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蒋琬对蜀汉有什么功绩?为何被列为蜀汉四相之一?

蒋琬对蜀汉有什么功绩?为何被列为蜀汉四相之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416 更新时间:2024/1/21 0:21:07

蜀汉四相是指蜀汉政权四位有名的治国能臣,他们分别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都怀相国之才。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蒋琬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为广都县长。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后重获用,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养,累官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曾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采纳。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谥号“恭” 。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蒋琬年少时好学,聪明过人,仪态轩昂,气度不凡。青年时与表弟刘敏因才学而知名当时。后跟随刘备,刘备平定蜀地后,蒋琬被任命为广都县县长。

刘备、诸葛亮等人出巡至广都县时,发现蒋琬令政务不理,且沉醉不醒。刘备勃然大怒,要将蒋琬加罪处死,诸葛亮劝刘备说:“蒋琬是社稷之器,而非百里之才,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望主公明察。”刘备素来敬重诸葛亮,于是将蒋琬免罪,但还是将其罢免。

屡受提拔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调蒋琬入中央任尚书郎。

建兴元年(223年),后主刘禅即位,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辟蒋琬为东曹掾,又举他为茂才,蒋琬谦逊不受,一再推荐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葛亮再三勉励,在给他的文告中说:“如果为了避亲故而舍弃了有德之人,就会使百姓遭受苦难,众人既然于心不安,确实又使内外官员不明其中道理,你应当尽力施展才能,以此表明这种选举是公正慎重的。”后迁为丞相参军。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转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蒋琬与长史张裔留统丞相府的一切事务。

建兴八年(230年),蒋琬接替张裔担任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每次征伐,蒋琬常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诸葛亮常说:“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应该与我一起复兴汉室。”诸葛亮于是密表刘禅:“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

身负重托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当时诸葛亮刚刚去世,远近之人都感到危惧。蒋琬出类拔萃,位处百官之上,既没有忧伤的表情,又没有欢喜的脸色,言谈举止如同平常一样,于是众望渐服。

延熙元年(238年),刘禅下诏蒋琬:“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于是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

壮志难酬

同年,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公孙渊,刘禅诏令蒋琬率兵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孙吴夹击魏国。六年之中,蒋琬率军屯驻汉中,魏军不敢来犯。此期间,蒋琬还多次命令姜维率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是收效不大。

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但不料旧疾复发,未能成行。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于是朝廷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试图劝阻蒋琬,蒋琬于是上书给后主:“为汉室除残去秽,是我应尽的职责,自臣奉辞来到汉中,已经六年了,由于我资质驽钝,又兼疾病,并无进展,俯仰惟艰,寝食不安。现在曹魏跨带九州,根深蒂固,想要除去并不容易,如果我们和东吴合力,成犄角之力,就算不能迅速将魏国吞并,也慢慢将其蚕食掉。但是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举步维艰,废寝忘食,于是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地势险要,进退有资,羌胡人心存汉室,昔日以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应该是首要的事情,宜用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军西北,我当率军后继,而涪县水陆通达,万一东北有变,应付不难。”蒋琬于是进驻涪县,病情日益加重。

病重离世

延熙七年(244年),蒋琬因病请求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刘禅便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获赐谥号为“恭”。

标签: 蒋琬蜀汉

更多文章

  • 曾巩对古文革新有什么贡献?为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曾巩,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

  • 张衡为何能成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他有什么文学代表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衡,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

  • 扬雄为何能成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他有什么文学代表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扬雄,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扬雄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

  • 苗发有什么诗词名句?为何被列入大历十才子之中?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苗发,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有版本中有李益。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

  • 司空曙有什么诗词名句?为何被列入大历十才子之中?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空曙,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有版本中有李益。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

  • 司马进有什么生平经历?为何与其兄弟并称“司马八达”?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进,司马八达

    “司马八达”指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因其兄弟八人的表字皆有“达”,于是并

  • 司马恂有什么生平经历?为何与其兄弟并称“司马八达”?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恂,司马八达

    “司马八达”指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因其兄弟八人的表字皆有“达”,于是并

  • 在后世诸多的艺术作品中,颜良为何是河北四庭柱之一?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颜良,河北四庭柱

    河北四庭柱,是张国良的评话三国中的概念。为东汉末年时期割据河北的大军阀冀州牧袁绍帐下的四员大将。在三国历史中,最勇猛的袁绍部将本为麴义。但在后世诸多的艺术作品中,最勇猛的四位袁绍部将分别为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颜良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颜良(?~200年),字

  • 在后世诸多的艺术作品中,张郃为何是河北四庭柱之一?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郃,河北四庭柱

    河北四庭柱,是张国良的评话三国中的概念。为东汉末年时期割据河北的大军阀冀州牧袁绍帐下的四员大将。在三国历史中,最勇猛的袁绍部将本为麴义。但在后世诸多的艺术作品中,最勇猛的四位袁绍部将分别为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郃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郃(?-231年),字

  • 东林八君子具体指哪八人?为何顾宪成位居八君子之首?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顾宪成,东林八君子

    东林八君子是指明朝万历年间以明末思想家顾宪成为首的一个反贵族大地主的团体,他们因聚集于东林书院讲学,影响颇大,时人称之“东林八君子”。他们是: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和叶茂才。东林八君子以批评朝政腐败,批评朝廷政策(主要是盐监、矿监政策),关心社会问题,关心百姓生活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