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庄子为什么这么穷:只因太有想法

庄子为什么这么穷:只因太有想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494 更新时间:2024/1/19 19:12:16

庄子为什么穷

庄子的穷,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孔子最喜欢的好学生颜回。关于后者,《论语》中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俭苦的生活,他本人却自得其乐,安然处之。颜回的饮食情况、居住条件与庄子都非常相似。由此我想,在社会等级制度逐渐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原本出身贵族的"士"失去政治地位、职业和田产,沦落为下层的平头百姓,进而作为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便一无所有的知识分子而受穷,大概是一种必然的常见社会现象。

不过,颜回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安贫乐道"的美名;假如颜回能多活些年头的话,按照孔子门下"学而优则仕"的就业指导思想,想必他后来也会慢慢发达起来吧。

庄子为什么就这么穷呢?

间接的原因是,虽然庄子的先祖可能是宋国或楚国的上层贵族(用阿Q的话说,庄子他们家从前确实也“阔过”),但世间多变、吉凶难料、人事沧桑,天下没有永远的王侯贵族,到了他的父亲或更早的几辈,却已如《红楼梦》所描写的那样,“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由于国亡、家败,祖上根本没有给庄子留下来什么金银细软,可以让他坐吃山空,也没什么祖荫可以让他凭借着,在官场中谋个好位子,所以他也就没有什么家底儿可以依靠。庄子穷的最直接原因,是他没有稳定的职业,缺少可靠的生活来源。据有的学者推测,虽然庄子一度做过“漆园吏”,但后来,他或许连这个薪水不高的工作岗位也失去了,以至于只能在贫民窟里靠编织草鞋挣钱养家,勉强维持生计。至于被解职的原因,一方面很可能是庄子不善于经营管理,“漆园”这个单位的效益搞得不佳;另一方面,更有可能是因为,庄子不是个左右逢源、前仰后合、八面玲珑的人,他不善于同方方面面搞好关系,尤其不善于、不愿意对上级领导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可以想象,像庄子这种既没有多少实际能耐,却又特别不爱听话的人,哪个领导愿意用他?

庄子是穷,但并非没有出人头地、发迹为官过上富人生活的机会。而且,当时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壮大势力,都在四处招揽人才,这就为知识分子--无论是“学而优”还是学得不怎么样的知识分子--进入官场、飞黄腾达,提供了大好机遇。中国历来不乏想做官想疯了都做不成的,也有做了官后又感到很不爽,于是辞官不做的。而庄子他老人家呢,都穷成那样儿了,却偏偏又弄出个给官都不做!

比如有一次,远在南方的楚威王不知听谁说庄子非常有才能,于是就派人带着大笔的款子来给他下聘书,还允诺封他为卿相。这时庄子正在河边钓鱼,他头也不回地对楚国使者说:“千金确实是一大笔钱,做卿相确实也能大权在握。但是,你们看到祭祀用的那头牛没有?平时人们喂它好吃好喝的,还给它穿上绫罗绸缎,打扮得漂漂亮亮,然而一旦被牵到祭祀的庙里,要被宰掉,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只孤零零的小猪,在烂泥污里打打滚儿,还有可能吗?你们赶快滚吧,不要再拿什么钱和权的诱惑来脏了我!我宁愿像小猪那样,在烂泥污中快快活活地打滚儿玩,也不愿被你们大王给拴起来。做官?那能让我快活自在吗?我这辈子都不会干!我只想由着自己的性子过日子。”

后来,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理由是:楚国的使者跨越千山万水,进入到别的国家去"挖"庄子,可能吗?再说了,庄子究竟又具有并曾经显示出了什么具体的政治才能,使他声名远播,以至于打动楚威王,不惜用那么高的待遇来招募他?

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庄子弟子的杜撰,是不是出于朝庄老夫子脸上贴金的目的,借以显示他多么多么高洁、多么不稀罕富贵,我们无法知道。但要说庄子这个又穷又“臭”(想法多、脾气大)的“老九”,对做官一丝一毫都不稀罕,却不仅是他本人的真实想法,而且连那些后世无论喜欢他还是骂他的人,也都无不承认。

所以,要说庄子贫穷的最根本原因,那还得怪他自己,穷是他自找的。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即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战国末期有吕不韦,他们都是有权、有钱而且爱才的主儿,手下都养着大量的门客。投身于这些爱才的显贵或某个君王身边,做个行有车、食有肉、住有大宅的门客,像当时齐国“稷下学宫”里所养的那群知识分子一样生活,不是很好吗?

