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邓艾的成功,能证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能成功吗?

邓艾的成功,能证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能成功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120 更新时间:2024/1/28 22:38:29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同样是避实击虚,为何邓艾就能够成功,魏延的建议就不被采纳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时期,一提起诸葛亮的北伐,就会说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对于魏延的计策,一直众说纷纭。这个计策由于诸葛亮的反对,没有能够实施。不过多年以后,有一个曹魏的将领邓艾,偷渡阴平,灭亡了蜀汉。他的做法,和魏延的计策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那么,邓艾的成功是否就能够证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有着成功的可能吗?

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在《三国志》的裴松之的注释中,引用了《魏略》的记述。这个记述里提到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这个奇谋是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提出来的。

在当时,镇守长安的是曹魏的安西将军夏侯楙。魏延提议说这个人胆怯无谋。建议由自己与诸葛亮分兵进攻,诸葛亮率领主力出兵斜谷,而魏延率领一万人出兵子午谷。魏延的部队采取奇袭的战术,攻打长安。而长安的守将夏侯楙闻听魏延的部队到达,肯定会逃走。这样长安唾手可得。魏延凭借长安附近的粮食坚守长安,等待诸葛亮的主力。

而曹魏在关东的援军要到达的时候,也要在二十多天以后了。这个时候,诸葛亮的主力也会从斜谷到达了。这样一来,从咸阳以西的地方都会一举而定了。诸葛亮认为此计太悬危,不如从祁山的大道进军,可以没有风险的夺取陇右,所以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

我们看这条计策,就感觉有点似是而非。如果单从这条计策来说,确实是有些冒险的。这是因为,魏延的成功完全是依靠奇袭。而且魏延根本就没有后勤的保障,完全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态度。就算是魏延能够奇袭夺取长安,他那经过减员的不足一万的人马,怎么能够守住长安这样的大城?所以,这个计策被认为悬危的有道理的。

不过,我们从《三国志》的正史来看,就会发现,魏延的计策并不是《魏略》记载的这样。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略》里记载的“子午谷奇谋”是从这段记载引申出来的。不过有点似是而非罢了。魏延向诸葛亮的建议不仅仅是在第一次北伐时提出来的,而是每一次北伐都提出来的。他的建议是自己率领一支部队作为奇兵,和诸葛亮分路进军,直插敌人的要害。这个要害不是长安,而是潼关。

魏延的意图是自己率领军队,以奇袭的手段夺取潼关,割裂曹魏关中和关东的联系,配合诸葛亮以主力占领关中。魏延进军的路径也不拘泥于子午谷,所以《魏略》上记载的“子午谷奇谋”并不正确。不过,两者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魏延的目标是长安还是潼关,诸葛亮都没有同意,理由还是太冒险。

二、邓艾的偷渡阴平。

多年之后,在司马师发动的灭蜀之战中,发生了著名的邓艾偷渡阴平的战役。这场战役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在当时,姜维在发动多次对曹魏的北伐后,没有取得相应的战果,还搞得蜀汉民穷财尽。姜维还同时得罪了刘禅身边宠幸的宦官黄皓,遭到了他们的谋害。

为了避祸,也为了下一步对曹魏发起进攻,姜维率领蜀军的主力到沓中屯田种麦,借以避祸。可是,这时,曹魏发动的灭蜀之战开始了。曹魏兵分三路,中西两路绊住姜维,主力东路军直取汉中。由于姜维改变了汉中的防御体系,使得钟会的东路军得以轻易翻越秦岭,进入汉中,夺取了阳平关,打破了姜维的防御计划。

姜维被邓艾和诸葛绪的军队绊住,不过他施展机动战术,得以脱身。当他回师的时候,汉中已失。姜维不得已,只得率军据守剑阁,暂时挡住了钟会的进攻。

在姜维和钟会对峙剑阁的情况下,邓艾开始了他著名的偷渡阴平的军事行动。阴平以南的小道平时只是樵夫猎人走的小道,并不是可供大军行动的道路。邓艾趁蜀汉在这里防备空虚,率领自己的三万大军,“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路,造作桥阁十二处”。终于经过艰苦的行军,突破阴平天险,直到江油城下。

