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禅让制起源于什么时候?为何说尧舜时期不是真正的禅让?

禅让制起源于什么时候?为何说尧舜时期不是真正的禅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486 更新时间:2024/1/20 7:43:21

“禅让制”是指华夏上古时代,帝和帝舜这两个帝王没有将天下共主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唯贤是举的传给了更有才能之人的故事。帝尧晚年将大位传给了舜,而帝舜晚年又将大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尧舜禹之间的权位传承被西汉司马迁记载于《史记》之中,世人将那段历史称之为“天下为公”,并将尧舜禹的时代称之为“公天下”。然而自汉献帝以降,及至魏元帝、晋恭帝、宋顺帝等末代皇帝,一路下来的禅让诏书几乎与史书中记载的尧舜禅让时的措辞一致。无一不是褒赞一番受禅之人的功德、贤明,并感叹自己失德无能,禅让之举乃顺应天命云云。在拥有众多详实史籍的基础上,我们当然知道禅让是源于政权力量斗争的结果,那么上古时期史料稀缺的尧舜是否同样有着难言之隐呢。

尧舜禅让不符合正常逻辑

通常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考证,人们会采用“二重证据法”,即将传世文献(诸如史书、诗词曲赋等)和出土文物(画卷、铭文、器皿等)进行对照研究,如若相互印证,那便确证无疑了。此种方法由清末至民国初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首先提出,被中国史学家广泛使用。不过近年来随着史学界更加关注经济、气候、地理、人文等传统史学未曾聚焦的环节(传统史学长期关注政治、赋税和军事层面),人们越来越重视从宏观角度,全方位的对历史事件进行逻辑推理。在此背景之下,通过人类社会普遍规律,去衡量史书中记载的某一具体事件,成为了第三重证据法。

上古时期的出土文物大多与尧舜禅让无关,无法印证此事,因此我们将举证的重点放在逻辑推理和文献记载两个方面。在逻辑推理层面,历代皆有人质疑尧舜禅让的真实性。毕竟但凡稍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权力的斗争和转移错综复杂且凶险无比,又岂会有人白白将之送给他人。尧、舜掌控华夏多年,必定形成了一股自己的行政团队,即便尧舜要将权力赠与他人,他们身边之人又岂会善罢甘休。正因如此,战国时期荀子才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直接将尧舜退位让贤的记载斥为瞎说。而韩非子更进一步的指出禅让的本质是“舜逼尧,禹逼舜”而已。

史书记载相互矛盾

与荀子、韩非子同为战国时代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更赫然记载下了“尧幽囚、舜野死”的事迹。“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这与《史记》中“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的记载截然不同。而在《吕氏春秋·秋恃君览·行论》中,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帝尧禅位给帝舜之后,曾发兵逐共工氏于幽州,杀崇伯于羽山。共工被逐、伯鲧被杀都和洪水没关系,反而很有可能是处于对帝舜受禅的不满。甚至当时发兵征伐共工和伯鲧的指令都有可能出自帝舜之手。

然而,虽然《竹书纪年》、《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要早于《史记》成书的西汉初年,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一定百分百可信。战国时期,群雄并立以争夺天下,富国图强是当时中原社会的主流,亦会影响到当时的历史史观。不论是荀子、韩非子,亦或是《竹书纪年》、《吕氏春秋》都必然会受到当时诸侯争霸的大风潮所影响,天然的排斥和质疑尧舜如此和平的权力交接过程。

《史记》记载中的不合理之处

据《史记》记载,帝尧在位98年,前后一共存世140多岁;帝舜也前后存世差不多110年左右。并且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其余几位帝王中,寿命均是出奇的长。然而依据我们现有的生理常识和医疗知识,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即便是后世活到100岁的老人都如此稀少,更何况是医疗条件和生存条件恶劣的上古时代。

因此有人认为陶唐氏帝尧和有虞氏帝舜时期,应该是这两个部落统治时期的总和,如此也可以解释其他几位帝王为何会如此长寿的问题了。按照历史断代工程计算的年代,人们制定了黄帝有熊氏世系,将帝尧之子丹朱、帝舜之子商均计算在内,一共历经十四帝,大约六百三十年,只是这一划分本身也存在许多争议。比如帝颛顼和帝舜究竟是东夷族群的部落首领还是黄帝子嗣就难以厘清。就连世系和年份都未能确定,《史记》中关于尧舜禹那段历史的禅让记载,更是有许多细节存在司马迁自己想象附会的成分,实在难以被人通篇采纳信服。

《史记》记载中并不存在禅让制

即便《史记》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被证实,亦不能证明禅让制是存在的。因为在《史记》关于尧禅舜、舜禅禹的记载中,尧、舜作为当时诸夏族群的共主,对继承人的指定具有绝对权威。换言之,《史记》中并不赞同《竹书纪年》等尧舜禹政变禅让的观点,认为是上古明君凭借自身的权威所作出的退位让贤的举措。退位让贤的原因,并非存在“公天下”的制度性约束,而仅仅是因为尧子丹朱、舜子商均并非不在考虑之列,而是两子都“不肖”,不足以担受大任。

