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即1889年至1891年,英国人开始入侵坦汉萨山谷,这里的山民被英国人赶得四处逃亡。萨达夫汗王子被迫带着几个钱山公民到中国新疆居住,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汉萨国崩溃了。这段连历史学家都知之甚少的历史,被记录在汉萨谷地巴尔图斯堡的石碑上
。当解说员(也是保安)萨劳听说我是来自中国的游客时,他抱着我笑着说"200年前我们是一家人,现在我们还是兄弟"然后详细说明了整个过程:乾隆平定南北天山,控制中亚后,各州朝贡最少的是汉撒王,但乾隆不仅没有抛弃,反而给了十倍的丝绸缎布和银器,于是汉撒王自愿将当地州并入大清,这叫"Kanjuti"。
起初,"Kanjuti"只有汉萨地国,汉萨国王为了表示忠诚,还把他哥哥的纳格尔地国划归清朝管辖,并在乾隆皇帝登基后加封"五品顶穿"。也就是说,清朝名下的罕萨谷地实际上是两个陆地州,位于现在的阿塔巴德湖西南,距离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友谊公路)约30公里。
然后英国占领了整个印度,罕萨国王发誓永不死在雪河边。他的儿子Savda带着几个前山人去清朝避难,再也没有回来。
成千上万群龙无首的罕萨登山者被英国殖民者剥削,只能聚集在巴德"深夜在卡里马。宫"祈祷王子早日回到家乡"引路"。不幸的是,Savda王子在进入新疆后不久就在喀什病死了。当时清朝内忧外患,无力增援部队。汉萨人看到复辟无望,便自己找了个隐居的地方,直到巴基斯坦独立,他们才再次住在卡里马的巴德。
年度"在汉萨山谷;婚典",表达是对的"汉萨王朝"希望汉撒人从地方国家崩溃后就一直处于被掠夺被杀戮的悲惨境地。直到中巴修建了友谊公路,他们的生活才越来越好。这也是汉萨山民对中国游客非常友好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这条路,他们仍然会过着“贫穷”的生活我不知道钱是什么"原始生活。
从地理上看,汉萨谷实际上是由几个河谷组成的。巴基斯坦独立后,先后划归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管辖。1993年,两地合并为一个自治区,汉撒的面积扩大了几倍,从而形成了阿富汗瓦坎走廊与中国新疆接壤的特殊边境地区。
汉萨谷虽然偏僻贫穷,但早在1933年就已经闻名于世。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英国殖民时期游览了汉萨山谷,回国后写下了探险旅行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畅销欧美30多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香格里拉",吸引了无数旅行者效仿。
希尔顿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后接受采访时说:我父亲认为汉萨是一个宽容多元的社会。人们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却更加合作团结,使得一个几千人(实际上有4万多人)的小山谷,同时并存着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宗教。没有部落首领也没有法律规范,人们遵守"你来我往"的美德。
正是这段话让我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兴趣,于是和巴铁的女导游布勒曼德取得了联系,约定在红其拉甫口岸见面。
之所以选择女导游,是因为布勒曼德学的是亚洲历史,不仅有几段两国交往的趣闻,还在广州学习过,可以用中英文流畅交流。
红其拉甫口岸位于新疆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海拔4700多米。是中国首批一类口岸,1986年正式对第三国人员开放。布勒曼德说,这条中巴友谊公路不仅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线",还有沿线数百万居民"生命线",而红其拉甫港提供电力"起搏器"穿过港口5公里后,驶入N35公路,然后进入巴基斯坦边境。
沿N35号高速公路行驶约140公里到达阿塔巴德湖。喀喇昆仑公路我开过两次车,但秋冬季还是第一次。但即使气温在零度以下,湖上仍有游船,现在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旅游项目之一。
阿塔巴德湖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湖泊。2010年,山体滑坡导致汉萨河被拦截,水位上涨100多米,淹没下游18个村镇,6000多人被疏散。经过中国和巴基斯坦地质学家的联合勘测,决定将喀喇昆仑公路被淹路段改造成隧道和桥梁结构,将于2015年开通。