蜀汉江油守将马邈投降,邓艾随即向成都进军。在绵竹,邓艾击败由诸葛瞻率领的蜀汉军队,迫使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当时在剑阁的姜维所部被刘禅命令投降的时候,都悲愤得痛哭流涕,拔刀砍石,可也无可奈何了。

三、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的条件。

邓艾的偷渡阴平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邓艾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他深知兵法,按照用兵“以正合,以奇胜”的原则行事。在进攻的过程中,他运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打败了优势的敌人。

在邓艾的偷渡阴平在战役中,他能够看出对方的破绽,选择蜀汉防御空虚的阴平山区作为攻击方向,体现出了邓艾敏锐的观察能力。阴平山区确实天险,而且过去也无路可通。可是,正是由于天险,蜀汉才在这里疏于防备。俗话说,“地无兵不险,兵无地不强”。正是没有了蜀军的把守,这才使得天险变成了邓艾进攻的通途。

邓艾能够率领军队偷渡阴平小道七百里,并且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势如破竹,最终打败蜀军最后的抵抗,兵临成都城下,迫降了刘禅。这固然是邓艾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做到的,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也是符合兵法的规则才获得的成功。

那就是,邓艾的这支奇兵,是配合钟会的这支正兵作战才获得的奇功。正是有钟会的魏军主力,在剑阁牵制住了姜维的蜀军主力,邓艾的奇兵才如入无人之境,深入敌人腹地。而且在绵竹之战中,邓艾面对的蜀军战斗力不强,这才取得了胜利。如果没有钟会的主力牵制蜀汉军队主力,邓艾的偷渡阴平行动就从冒险变成了送死,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四、魏延的分兵奇袭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那么,既然邓艾偷渡阴平的行动能够取得成功,那么魏延的分兵奇袭是否也会取得成功呢?以我的判断,魏延的分兵是不会成功的,而且魏延还会全军覆没。

邓艾偷渡阴平可以成功,是因为他可以实践“以正合,以奇胜”的兵法原理。可是,那是邓艾和钟会都是一流的人才,虽然分工不同,可都能够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工作。钟会在剑阁虽然没有攻破姜维的防御,但是他却死死的牵制住姜维的军队,给他沉重的压力。

虽然姜维拥有地利,可是他在钟会的压力下,根本就无心旁顾,这就给了邓艾可乘之机。假如不是钟会的努力,姜维哪怕将手下五六万人马抽调出数千去支援诸葛瞻,那么绵竹之战的结果就可能不同了。

而魏延的分别,是不可能得到诸葛亮的配合的。我们可以看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唯一一次分兵,是在第一次北伐中。在这次北伐里,诸葛亮分给赵云五千人马,让他兵出斜谷,假做要攻打,以为疑兵。从这一次分兵,我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分兵作战实在生疏。

诸葛亮的主力是出祁山,夺取陇右。而当时,曹魏整个关西地区,兵力极为空虚。赵云的五千人马,进不能夺取、长安,退不足以防守斜谷。而且跟诸葛亮的主力也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样,赵云的人马成了一支孤军,变得毫无价值。如果用他的部队占据天险,切断曹魏援军的道路,也许还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

结果,曹魏轻易就看破了赵云这一支军队的用途。魏军派了一支军队监视赵云,主力根本就没有理睬他,直接出陇西,在街亭打败了诸葛亮的主力。结果,诸葛亮和赵云都被迫撤退,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此失败。从这一次战役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分兵作战是没有把握的。

从此之后,诸葛亮在北伐中再也不分兵,而是将全部主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这就使得蜀军失去了应有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诸葛亮的作战就只有正合,没有了奇胜。在这样的战术指导下,诸葛亮几乎每次都和对方打成了对峙顶牛。