其实按照《史记》的记载,炎黄阪泉之战后的华夏共主就一直是黄帝的苗裔。也就是说世袭制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炎黄部落联盟中就已经逐步得到确立了,而这在一些考古墓穴中已经得到了佐证。在一些婴幼儿墓地中,发现了精美的随葬品,甚至有标识权力的钺随葬。这些财富和权力象征显然不是婴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是来自于强大的家族和世袭制传统。也就是说,上古尧舜的禅让本就是迫于局势的无奈之举,是一次临时采取的措施,并未形成制度化和约束力。如此说来,尧禅让给舜、舜驱逐共工并诛杀鲧、鲧之子大禹逼迫帝舜禅位于自己,就都显得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上古尧舜的“禅让”大概率是存在的。只是禅让的原因很可能并不是出自本心的退位让贤,而是迫于方国部落之间争霸的局势所做出的无奈之举(更进一步的猜想,即舜禹势力做大,成为权臣)。帝舜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毕竟诛杀了伯鲧,他主动禅让权位于身为鲧之子的大禹,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比较有意思的是,经过了夏商周三代上千年的掩盖之后,尧舜禅让还是被王莽拿来效仿,用作篡汉自立的法统依据。而当曹丕篡汉称帝之后,同样举行了一个禅让仪式,礼毕之后却颇为讽刺的对群臣说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标签: 禅让制尧舜

更多文章

  • 黄帝的女儿有多可怕?竟没人喜欢和她呆在一个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黄帝,女儿

    黄帝的女儿是谁?为什么人人都避着她不喜欢她?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蚩尤唤起了浓密的大雾,使得皇帝的士兵们无法辨别东南西北。无奈之下,皇帝只好让应龙云布雨来制服蚩尤。但是没料到的是,蚩尤请来了雨师与风伯,先弄出了猛烈无比的大风雨,吹的皇帝军队连脚都站不住,纷纷逃散。站在山顶上观战的黄帝见情景,只

  • 为何会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有自杀,而是被调包计所救后逃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贵妃,自杀

    杨贵妃自杀于马嵬驿的说法,是正史的记载。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意思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在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

  • 为了帮李隆基能够将杨玉环封为贵妃,李林甫用了什么办法?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隆基,李林甫

    杨玉环自小是个不招人“待见”的孩子,她的母亲生下她之后就死了,其父蜀州司户杨玄琰不久也抑郁身亡。一出生就连“克”双慈,杨家人觉得这个乳名玉环的小女孩有些命“硬”,因而谁也不想好好照顾她。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多亏杨玉环的叔父,其时正在河南府担任士曹的杨玄珪出面收留了小玉

  • “长平之战”造就了“战神”白起,但最初秦军的指挥官是王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平之战,白起

    估计很多人都知道,“长平之战”的指挥官是“战神”白起(他因为在战后“坑杀”赵国的几十万俘虏,而坏了名声,以至于在后世的影响,远不如“威震华夏”的关二爷,其实小编曾窃以为,如果不是白起有这么个大“大污点”,他很有可能在后世的影响会超过项羽。)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最初秦军的指挥官并非白起,而是《大秦

  • 邯郸之战:秦国军队十万人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邯郸之战,秦国

    邯郸之战是由之前长平之战引起的但是两场战斗的结果却天差地别,长平之战后,秦国大将白起想乘胜追击直取邯郸,但是秦国的相国范雎,却因为妒忌白起再立战功,于是劝说亲王嬴稷,答应了楚国的和谈请求。哪知道已经割地的赵国改变了主意,欲与东方诸国合纵抗秦,于是秦王嬴稷再度发兵攻打邯郸。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

  • 诸葛亮为何一生都不发兵攻打东吴?蜀汉灭亡之时才明白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蜀汉

    其实,在刘备、关羽、张飞,相继死后,诸葛亮便意识到,对孙权的防御已经是一个不得不做的功课,因此他才设立了永安都督,而且用蜀汉最精锐的白毦兵来驻守。文曰“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此乃是诸葛亮写给东吴哥哥诸葛瑾的书信,信中言明驻守永安城的乃是白毦兵人数万余,如果按以一当十

  • 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为何在刘备死后就不如以前那么厉害了?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刘备

    如果说在三国时期哪个人物让你印象最深,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是诸葛亮。有着卧龙之称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屡次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强大的敌人,让原本非常弱小的刘备势力得以发展,最后建立了蜀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出山后的前期可谓是大放异彩,好像只要他在场

  • 在三国正史中,为何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是不存在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正史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在正史中,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受战乱、灾荒、瘟疫等影响,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损失非常严重。据历史学家葛剑雄估计,三国初年

  • 曹操为何提名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最后接授册封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关羽

    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可不是曹操封的,而是汉献帝册封的,曹操只是“表奏”,也就是向汉献帝提名建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操之所以提名关羽为汉寿亭侯,是为了对其进行拉拢。徐州之战后,刘备被曹操击败,关羽归于曹操。官渡之战时,关羽斩杀颜良,为曹操立下大功,喜出望外的曹操为了拉

  • 李隆基为何在后期整日沉迷于享乐,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隆基,后期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比较特别的皇帝,他在位44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即开元盛世,尽管他是站在李世民和武则天的肩上,但他自己的能力同样值得后人点赞,在位期间他也曾励精图治,然而后期他却直接判若两人,整日沉迷于享乐,好像换了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