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金张掖,银武威是怎么来的?关于两者的来源有哪些说法?

金张掖,银武威是怎么来的?关于两者的来源有哪些说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42 更新时间:2024/1/8 17:55:01

“金掖”、“银武威”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有所谓“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还有一则资料,出自于明驼的《河西见闻录》。明驼于民国22年(1933年)夏秋由兰州到敦煌往返一趟,费时7个月,行程万里。民国23年(193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河西见闻录》,以游记题材记述亲见的河西各地政治、经济、社会、化以及山川风物等。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河西官场中,通行着一种谚语:“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梁新民在《武威史地综述》中引《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卷》云:“‘金张掖’、‘银武威’的美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而“银武威”之名,其文字最早见于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书中说“银武威不容乐观”。

可见,“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名气较大,经在著作媒体上被广泛使用,人们也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尽管我们经常使用“金张掖”、“银武威”这种说法,但它们得名之由来,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史书中缺乏明确的记载。那么,“金张掖”、“银武威”之说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种说法,据武威耆旧说,民国时有个贪官,外号叫郭砣砣(老百姓把银圆叫砣砣)。他先在张掖做官,搜刮民脂民膏,捞了一笔,又听说武威山川秀美,繁荣发达,便四下活动到武威当官,结果又捞了一笔。所以老百姓说他“张掖捞了金砣砣,武威又捞银砣砣,干脆就叫郭砣砣”,从此,有了“金张掖”、“银武威”之说。

第二种说法比较笼统,说河西走廊是甘肃的好地方,人们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说这里的富裕,所以用“金张掖”、“银武威”表示这是两块好地方。

第三种说法用了地理五行学说,说张掖在武威的西方,在五行中西方为金,所以有了“金张掖”之说,相对于“金张掖”来说,武威就成了“银武威”。

第四种说法源于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早年,有一位朝廷官员奉旨到河西巡视,在途中他听到了甘、凉两地流传很广的一句民谣:“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干水湖滩。”他放眼凉州满目干燥缺水,但踏遍甘州却到处是水,两地气候差异很大。当时甘州人把自己的家乡赞誉为“银甘州”,凉州人把自己的家乡赞誉为“金凉州”。

而这位朝廷官员则认为,根据甘、凉的气候特征,应该把甘、凉两地的美称互换,因为金有火性,银具水性,银来凉州,恰到好处。这虽然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但“金凉州”之名历史上确实存在,2005年8月,甘肃省藏学研究专家组对武威市西夏博物馆保存的藏文典籍进行考察、鉴定。在《藏文大藏经》题记中记载道:“抄写佛经的善业功德完成于明代金凉州的甘珠尔殿”,说明凉州藏文典籍出自本地。据此可知,凉州在明代时还有“金凉州”之称。由此可知,这个传说也值得推敲。

第五种说法,则是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谢继忠教授撰写的《浅谈“金张掖”、“银武威”的由来》一文。该文用历史、经济与民俗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释。该文的出发点和灵感来自清代甘肃巡抚元展成于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给皇帝写的一道奏折,奏折上说:“臣现在清理通省田赋,渐次就绪。查甘肃地处边陲,山多田少,凡实在可以长年耕种之地俱经照例升科。其科则有分晰金、银、铜、铁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总以金、银川地为上等,山中平坡地为此等,铜、铁陡坡地为下等。征赋亦各有差。”

这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甘肃用来征收赋税的土地分金、银、铜、铁4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出“金”、“银”2等;在下等陡坡地中,又可分出“铜”、“铁”2等。谢继忠教授在分析了清代河西走廊赋税征收的标准,以及张掖、武威的土地与赋税征收情况和张掖、武威的人口状况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结论,其中包括三点:张掖属‘金’等的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属‘银’等的土地,数量更大一些;张掖缴纳的赋税多于武威,由此便衍生出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

通过元展成的奏折内容这一历史依据也说明,用金、银、铜、铁的等级,表达人们对一些地方水土条件与富庶程度的认可,是河西走廊特有的一种表述方式。

由于没有史料印证,那么辩论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前面《河西见闻录》说到“在河西官场”流行“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那么,我们不妨再从官方的角度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

明时期,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对甘肃镇战略地位重新审视,认识到了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国防地位,于是将陕西行都司治所西移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使其便于东西兼顾,并根据敌情,迅速作出反应。这样,甘州便成为明代甘肃镇的“总会之地”,是明代经略甘肃的大本营。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

可见,无论是明朝,还是清代,张掖在军政建制的地位上要高于武威。如果是官方对张掖、武威进行赞誉,则必然是张掖在前,武威在后,自然便有“金张掖”、“银武威”的称号。

以上是“金张掖”、“银武威”来历的几种说法,看上去都言之有理,有根有据。由于缺少历史记载,任一说都能自圆其说,难以辩论说服。看来,要想找出历史的答案,还要不断挖掘史料,不断研究和考证。

标签: 张掖武威

更多文章

  • 东汉与西汉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汉,西汉

    西汉与东汉都是刘姓皇室建立的王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朝存在了400年,但是由于中间王莽篡位,所以导致西汉与东汉之间还有一个王莽建立的新朝。这个新朝虽然只延续了十五年,但就是这短短的时间把汉朝分为了西汉与东汉两个阶段。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

  • 留仙裙与哪位美人有关?汉朝《赵飞燕外传》中如何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留仙裙,汉朝

    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今之百褶裙与它类似。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间已成传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记载据汉伶玄《赵飞燕外传》载:成帝于太液池作千人舟,号合宫之

  • 什么是古文经学?古文经学起源于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文经学,起源

    古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才被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

  • 元曲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元曲有什么文学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曲,艺术价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独秀文坛,以其不同于唐诗宋词的美学风采而成为中国外呢学宝库中别具一格的体裁,它淋漓酣畅、泼

  • 元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元曲的发展分为哪三个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曲,兴起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

  • 田畹:崇祯帝的老丈人,陈圆圆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田畹,陈圆圆

    陈圆圆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是田畹(田弘遇)。田畹是崇祯帝的老丈人,田贵妃之父,可谓是达官显贵。田畹到江南地区游玩,听说陈圆圆才色双绝,于是花重金买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田畹买下陈圆圆是有目的的,他要把陈圆圆进献给崇祯帝,给自己上一份保险,如果女儿田贵妃失宠的话,自己还

  • 吴三桂是什么时候初见陈圆圆的?吴三桂得到陈圆圆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三桂,陈圆圆

    有一天,吴三桂正在当朝贵戚田弘遇府上做客,主人备佳肴盛馔,殷切款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桂一直坚守宁远,何以到京师,又何以有此闲情在田家做客?原来,还在上年秋,关外清太宗派他的七兄阿巴泰率大军征明,一直深入到山东兖州等地,铁骑踏遍河北、山东等地。至次年(崇祯十六年)

  • 南宋理学简介,南宋时期理学讨论的内容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南宋,理学

    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历代儒客推崇。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简介作为官方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涌现出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儒客大家,如二程、张载、周敦颐、邵康节而被称

  • 南宋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南宋的三学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南宋,三学

    南宋时期,杭州的教育事业也十分发达,当时朝廷在杭州办的学校有太学、武学和宋学,合称三学,其中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南宋国子监分太学、宗学、武学三门。太学生为普通士子,宗学生为皇室子弟,武学生是军事人才,合称“三学”。绍兴八年(1138)定都临安之后,

  • 汉文帝为什么要提倡节俭?《五总志》上是如何记载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文帝,节俭

    汉文帝提倡节俭,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