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能够获得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称号,是相当厉害的。只是我们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它只是在文学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谈不上。毕竟只是一部小说,即使是以历史为蓝本,但也会或多或少的有所不同,甚至是矛盾
的。所以今天就来看看吧。《三国志》和这部小说有什么不同,曹操最信任的郭嘉?
西晋历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特殊的一部。因为太简短,所以没有"表","Chi",不符合一般正史的规范。中国的三国编年体史书,由于在魏吴国之前就有史书,如的官编《舒威》、鱼私编《魏略》、编《三国志》,这三部书自然成为陈寿写《三国志》的基本史料,但蜀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史官,所以都是自己收集的。
《三国演义》全称《通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它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他写《演义》的时候,比陈寿写正史的时候晚了1150年左右,虽然《三国演义》描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近105年的历史情况。但故事就是故事,会有背离历史的艺术加工和夸张。
文本:
第一,外观
相似的是,郭嘉一开始去找袁绍,袁绍很尊重郭嘉,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郭嘉发现袁绍不是一个好主。于是郭嘉走了,隐居了六年。
不同的是,在正史中,曹操失去了这样一位善于谋略的谋士,所以他写信给于迅,为自己推荐了一位谋士。《演义》第十回恰逢曹操招贤纳士。当于迅向曹操推荐程羽时,程羽和于迅提到了他的家乡郭嘉,于是两人把郭嘉介绍给了曹操。
关键的是,在《演义》第十回,程羽向于迅推荐郭嘉的时候,于迅说:"差点忘了"被断章取义,可能不足以攻击郭嘉。其实郭嘉实出身白,虽然"年轻的时候要有远见",但不是官方的"我年轻的时候被推荐"而他离开袁绍之后,隐居六年,暗中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为伍,所以曹操身边的大忙人于迅暂时忘却也是正常的。
第二,展示你的才华
相似的是,在这些事件中,曹操收留了刘备,用丕攻吕布,在官渡与袁术作战,远征吴恒,筹划辽东等。,郭嘉的方案在正史和演义的内核上大同小异,基本沿袭正史,只是过程或文字描写略显文学化。毕竟三国历史略显生涩,三国演义略显丰富。
区别只是一些细微的差别。稍微提一下就好。《演义》第十三回曹操回兖州时,郭嘉提醒泰山,险路中可能有埋伏。这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在演义中,曹操接见郭嘉时,郭嘉靠的是十胜十负,而正史中,建安二年,曹操为张绣新败求情,袁绍上书羞辱,曹操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与袁绍抗衡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负"比如,鼓舞士气。
第三,死亡
正史中,袁媛让他征战辽东的计划,是在袁绍死后,远征吴恒之前,呈献给曹操的。元败给元商后投靠曹操,曹操终于借此机会杀了元。后来,吴恒可汗被杀,袁尚逃到公孙康那里,为了公孙康把自己的头给了曹操。正史上郭嘉一路随军出征,中途没有留在翼城养病。正史中只有他从柳城回到许都时,因为气候水土和劳累而中途死亡。
在《演义》中,郭嘉去吴恒时,途经翼城,在那里养病,最后死去。临死前,他给曹操提供了一个方案,让二袁自相残杀,管理辽东。
所以简单分析一下,只分析郭嘉参与的重大事件,和正史、演义除了细微之处不同,以郭嘉的计谋为核心,其实并无出入。所以郭嘉的正史和演义差别不大。唯一让读者看起来与众不同的是,言情经过文字描述后,让读者觉得郭家台的感知力惊人,仅次于言情中娴熟的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