庄子却不乐意!他老人家实在是太有想法、太有性格了!借用林语堂的话说,庄子属于“极端厌恶官吏”的一类人,他既“不愿服官”,又“不愿叩头”,所以他“狂笑处世”,“尖锐的矛总是指向官方的奢华和显贵”,对势利之徒“极尽挖苦之能事”。

另一方面,关于君主应该怎样治理国家、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普通人应该怎样生活等问题,孔子、孟子的想法已经被当权派认为是天真迂阔无用了,庄子的想法却比孔孟两位大圣人还要天真迂阔无用!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不要说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丛林法则盛行的战国时代,就是放在今天乃至将来,我想也很难变成现实。偏偏庄子又是个十分固执的理想主义者,怀揣着自己的主张,再穷都不愿意放弃。他既然对现实一点儿都看不顺眼,所以也就不愿做出丝毫的妥协,仰人鼻息,向王公大臣们宣讲什么“治国指南”或“为臣之道”、“为君入门ABC”。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排斥现实,他也就会在多大程度上遭到现实的排斥。这大概是符合物理学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的吧。庄子对当权者翻白眼,当权者又怎么可能对他老人家满眼大放绿光,把他当根棒槌,平白无故送给他一官半职或良田大宅?

所以归根结底,道理很简单:庄子这种不仅想法又多又高又怪,并且还傲气十足,与现实社会完全格格不入的人,怎么可能不穷?如果他不穷,谁穷!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中国佛学66句震撼世界的禅语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学禅语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很多的感悟!也让我们知道了怎么做人的道理,如果你还在被生活困扰的话,那就来看看这66句佛学禅语,相信看了给你不一般的启发!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

  •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充满智慧的儒家哲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它用其自身的独特魅力,为现代德育奠定了稳定的根基,并引领着现代德育趋于完善。“性善论”――仁、义、礼、智的“四德”,从古至今,诠释着一个宗旨,即在构建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德育必定发挥着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 庄子物论与低碳社会的哲学理念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低碳社会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型经济社会型态。作为道家思想集大成的《庄子》蕴涵着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 其中物论是最为集中的部分。《庄子》物论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低碳政治、低碳生活、低碳文化有着深刻的启示。一、《庄子》天人观与低碳经济。1、“工乎天而乎人”:

  • 论墨家“道技合一”伦理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论文摘要:墨子及其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求真理,爱科学,利天下,尚法仪,特别是有关科技伦理方面的成果闪耀着其他学派难以企及的光彩。本文对墨家科技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案智求真的价值追求、义利统一的技术功利主义和道技合一的科技共同体规范构成了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奇峰。这对于我们今天处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具有

  • 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是一种全新意义的伦理学说,它研究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德态度和在生态中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最终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而言,朱熹哲学“既是生命哲学,也是深层的生态哲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

  • 老子哲学的主体性原则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关于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问题,学界争议颇多,但在主体性涵义这一基本点上大体上存在较为广泛的共识: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主体区别于客体的质的规定性,基本涵义为自我主宰、自我决定、主动、自觉、自由;反之,听命于神灵,受制于外在力量、外在权威等,均为主体性缺失、遮蔽或异化的表现。所谓主体性原

  • 《周易》忧患意识论析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的体现。正因为有浓厚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仍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周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周易》是中国文化中忧患意识的源头之一。一《周易》本经中虽然没有出现

  • 论析道家与战国时期的宗教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地域辽阔,传统文化有东西南北之异。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一次大融合时期。来自南方荆楚地区的道家就是从这股滔滔洪流之中涌出的一股思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灵王对右尹子革回忆楚国历史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笨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当时楚文化发展是

  • 论《中庸》传统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代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意蕴深远,而《中庸》中就包含着这种和谐思想。重新审视《中庸》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积极发掘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古时的“和谐”,“和”与“谐

  • 浅谈老子的修身之道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格外关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普遍特点,老子哲学也不例外。读老子中的人生哲学,我们不仅要解决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从而为人生提供一种生活的指导。老子的智慧,教我们如何修身、如何处世,这些正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成长和求学的过程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