魏延企图率领一支奇兵去占领潼关,这个行动如果没有诸葛亮正兵的配合,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可是,我们看诸葛亮的战术指挥,他是难以达到魏延的要求的。魏延会在潼关陷入关中和关东魏军的夹击。而且粮草问题还没有确切的解决办法,依靠缴获的粮食只能靠运气。如果诸葛亮不能及时赶到,魏延就凶多吉少了。

而魏延要先夺取潼关,这是一支奇兵可以担负的任务。可是,守住潼关,等待诸葛亮的到来,这可就是魏延那支军队难以承担的。要守住潼关,必须要有主力才能做到。可是,诸葛亮的主力能否及时赶到,这实在是一个疑问。如果诸葛亮的主力被敌人牵制住,魏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所以说,诸葛亮不愿意去采纳魏延的建议,分兵给魏延。就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蜀军的战术水平根本达不到魏延计划的要求。如果实施魏延的计划,恐怕会凶多吉少。

结语:

邓艾要求分兵偷渡阴平,灭亡了蜀汉。魏延要求分兵袭占潼关,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这里面的原因,不在邓艾和魏延的身上。邓艾和魏延,以他们的才能,都能够做到他们的建议的任务。邓艾凿山开路,偷渡阴平小道七百里,袭占江油。而魏延久在汉中,控制秦岭各条通道,进退自如,袭占潼关不在话下。但是,他们能否成功,还和配合他们的主将有关。

兵分云,“以正合,以奇胜”。光是使用奇兵,而没有正兵的配合,是不会胜利的。邓艾有钟会配合,牢牢的将姜维的主力牵制在剑阁。而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分兵表现来看,魏延是很难得到诸葛亮主力的配合的。所以说,诸葛亮知道蜀军自身的缺陷,不采纳魏延的建议也是明智之举。

因此,邓艾偷渡阴平的成功,只能说明魏延的分兵奇袭有实施的可能。但是,魏延没有邓艾拥有的有利条件,成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标签: 邓艾魏延

更多文章

  •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却没有得到天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天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同时得到了两人,也没能得到天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看《三国演义》时,有一句话让人过目不忘,那就是当年水

  • 诸葛亮的《隆中对》出了什么意外?为何没有完成计划?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隆中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隆中对》震古烁今,刘备最后的失败,源自于对它执行的半途而废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每一个政治集团都有自己的战略纲领,奋斗目标。在三国时

  • 汉中之战时,如果曹操听从了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会怎样?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中之战,曹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夺取汉中,不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攻打益州,是不是他的失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因留在汉中的军队遭到刘备的攻击,夏

  •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马超未能参加刘备的夷陵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超,刘备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夷陵之战时,重号将军只有马超还在人世,为何刘备不带他一起出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五虎上将各个英勇。在这些将军

  • 中国古代律法是如何发展的?详解律法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律法,秦朝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那么中国古代律法是如何发展的呢?其实自战国魏李悝制订《法经》时起,中国古代社会开始有了以刑律为主的综合法典。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凡六篇。其中前五篇主要是刑法,具法为刑法执行的具体规定

  • 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有什么用?权利大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朱元璋

    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有什么用?权利大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行中书省则总管一省军、政、司法。不久,朱元璋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1376年(洪武九年),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

  • 诸葛亮听到张苞的死讯后,为何会是口中吐血、昏绝于地?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张苞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为何对张苞去世那么痛惜,以至于吐血卧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手下的将领已经很少了。经

  • 刘备为何采纳庞统的建议,取益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庞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和孙权矛盾重重,刘备不取西川,仅凭荆州和孙权翻脸能否胜利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在北方征战多年,但是始终不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无

  • 历史上藩镇是怎么崛起的的?详解其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藩镇,唐朝

    历史上藩镇是怎么崛起的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盛唐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

  • 曹操是如何运用政治、军事手腕,拆散了孙刘联盟?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操,孙刘联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刘联盟看似牢固,是如何被曹操瓦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一切军事行动中,虽然以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