沿着岔路驶进汉萨地区,经过一座木桥,就是山谷中最大的居民区:卡里玛巴德。
卡里玛巴德位于汉萨河谷中部,汉萨河两岸共有12个村镇,总人口约2.7万人。主要的民族是吉尔吉特,和中国的维吾尔族是一个种族。根据巴基斯坦公布的民族资料,大约在4000-7000年前,维吾尔族牧民移居汉萨,随后又有一个印度的辛纳人移居到这里,两个民族混合后产生了今天的吉尔吉特人。因此,汉撒仍有部分掸族至今保持着独特的新浪伊斯兰习俗。他们不吃猪、牛和其他家禽,也不喝牛奶。
只有阿尔提村的村长告诉我们,按照印度的种姓制度,西那人属于第四级"布卡罗",略高于"因为这里盛产山羊及其制品;达利特人"但是,山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印第安民族的后裔。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汉萨人或者维吾尔人的后代,所遵循的节日和习俗都受制于维吾尔人。
比如维吾尔新年"宰牲节。(本地名"阿康德节"),人们会穿着同样干净的衣服参加表演,也会宰杀公羊聚在一起,打扫墓地祭祖。
在游客眼中,卡里玛·巴德的历史印记并不明显,它曾经辉煌过"汉萨王国"只剩下一些防御前哨和宫殿城堡,但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有描述"香格里拉"用"世界屋脊"更受游客欢迎。
一路走到山顶博物馆,一路上能看到的都是石头地基和木质建筑。四周都是雪山,这个山谷很安静。在山坡上,布勒曼德建议我试试当地有名的"酸汤荞麦面",清朝传下来的一种小吃。
在一家不起眼的店里,一位40多岁的大姐正在和面。据说200多年前清朝的一位僧人路过此地,目睹了当地食物的简单无味。于是,他教村民们采集草药腌制酸菜,然后将荞麦磨碎,揉成条状,放在大火上和酸菜一起煮。入口酸酸的,开胃,很容易就饱了。因此,有村民称之为"清朝和商面"。
"汉萨人很可爱。在爬山的路上,布勒曼德突然冒出了这句话:"你可以说女人心软,但我可以用几百次汉萨进出的经历向你保证。虽然汉萨人的生活并不容易,但他们总是能明辨是非,懂得感恩"。
我以为只是布勒曼德无意的感慨,但十分钟后我被罕萨人的热情感动了。当我经过一栋低矮的房子时,一位老妇人得知我来自中国,挥手让我不要去。她转身拿出屋里的一盘苹果,摇着手说,这是罕萨苹果,不吃药不生虫也能吃。
原来,这位老奶奶的祖先是从中国迁到山谷的维吾尔族牧民。按照老祖宗的教导,所有后代都要保留一个维吾尔族名字(巴基斯坦注册的阿拉伯名字)。奶奶的维吾尔族名字叫阿依古丽·沙依然,和同样是维吾尔族血统的丈夫结婚72年了。
老两口原本住在山谷的河边,但因为洪水频繁,他们搬到了半山腰,放弃了畜牧业,以种植果树为生。喀喇昆仑公路开通前,年收入最多只有10万卢比。现在,在中国买家的帮助下,苹果收购价涨到了每公斤40卢比,年收入可达70万元。虽然换算成人民币是28000元,但在蔬果食品自给自足的前提下,足够夫妻俩生活了。
在我关心老人健康的时候,奶奶把我拖到300多米外的菜地,一挥手就和老牛干起活来了。挑衅"这样告诉我:"你想试试吗?"幸好爷爷出面阻止了我出丑。
经过布勒曼德的翻译,我终于搞清楚了当地人的生活。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汉萨谷能种的作物只有玉米、土豆、红薯和一些耐寒蔬菜。高速公路的开通,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杏树的数量。奶奶没有种杏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高山黑枸杞。在得知明年会有相当大的收获后,我答应奶奶我会再来,给我留20斤。
在奶奶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另一个村民家,那里专门种植杏树。秋冬是高原上杏果成熟、落下的季节。为了避免果实掉落影响口感,村里的老人会自发组团帮忙采摘。这位村民采摘了3万斤杏果,用流动的雪水浸泡3个小时,取出来,摊开晒干三天,用大火蒸30分钟,再在太阳下暴晒三天。与常见的硫磺熏蒸和撒盐相比,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营养成分和口感,因此成品大部分出口日本。
在告别爷爷奶奶回镇上老家的路上,布勒曼德问我:你觉得他们的可爱善良是因为封闭吗?我想了想,回答:封闭可能是因素之一,但更多的是人心足够干净,否则撑不了多久。
接下来几天的所见所闻印证了我的说法。当人们可以面对金矿却不为所动,甚至坚持几十年不开采的时候,只能用"一颗干净的心。来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