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我国流失文物有多少?还能都追回来吗?(我国流失的文物都去了哪里)

我国流失文物有多少?还能都追回来吗?(我国流失的文物都去了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3 更新时间:2024/1/17 6:03:28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珍宝被运到了国外,有些是因为战乱而被掠夺的,而有些人,比如溥仪,只顾自己的享受,把不属于他的物偷偷运出皇宫卖掉换钱,导致大量文物流失,要付出非高昂的代价才能拿回家,而这些流失的文物数量是无法估量的。那么,我们能追

回所有流失的文物吗?如果你想拿回来,你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当地时间3月23日,中意两国政府签署并互换了796件流失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据国家文物局介绍,近年来,中国已推动30多批近4000套流失文物回归中国。但与中国一百多年流失海外的文物总量相比,也不过九根牛一而已。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已有1000多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一级、二级文物100多万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164万件中国文物,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是藏品的10倍。

与此同时,仍有文物和艺术品通过非法渠道流失海外。国家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历史上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外国掠夺,但现在文物流失主要是走私,问题非常严重。去年,由于盗掘、盗窃、倒卖、走私文物现象严重,公安部、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了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追索国际流失文物的基本依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根据公约,缔约方之间禁止进口"从博物馆、宗教或世俗公共纪念馆或类似机构盗窃的文化财产"在非法进出口文物的情况下,应采取适当措施追回和返还此类文化财产。

中国于1989年加入该公约。1997年,中国还加入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不同的是,《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属于纯粹的公法条约,只有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机构才能与之提起诉讼;《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扩展到私法主体,相关自然人(法人)也可以依据该公约提起诉讼。

谢辰生说,根据公约,如果文物流入国不主动返还,来源国可以动追索程序,这些公约对非法流失文物的返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追逃境外非法流失文物是重要内容。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已经成立"国家文物犯罪信息中心",研究开发基于公安内网和互联网的文物犯罪信息管理系统"中国被盗(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为了建立"电子档案"。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年来,许多文物流失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国外挖掘出一些中国的文物。这些发掘出来的文物最后都怎么样了?我们能拿回来吗?

中国的五铢曾经从韩国出土,作为一把将军宝剑上的装饰品,世界各地的许多考古学家从中国地下挖出了许多文物。在国外,每个人都可以做考古,国家机构、民间组织甚至平民百姓在没事的时候也可以做业考古,于是就有一部分中国人出国进行考古发掘,就像早期那些外国组织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敦煌一样。

外国人在中国考古中发现了敦煌。虽然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对敦煌古迹进行了保护,但一些壁画和文物仍然被这些外国考古机构以各种方式运出了国门。那么,在国外发掘的中国文物也可以运回国内吗?

能否运回国内,要看发掘地所在国家是否允许文物私人所有。如果所在国法律承认文物属于挖掘者,也有可能将文物带回国内。到了中国,按照中国的文物收藏法来收藏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你有合法的手续和中国海关的盖章。

很多国家对文物的管理相对自由,也有一些国家限制文物外流。把文物运到国外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程序,甚至比挖文物还难。有些是通过一些非法手段运到中国的,这些文物没有任手续,也没有海关的批文。一旦被发现,将以走私文物论处,文物将被没收。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有几百万件,其中特别珍贵的文物有几万件。虽然中国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但进展缓慢,或者说这些文物无法通过当地的法律保护追回。目前的回收方式只有订阅、回收、捐赠,效果并不明显。有人在国外挖掘后免费送给中国,但挖掘进度缓慢,只能碰运气。

追回所有流失的文物是不现实的。只能选择一些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文物作为主要目标。好在国力越来越强,我们追回文物的工作也越来越容易。我相信我们将来会追回越来越多的文物。

标签: 文物中国流失

更多文章

  • 二十四孝图中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二十四孝图中讲了哪几个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父亲,母亲,父母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和完善礼仪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伟人,包括发现圆周率的刘徽,提出"交点月"祖冲之,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等等。他们是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伟人,也有人为父母做出了贡献。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二十四孝》,里面记录了中国从古至今24个关于孝的故事。下面小编就来

