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 东汉选官制度弊端,东汉的选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时间:2024/1/25 2:12:34阅读:4009

    察举和征讨是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所谓“察举”,就是当地郡县以“德”、“孝”、“秀才”等名义推荐有功名有德的人,经考核后任命为官职。所谓征讨,就是朝廷和政府直接招人做官。名义上,被检查征用的人必须是“才气高,名声重”,这是乡党舆论所推崇的。因此,为了争取被考察和征服,当时的士大夫十分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 西汉张汤最高官居何位?张汤后来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时间:2024/1/17 3:17:01阅读:529

    张汤是汉朝武帝年间的人,父亲是长安丞,是一个官宦世家,张汤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断案才能。小时候有一天,张汤父亲出门办事,留下张汤看家,等到父亲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家里的肉没有了,于是责问张汤,要拿鞭子打他。张汤二话不说就去挖开老鼠洞,把偷肉的老鼠逮了出来,然后找到了老鼠还没有吃完的肉,设立公堂审问这只

  • 汉武帝为何选年仅8岁的刘弗陵为接班人?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5 18:24:49阅读:3266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西汉第七位皇帝,16岁登基,在位51位。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得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武帝晚年宠信江充等奸臣,酿成著名的“巫蛊之祸”,卫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因此案而死。在汉武帝晚年,为何没有选择燕刺王

  • 东汉的选官制度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0 4:53:58阅读:2909

    察举以及征辟是东汉提拔民吏的造度。所谓察举,是天圆州郡以“贤能”、“孝廉”、“秀才”等款式,把出名看、有“品德”的人举荐下来,经由审核,任以民职。所谓征辟,是由晨廷、民府曲接征召或人当民。正在名义上,被察举以及征辟的人,必需有“下才重名”,为城党***所推许。果之,为了争夺被察举以及征辟,事先的士年

  • 从功臣配享制度看宋朝主流社会对文武官员的地位认可的价值观变迁

    历史解密时间:2024/2/28 22:49:15阅读:3657

    褒,是因为在提倡文治的国家意志下,宋朝文化昌盛,经济发达,极具时代特色的“宋词”是仅次于“唐诗”的文学艺术瑰宝。而贬,则是因为宋朝在提倡文治的同时,打压武将和军人的社会地位,导致宋人以参军为耻,只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① 为荣,造成了宋朝社会价值观的两极分化。不仅如此,自澶渊之盟之后,宋朝开始对

  • 曹操颁一部诏令,改变了几百年的选官制度,后人却对此非常不屑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19:56:49阅读:1409

    他不仅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将这种新型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写在纸面上,成为了一部诏书发布下去,这就是曹操的《求贤令》。而且,还不要小看曹操的这次人才选拔的改革,它直接导致了几百年来陈旧的选拔人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曹操的这种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在选人方面,有着什么样的标准呢?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 宋代官员体系的构成,铨试制度的形成和变化,如何选拔官员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2 20:30:51阅读:1308

    再到隋唐时期开展的科举制,一直到宋朝再将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之所以如此反复的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可以获取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在宋朝时期,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又对铨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宋代铨试制度1、铨试制度的概念在宋朝时期,对于官员选拔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铨试制度的设置。

  • 春秋战国时期的祭师和选官制度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1 20:29:49阅读:1337

    上古时期没有什么好制度,人与人之间完全依靠的是信任,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国家的概念,顶多也就是分散居住的部落,部落酋长们选拔辅臣的渠道有限,有的是说人长得好看点,或是说比较孝顺,要不然就是懂点儿挖山治水,懂点儿文化的都是高级贤人。夏朝的开国君主启的家族就是因为治水治得好而被百姓拥护成为共主的,还有比如

  • 选官用人之策:“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稳定汉朝统治的基石

    历史解密时间:2024/2/5 2:21:45阅读:3086

    这本是一桩赏识人才,不忘恩惠的好事,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居于庙堂之高的人全都是一些创业的功臣或者是那些功臣的家人,这朝堂上的政治局面也就变成了“功臣政治”。由此一来,对于刚开朝还不稳定的汉朝,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大社会问题,朝廷用人问题。朝廷的可用人才日趋贫困,而且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0 6:13:27阅读:1310

    各诸侯国为了更好地对基层社会进行管理会用礼去规范百姓,同时人们生活中自主形成的一些礼节也能成为一种自我约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剧烈的社会变动,“礼下庶人”的趋势也越发明显,这样人们越发有礼可循,礼与基层社会的结合和影响也愈发紧密,礼在基层社会是客观存在的。[var1]一、士庶阶层转化是“礼下庶人”的

  • 宋朝时期,为何是贬谪官最多的朝代,贬谪官究竟对宋朝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时间:2024/2/27 21:07:20阅读:650

    编辑丨认知历史前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贬谪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通常是指官员因过失或行为不当而被贬官,并受处罚。自秦汉以来,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贬谪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政治现象更加突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贬谪官最多的朝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6 2:27:57阅读:1359

    古代选官制度简介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

  • 察举和征辟作为东汉的选官制度,被推荐的人要经过哪些考核?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28 0:09:32阅读:2281

    察举和征辟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名义上,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