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察举和征辟作为东汉的选官制度,被推荐的人要经过哪些考核?

察举和征辟作为东汉的选官制度,被推荐的人要经过哪些考核?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281 更新时间:2023/12/28 0:09:32

察举和征辟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名义上,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因之,为了争取被察举和征辟,当时的士大夫颇注意修饰自己的品行,以激扬声名,抬高身价。有的人更是矫情造作,沽名钓誉,以便博取高官厚禄。在察举和征辟时,贿赂请托,特权横行,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选举乖实”的状况,甚至连最高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汉明帝刚即位就说:“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

就是在这种腐朽的选举制度下,豪强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着各级政权部门,封建的等级关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儒学世家”开始形成。如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并为四世三公之名门。这些世家大族,以后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察举制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介绍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二人执政时间为公元前194年—前180年)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徵辟

徵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zhēng)”,官府征召称“辟”。

简介

徵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徵,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所谓“徵辟”,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又称“辟除”。

徵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徵,皇帝下诏指名徵聘。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汉时人也称为辟召、辟除。辟召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

《后汉书.蔡玄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晋书.王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标签: 东汉选官制度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本是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为何却遭各国无视?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周天子

    大约在周武王元年(前1046),周武王率领着诸侯联军推翻了暴虐无道的商纣王,建立了崭新的周王朝。周朝建立之初,武王选择了采取大规模分封的制度,他将同姓亲属、伐纣功臣和帝王后代分封到了全国各地,担任地方上的诸侯,而自己则作为天下共主接受各国的朝贡和保护。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 从任何史料上,我们为何都看不到鳌拜有篡位的心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鳌拜,篡位

    满清初期,集团内部相当团结。因为他们自知实力弱小,如果不抱团取暖,根本就不可能以20万人的体量,统治大明朝1亿人的规模。可见团结显得多么重要。当南明为了谁当皇帝,内部厮杀的时候。人家多尔衮和豪格宣布同时放弃皇位,将小顺治立为皇帝,这就是识大局的体现。活该多尔衮能够带清兵入关,毕竟他们是团结的一帮人。

  • 什么是“起居注”?“起居注”记载的内容为何比较客观可信?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起居注,内容

    从古至今,除了正史以外还有野史以及民间小说等书籍,但正史也并非一定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史书都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而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什么是“起居注”?“起居注”记载的内容为何比较客观可信?什么是“起居注”呢?起居注就是古代用来记载皇帝一言一行的言行录,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这样写道:“古

  • 众所周知苏东坡很倒霉,屡次遭贬为何却没有失意绝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苏东坡,屡次遭贬

    说到苏轼,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写的词,说到苏轼与食物,不能不说东坡肉,东坡肉就是苏轼发明的,放到现代来,苏轼简直就是一个妥妥的吃货啊。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众所周知,苏东坡很倒霉,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黄州,惠州,海南……哪里穷苦他就被贬到哪。若换成心灵脆弱点的

  • 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的,为何说是藩镇制度的必然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安史之乱,藩镇制度

    安禄山反叛的时期正是大唐最强盛的时期,随着反叛的结束,大唐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但是很多人会想,以玄宗的英明和大唐将士的勇武,怎么能让叛军势如破竹一般,一直从河北打到西安,占领了中国的整个北方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第一:从制度上面来分析。当时唐朝为了控制周围的众多少数

  • 朱元璋共收了二十多个义子,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义子

    “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洪武大帝朱元璋,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他先是要饭,而后跟着郭子兴起义,逐步的有了自己的军队。他的一生中妻妾成群,共计二十六个儿子。同时,他也收纳了二十多个义子。当然,这些干儿子大都是在他带兵打仗时所收。当江山稳固,皇位无虞之事,他就卸磨杀驴。那么

  • 宋慈除了开创“法医鉴定学”之外,他在宋代还有哪些能力?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慈,宋代

    人们通过一部电视剧知道了宋慈这个人非常厉害,但是电视剧中的宋慈没有真实的厉害。历史上的宋慈,不仅开创了“法医鉴定学”,还曾数次率军平定叛乱,颇有军事才能。他赈济灾民,为老百姓伸冤,深受百姓的爱戴。今天趣历史带大家了解真实的宋慈。2005年5月底,央视综合频道播放了一部古装剧《大宋提刑官》。该据一经播

  • 在清朝乾隆皇帝的手下,都有哪三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

  • 关于伍子胥的传说有很多,人真的可以一夜白头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伍子胥,传说

    在伍子胥死后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其中伍子胥一夜白头是最出名的,以至于现在都有许多人好奇,人真的可以一夜白头么?伍子胥作为一代名臣为什么会突然逃亡,还如此狼狈,担心过度的伍子胥一夜白头,但也多亏他的花白头发,才能顺利的逃走。在这之后伍子胥逃到吴国,还辅佐了两代吴王,可说是最后成功翻身报仇。下面趣历史小

  • 朱元璋不是白手起家,他在初期得益于哪个贵人的相助?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贵人

    在大家的印象中,朱元璋家境贫穷,小时候给地主放过牛,出家当过和尚,过着四处乞讨的生活。按理说,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财富,没有文化,而且父母早亡的穷屌丝!可就是这样一个下巴很长,额骨凸出,长着一副麻脸的朱重八,竟能创建一个大明王朝,使子孙坐享近300年的太平富贵,真乃天生圣人!如果你真以为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