  • 关羽明明是平民,为什么武功那么高?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羽,刘备,武功

    说到三国"武生"关先生的头衔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位著名的三国名将流传下来的故事太多了,后人都佩服他。在称赞他勇敢的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他的忠诚。有句话说"王子们会过得更好。其实关羽并不是来自任何一个家庭,而是来自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的家庭。但是关羽明明是个老百姓,为什么他的武功那么高?读了《三国演

  • 翻译腔是一种怎样的腔调?(翻译腔的好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翻译,译者,我们

    今天的电影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和最受欢迎的娱乐产业。中国已经将许多外国作品引入影视娱乐行业,比如非常受欢迎的《复仇者联盟》系列。在电影院,为了追求原版和真实性,大部分电影院都放原声版,但要找到国产配音版并不容易。但是我觉得可以。钢铁侠和浩克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多少有些"破坏和平"。但二十年前,

  • 诸葛亮如果没有北伐蜀国能撑到什么时候?(诸葛亮如果不北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刘备,北伐

    舒从巅峰跌到谷底用了15年。诸葛亮死后蜀国虽然存活了29年,但整体生活并没有那么好,总是靠曹魏和东吴行事。许多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使需要休养生息的蜀汉更加千疮百孔。没有诸葛亮的北伐,蜀国还能撑多久?其实这个不好说。毕竟经过夷陵之战,蜀的国力已经大减。而且北伐也是一种自保的手段,诸葛亮的想法也很简单,

  • 日本为什么会在中途岛海战中战败?美国是如何分分钟击沉一艘航母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日本,美国,航母

    了解过二战的朋友都知道,中途岛海战是太平天国战争中最重要的日美战争。日本几乎是一举灭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最后的结果却以失败告终。此战之后,日本联合舰队遭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据统计,日本的舰船和飞机比美国多很多,但最后都失败了。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了粉碎美国在太平洋的航母编队,掌握太平洋

  • 招贤纳士什么意思?招贤纳士典故介绍(招贤纳才是什么意思啊)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太史,陆游,张颖

    江东之战,孙策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无人能阻挡他的前进。孙策攻打陆游。当时,陆游没有选择比他年轻的太史慈,而是派了张颖。结果,孙策打败了张颖,开了个好头。此后,太史慈选择投靠孙策,成为东吴专家。如果当年陆游派了太史慈,不知历史会不会被改写。这次要向你介绍的习语"招贤纳士"和这个事件有关。给你讲讲背后的故

  • 古代克制骑兵最有效的战术是什么揭秘(克制骑兵的战术)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骑兵,方阵,步兵

    说到"古代骑兵"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古代的一些骑兵看起来是不可战胜的,也就是说一支有骑兵的队伍,其实会变得非常勇猛。那么我们不妨问一下,就是这些骑兵很凶猛,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约束这些骑兵呢?下面我们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战术,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古代约束骑兵的方式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步骑、

  •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有什么作用?(张衡发明的浑天仪)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衡,地动仪,浑天仪

    说起科学这个词,估计很多人想到的是18、19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科学和文化都在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中国非常缺乏,但还没有到一无所有的地步。说起来,中国人的研究能力也是相当强的。比如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人对天文、地质有很大的影响。张恒介绍张衡,文理兼备的男生,清而不妖。在文学上,《二井赋》、《归田赋》足

  • 古希腊文化为什么能够成为欧洲现代文明的基础?(古希腊文明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础)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希腊,希腊,希腊人

    众所周知,欧洲文明的起源有三大要素,其一是基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第二种是以基督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许多分支为基础的;三是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武士文化。那么为什么古希腊文化是现代欧洲文明的基础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聊。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相信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古人经常用夏商周的故事来说理,所

  • 鲤鱼躺在冰上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翔,孝道,黄雀

    说起古代的一些成语,很多都是有故事和典故的,一般这种故事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道理。毕竟历史典故可以解释成成语,确实简化了很多。那么关于"冰上求鲤鱼"这部习语的故事内容是什么?它说什么来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1.鲤鱼卧冰故事简介。卧冰为鲤,中国习语,拼音为wòběngqiúlǐ,故事源于干宝《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