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简介,它的出自于哪个典故?

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简介,它的出自于哪个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67 更新时间:2024/1/16 5:32:4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注释】

①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按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按:“攻之亏也”,“攻”另作“功”,当以“攻”为是。﹚

【解义】

若攻占得胜,则有取之不尽的利益。但若为贪小利而忘了大局,那是小卒之利,是将军的拖累、主帅的祸害,是进攻战略上的大亏。舍弃最后的胜利,而不去摧毁敌军最后的重要力量,不去擒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归山。擒王之法,不可仅靠旌旗标志,而应当注意观察阵营中最先发起动作的部位。昔日,张巡与尹子奇打仗,直冲敌营,来到子奇旗下,营中大乱。张巡欲要射子奇,却不认识,于是削一蒿杆为箭去射。中箭的人却高兴地去向首领禀报,说张巡的箭用尽了。结果使张巡的身份暴露,被射伤活捉。

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出处】

〔典故一〕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蒿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完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蒿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典故二〕明英宗宠幸太监王振,王振是个奸邪之徒,侍宠专权,朝廷内外,没有人不害怕他。当时北方瓦剌逐渐强大起来,有觊觎中原的野心。王振拒绝了大臣们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防的建议,千方百计讨好瓦剌首领也先

公元1449年,也先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犯明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粮草没有准备充分,五十万大军仓促北上。一路上,又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也先闻报,满心欢喜,认为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同的时候,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王振认为瓦剌军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队,畏缩而迅,于是下令追击瓦剌军。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骑兵精锐分两路从两侧包围明军。明军先锋朱瑛、先晃,遭到瓦剌军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无可奈何,只得下今班师回京。

明军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再前行二十里,到怀来城凭险拒守,以待援军。王振以千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势包围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剌军控制当地唯一水深——土木堡两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军心不稳。也先又施—计,派人送信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他急令部队往怀来城方向突围。这一下正中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剌军从四面包围。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王振在仓皇逃命时,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有了指挥中心,溃不成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标签: 孙子兵法擒贼擒王

更多文章

  • 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简介,它的出自于哪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子兵法,抛砖引玉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注释】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按语】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

  • 荆州在东汉末年有多重要?为何各家政权都要抢占荆州?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荆州,东汉

    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是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刘备孙权为了争夺荆州孙刘联盟都破了。在三国历史上我们发现不知六、孙争夺荆州,几乎是各家都看上荆州了,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面积和人口从地图上不难发现,在东汉十三个州中,荆州的面积是比较大的一个,相较于北方的兖州、徐州,

  • 白起死前是什么状态?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赐死白起?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白起,秦昭襄王

    一代名将白起,他的死亡却是令人唏嘘不已。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为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将士,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病了,秦王又不听白起的军事安排。面对接连的战败秦王恼怒的白起,在杜邮派人赐剑使其自刎,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

  • 为何杨秀清斗不过洪秀全?究其原因也就“人缘”两个字而已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秀清,洪秀全

    1856年9月,烧炭佬出身的军事奇才,东王九千岁杨秀清在睡梦中被韦昌辉手起刀落,结束了生命。随后,韦昌辉乘机诛杀东殿人马,近两万人在此次事变中死于非命。为了找替罪羊,洪秀全下令全体将士攻打韦昌辉,将其捉拿归案,然后大卸八块,并将其人头送交石达开。就从权力斗争的角度而言,洪秀全是真正的赢家,不但政敌消

  • 清朝出现九子夺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锅该由哪位皇子来背?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九子夺嫡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素有千古一帝之称的皇帝,可是人无完人,康熙帝虽然在大部分事情上都做的比其他皇帝强,但是有一点却是他的遗憾和痛心的。那就是关于继承人的问题。在立储这件事情上,自从自己的太子两立两废之后,康熙皇帝就一直避而不谈,深究其原因这究竟是为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都怪

  • 以吴三桂为首起兵作乱的三位藩王中,谁才是第一个投降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吴三桂,藩王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猝然长逝,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按遗诏登基。国君新丧,年幼的小皇帝无法亲政,各方势力的野心便悄然滋长,其中,因清兵入关时立下贡献而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更是一早便谋划自立。康熙十二年(1673),面对康熙帝下发的削藩令,吴三桂勾结其他两大藩王造反,史称“三藩之

  • 为何和珅能被乾隆专宠几十年,而到了嘉庆却要被赐死?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和珅,乾隆

    和珅在临死前曾写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写完诗之后就悬梁自尽了,说到和珅与嘉庆的关系,其实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在乾隆时期受宠那么久,嘉庆以迅雷之速查抄和珅,主要的目的是立威、揽权,而将和珅定罪最好的罪名自然是他的贪污罪,这种罪可大可小,对

  • 唐代科举中竟设置了童子科?这样设置的意义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代,童子科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为了最大限度将这些早慧儿童培养起来,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但是这其中又诞生了许多波折,导致最后没有发展起来。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代科举中,尚有专为早期教育成功者设置的童子科。这是汉魏时期就有的传统,就是12岁以下、至少能背诵一部儒家经典的早慧儿

  • 最好的权谋手段是什么?赵匡胤教你用诚信征服一个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匡胤,诚信

    975年,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了南唐,本打算一鼓作气攻下吴越。谁知吴越国王钱亲自拜见赵匡胤,并献上了吴越国的地图,以示臣服之意。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匡胤见钱来访非常高兴,便留他在汴梁游玩谈心,而钱却在暗地里贿赂大宋的重臣,希望能为他说话保住吴越国,深受皇帝倚重的宰相赵普

  •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本是利国利民,只因贪图享乐被骂是暴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炀帝,大运河

    我国有两个著名的结束了乱世的大一统王朝,开国帝王文韬武略堪称千古一帝,继承人却都扶不上墙导致二世而亡,那两个朝代就是秦朝跟隋朝。(虽然秦朝真正来算是三世而亡,但最后的子婴只有个"秦王"的称号,降级了,并且是被推出来"背锅"的,所以一般秦朝还是算二世而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