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手下的一个将军。他屡立战功,深得刘备器重。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也会跟随,他曾经给诸葛阿良计划,就是"伍兹谷奇观"只是这个计划听起来很冒险。如果失败,后果难以预料。有人认为这就是诸葛亮不采用这种策略的原因,但实际上并不
完全。那诸葛亮为什么不听魏延的话?他在想什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大将魏延给他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伍兹谷奇观”。但是诸葛亮觉得这个计划风险太大,拒绝了。为此魏延郁郁寡欢,暗暗嘲笑诸葛亮过于谨慎,贻误战机。关于魏延的“伍兹谷奇观”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魏延是军事奇才,这个计划深深符合军事家出奇制胜的策略。有的说诸葛亮反对魏延的计划,不仅仅是出于谨慎,而是从长远的全局考虑,是比较明智的。因为魏延的“伍兹谷奇观”最终没有实现,所以我们很难判断它的结果是好是坏。
或许正是因为这是一场政变,谁也无法预测结局,所以恐怕永远无法证实。那么,从今天来看,魏延的提议可行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看似懂得出奇制胜,实则严重背离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而且是教条式的,纯粹是为了奇谋,不仅不高明,而且可笑。
当然,从战术的角度来看,魏延认定当时的魏国将军夏侯楙是一个纨绔无能之辈。他万万没想到,蜀军会采取如此冒险的举动,必然是没有防备的,确实有些可取之处。可是魏延只想着打下长安后的好处,根本不想打下长安后的危险局面。可见魏延的心态还是不够冷静,思维不够缜密,有些人想当然。
第一,从子午谷进攻长安能不能成功是个大问题。子午谷的栈道很陡,行军很困难。艰难的道路必然会减缓行军的速度。据史书记载,曹真和司马懿后来攻蜀时,也走过子午谷,结果很不好:魏军坚持了一个月,却没有走出子午谷,最后只能无功而返。魏延和他的五千人只用十天的粮草就走过了子午谷。他们能在十天内走出子午谷吗?除非蜀军有羽翼,否则,这恐怕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难!而一旦十天之后,蜀兵还没有走出子午谷,他们只会被饿死。后世的司马荀和高迎祥也走了这条路。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魏延的忠实粉丝。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排练了前任偶像魏延的这个别出心裁的想法,演练的结果很可怕:还没看到长安城的城楼就全军覆没了。
第二,即使突袭长安城成功,魏能否独自深入,这仍是个大问题。蜀国骑兵少,以步兵为主,而魏国骑兵不计其数。如果魏延攻打长安成功,一定是急需蜀的支援力量向长安靠拢。魏国一旦得知长安失守,必然大规模反击。他们的骑兵行军速度非常快,至少比蜀汉军队快5倍(司马懿平定梦达的时候,用了一千多里,司马懿得到消息打败梦达只用了8天)。与此同时,双方的势力在长安集结,比的就是谁的速度更快,谁先到达长安。以蜀中步兵的行军速度,蜀中之难,粮草之拖,必然极为缓慢。而魏国,且不说近在咫尺的郭淮勇,就算魏军从洛阳许昌出发到长安,以魏骑兵的速度行军,也不到一千里,三四天就够了。而蜀军,就算夏侯茂真的弱智到不战而逃,丢下粮草,就算诸葛亮的军队丢下粮草,在后方行军,最快也要二十天才能到长安。到那个时候,恐怕魏延和他的五千大军已经被魏军承包到交子了。
第三,即使魏延突袭长安成功,蜀后援部队及时赶到,最后的结果也只会发展成关中两国的大决战。刘备最鼎盛时期的兵力也不过十二到三十万。关羽的荆州军全军覆没,孟大东三郡反魏,刘备征伐吴全军覆没之后,全国剩余兵力绝对不会超过五万。刘备攻吴失败四年后,诸葛亮开始北伐。怎么会有太多的兵力可以挥霍呢?第一次北伐大约出动了3万人。诸葛亮上一次北伐是在刘备战败11年后,不会有太多兵力。北伐出动四五万大军上天。在这种国力下,对魏的战争只能是一步步蚕食,一点点掠夺人口和地盘,消灭对方的军队,而不是一开始就决战。孤注一掷,以蜀汉机动之力。如果你赌赢了,你将得到不到一半的永州。你会三面受敌,陷入消耗战。如果你赌输了,你会毁了这个国家。
第四,一旦要在关中地区与魏军打一场大战,困扰蜀军已久的问题依然存在:粮草供应如何解决?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食物和草能及时供应吗?如果蜀军主力被和凉州的魏军抄了,粮道断了怎么办?要知道,按照魏延的计划,诸葛亮紧急行军时,根本来不及打下沿途的要塞城堡。一旦雍凉的魏军沿途固守这些要塞城堡,封住蜀军咽喉,切断蜀军后路和粮道,蜀军将无法逃脱,要么饿死,要么被俘。
第五,当曹魏与蜀军主力在关中交战时,不排除魏国有识之士会利用蜀国后方空假想从荆州侧翼突袭蜀国腹地的戏码。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蜀军势必手足无措,后果不堪设想,可能会给蜀国带来灭顶之灾。也许,舒就要完蛋了。
从这五点可以看出,魏延所谓的“伍兹谷奇观”,实际上是严重脱离了当时魏国和蜀国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颇有赵括的纸上谈兵之嫌。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优秀的军事家,肯定对此一无所知,那么他会听魏延的吗?毫不夸张地断言,如果诸葛亮用了魏延所谓的政变,恐怕蜀国会在诸葛亮死前灭亡。所以魏延巧妙的子午谷计划,可能是三国历史上最大的陷阱。一旦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子午谷妙计,后果不堪设想,他可能会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