怖,比如炮烙、车裂、老虎凳、凌迟等,残忍至极。封建社会人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有句话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古代高级官员,就算犯法了,也不会被用刑的,但清朝时就有个例外,有一位清朝公主被凌迟而死,还割了三千多刀。清朝哪个公主

  • 许多欧洲人都不理解:为何中国皇帝总爱杀功臣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野史秘闻

    中国一起拿多年的封建社会,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皇帝的权利达到巅峰,中央对地区、县城市、县都是高度统一控制。中国的儒家思想要求对皇帝绝对的忠诚,是君与臣的关系,而许多皇帝会杀掉自己的功臣,最典型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对此欧洲人完全理解不了。了解欧洲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早年时期欧洲跟中国一样,也有封建王

  • 明朝时此城繁华无比,后来神秘消失:原因让人唏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野史秘闻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5000年历史的国家。5000年的时间对于漫长的历史来说也许只是弹指间的一瞬,但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那是足够漫长的一段时间。千年的时间,沧海桑田,有太多的故事出现、消失;有太多的人春风得意然后黯然消魂;还有太多的城市风光一时然后消失不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一座古城的故事,一

  • 朱元璋祖先葬于此城,因不明原因沉没至今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野史秘闻

    历史的变迁,埋藏了太多的秘密,在这些秘密的背后,或许是时代的无奈,历史的呼嚎以及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弱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一座古城的故事。这座城,如今已经再也见不到了。因为它已经沉入湖底,不见天日300多年。但是,关于这座城的传说,在当地口口相传,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在揣测着这座古城下沉

  • 蒋介石留下什么遗嘱?让宋美龄看后失声痛哭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野史秘闻

    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他的爱情和婚姻也为人津津乐道,蒋介石一生有三位妻子,不过大家记住的只有宋美龄,1927年12月1日,28岁的宋美龄与40岁的蒋介石结婚,两人年龄差距很大,为什么还要结婚呢?面对年龄差距如此大的两人,他们的婚姻很难令人想到爱情,就像刘强东跟奶茶妹、杨振宁跟翁帆一样,当时蒋

  • 幕府时代的日本妻妾,超过30岁不再侍寝,这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野史秘闻

    日本也算个颇有历史的民族,天皇一直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不过从1185年开始,日本的统治者变成武士阶层的代表“征夷大将军”,天皇的权利被架空,直到1867年才又恢复天皇之高无上的权利,这六百多年的时间里,称为日本的幕府时代。 日本的幕府时代,有个非常古怪的潜规则,当时代表武士的将军主政,但无论是将军

  • 犹太人为何任人屠杀,而无大规模反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野史秘闻

    现在在看二战史,不管是图文资料还是影像资料,我们都会被其中的犹太人大屠杀所震撼。作为二战最黑暗的屠杀行为,欧洲的犹太人可以说是既可悲又可怜。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二战中纳粹党卫军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集体屠杀犹太人,原因就是看中了犹太人不敢反抗的弱点。据统计,二战中惨遭屠杀的犹

  • 民国秘史:陆小曼的前夫是警察局长,曾因工作忙让徐志摩陪她玩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野史秘闻

    说起民国历史上的风流情史,估计大家会首先想到徐志摩和林徽因以及陆小曼这三个人,其实关于这段民国秘史,其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称道。说林徽因是美女倒不如说她是一位才女,关于林徽因,大家好像只记得她和徐志摩有过一段朦胧的感情。其实林徽因是梁启超儿子梁思成的第一任夫人。夫妻俩都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二十世纪三十

  • 持有尚方宝剑的人能不能杀持有免死金牌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野史秘闻

    古代有一种宝剑,叫尚方宝剑。 这种宝剑由皇帝赐予给大臣,持有尚方宝剑的人就等于是皇帝的化身,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据《前汉书朱云传》载:朱云上书皇帝时称:“臣原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也曾说过:“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由此可见,持有尚方宝剑的人权力很大,可以相机

  • 西藏有一种花朵,竟是以清代一位外交大臣命名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野史秘闻

    花卉是人类的朋友,很多人都爱花赏花。《爱莲说》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用花指代区分群体的现象,而西方人则设计了花语来表达自我情感。 目前有不少西藏风情的影视作品,多多少少的镜头之中总是不难发现花的身影:有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也有相当牛气的红景天,还有成为西藏代名词的格桑花……饶是各种花卉,也极少听说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