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人琴俱亡的典故

人琴俱亡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791 更新时间:2024/2/16 1:42:36

人琴俱亡典故: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这七个儿子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五个。其中又有四个在《晋书》中有传,可谓名垂青史。长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为人们所知;次子凝之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对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对于他的儿子记载较多的是徽之和献之。特别是献之,他是继父亲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王徽之字子猷,曾在大司马桓温帐下作过参军。王徽之性格狂放,不拘小节。有一次,大司马桓温问他:“现在你负责哪一项工作?”王徽之回答说:“我好像是管马的!”桓温又问:“你管多少马?”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它们的数量呢?”后来王徽之被调到车骑将军桓冲的帐前,作骑兵参军。一次,王徽之与桓冲出门,恰逢暴雨倾盆,王徽之立即跳下马,钻入了桓冲的车中。进到车里,他对桓冲笑笑说:“外面下雨,你怎么好意思独自坐一辆车呢?”

王徽之曾在山阴后住,这天夜里,大雪初停,一轮明月照得四野生辉,银白世界让人生出许多遐想。王徽之忽然想起好友戴逵家住郯溪,王徽之驾起小船,赶了一夜路,来到戴逵的家门前,可是,连招呼也没打,竟返身回去了。

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问他:“你这算怎么回事呀?”王徽之回答说:“我乘着兴致而去,到了那儿,访友的兴致已经尽了,兴致满足了就回去,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王徽之的弟弟王献之,不仅精于书法,而且善于绘画,为人则风流倜傥,豪放不羁。一次,一个小偷潜入他的住宅进行盗窃,将他屋里的物品偷了个精光,小偷正要走,他却不慌不忙地对小偷说:“梁上君子,那条青毡是我家的旧物,请把它给我留下。”一句话把小偷吓跑了。

王献之任秘书丞时,有一次路过吴郡,听说顾辟疆家的花园景色秀美,便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就闯进去游玩。事后,甚至连招呼也没有与主人打一声。顾辟疆毫不客气地批评王献之说:“对主人傲慢是不懂得礼貌,自以为高贵是不明道理,有了这两样就是为人所不齿的疯子。”

王献之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往心里去。后来王献之病重,有术士说:“如有替代,病会好转。”王徽之听说,表示愿意替代。术士对王徽之说:“你也活不长了,替代有什么意义!”没过多久,王献之便死去了。王徽之赶来吊丧,他没有痛哭,而是取过王献之生前用过的琴来弹奏,但怎么也弹不成曲调,不禁仰天长叹道:“呜呼子敬(王献之的字),人琴俱亡。”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

  • 捧心西子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来源《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齧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

  • 一饭千金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解释】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比喻受恩厚报。【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员大将军名叫韩信。他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讨饭过日子。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

  • 乌合之众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出处】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释义】指杂乱的一群人。【成语解释】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

  • 闭门思过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闭门思过,中国古代典故之一,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閤思过。”后引用为成语。本义为关起门来思考自己的过错,比喻自我反省,改过自新。成语典故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有一次,他到高陵县巡视,碰到兄弟俩向他告状。其中一个说:“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另一个说:“这地

  • 食不甘味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词目】 食不甘味。【发音】 shí bù gān wèi。【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心神不安。【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今敌国侵凌,边境骚动,吾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以三军之众,托吾两人,冀旦夕立功,以救百姓倒悬之急,何暇与亲旧饮酒为乐哉?”只有我觍然面目,偷生人世。所以~,麻

  • 楚才晋用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声子深为伍举的才能所叹服.后来伍举的岳父王子牟犯罪逃跑,有人造谣是伍举通风报信.伍举无奈,逃奔郑国.这时声子因公被派往晋国,途径郑国,两人郊外相遇,“班荆道故”。声子听了伍举的申诉,甚感不平。他让伍举先到晋国暂住一个时期。办完公事,声子即刻去见楚“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木。当子木问道:“晋大夫与楚孰

  • 如饮醇醪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如饮醇醪是什么意思?成语如饮醇醪的故事句出《三国志吴书十程普传》。老将程普尝云:“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醇醪即美酒。本来意思是:老将程普曾说,与周瑜交往,如同品饮甘醇的美酒,自己不知不觉地就被感染陶醉了。后来也有人用如饮醇醪来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气量宏大,很值得交往。典故就是起源于正史上周

  • 饮鸩止渴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 饮鸩止渴【拼音】: yǐn zhèn zhǐ kě饮鸩止渴是什么意思?【解释】: 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出处】: 《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近义词】:

  • 曲高和寡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 曲高和寡【拼音】: qǔ gāo hè guǎ曲高和寡是什么意思?【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曲高和寡的典故故事】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宋玉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