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的12条救灾制度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有哪几条?

清朝的12条救灾制度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有哪几条?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873 更新时间:2024/1/6 10:03:48

清朝立国近300年,各类灾荒层出不穷。为此,清朝建立了一系列救灾制度。这些救灾制度都比较完备,考虑得也很周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清会典》记载:“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这就是说,清朝建立了12条救灾制度,既沿用了历朝历代的救灾办法,又在这些救灾办法上有所创新。对于灾民来说,这12条救灾制度,比较行之有效的有如下几条。

一是蠲赋。

蠲赋的意思是免除钱粮赋税。在清朝时期,遇到灾荒时,免除钱粮赋税是一种比较见的办法。1645年,直隶霸州等8县发生水灾,顺治皇帝下令将这8县的钱粮赋税予以免除。清朝老百姓最大的负担就是钱粮赋税。免除钱粮赋税,对他们来说能够极大地减轻负担。

二是发赈。

发赈的意思是用钱粮无偿救济灾民。灾荒发生后,老百姓的农作物往往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单纯的免除钱粮赋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朝廷地方官员发放一定数额的钱粮,让老百姓保命。清朝时期设立了各种粥厂,为受灾的老百姓提供米粥,也有发赈之意。

三是减粜。

减粜的意思是将常平仓粮米减价出售。清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仓储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当风调雨顺时、粮食丰收时,朝廷将粮食储备起来;当遇到各种灾荒后,朝廷就把这些储备粮食减价出售,平抑粮食价格,老百姓也能够通过此举得到实惠。

清朝注重采取市场调节手段,比如出贷和兴土筑。出贷是指朝廷借钱给灾民,用以灾后重建;兴土筑是指朝廷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募集灾民劳作,每日发放钱粮。

此外,清朝还鼓励绅商捐资救荒,即劝输。为此,不惜开设捐局,拿出官帽子来作为奖励。1877年,山西发生罕见灾荒,曾国荃被朝廷任命为山西巡抚,走马上任时,朝廷没有拨付一钱赈灾款,而是发给他虚衔实职空白执照各2000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清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救灾制度,但每次发生灾荒后,仍然有大批灾民死去。光是在曾国荃参与赈灾的“丁丑奇荒”中,全国受灾人口就多达2亿,死亡人数达到了1300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是政治腐败的恶果。

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雍正时期,政治较为清明,国力较为雄厚,朝廷有能力实施各种农田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灾害的发生。但到了清朝晚期,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官员经常在农田水利工程上贪污克扣,导致水利失修,河防松弛,河道梗阻,灾荒便频繁出现。

有的胆子大的官员,甚至在赈灾款里上下其手,中饱私囊,这就使得发生灾荒后,灾民得不到应有的救援。乾隆时期,爆发了被称为清代第一大贪污案的甘肃冒赈案。该案中,甘肃各级官员一共侵占贪污赈灾银子2915600两,令人触目惊心。

二是苛捐杂税的恶果。

1644年清朝入关后,面临着动荡不安的局面。康熙皇帝为了安抚民心,博得天下百姓的好感与信任,于1712年宣布“永不加赋”,这就是说,清朝征收赋税的标准,一概以1712年的赋税额度为征收基数,无论人口怎样增加,都不准增加税赋。

在清朝前期,朝廷的确执行了“永不加赋”的祖训。可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多,管理成本和国家机器规模日趋庞大,朝廷每年所征收的税赋已经入不敷出了。为了不违背祖训,清朝皇帝不得不挖空心思,设立了一些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税种,让老百姓的负担一天天沉重起来。

到了清朝晚期,由于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对外战争的失败,朝廷被迫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除了要割让土地外,还要支付天文数字一般的赔款。这些赔款最终都变成苛捐杂税,转移到老百姓头上。

绝大多数老百姓被苛捐杂税压得沉不住气,挣扎在生存线上,极少有粮食和其他财力储备,抵抗灾荒的能力极为薄弱。一旦发生灾荒,他们立即陷入等死的地步。

标签: 清朝救灾制度

更多文章

  • 古代的驸马能纳妾吗?是否像达官贵人一样纳妾没有限制?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驸马,纳妾

    古代人都有三妻四妾,只要男子家中富裕,纳妾没有限制。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是公主的夫婿,那么中国古代的驸马能纳妾吗?是否像达官贵人一样纳妾没有限制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历朝历代的驸马都是可以纳妾的,没有任何一个朝代例外。但是一般达官贵人,如果他所纳的妾受宠的

  • 唐朝是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为何面对吐蕃却和亲甚至城下之盟?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吐蕃

    从高祖李渊时代,唐朝就与高原上的新崛起势力吐蕃战争不断,双方为了争夺河西、关中、西域,甚至唐朝龙兴之地陇右,互相厮杀百余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太宗时期,因文成公主和亲,唐朝与吐蕃相安无事,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友好。而高宗李治登基之后,吐蕃在边界不断挑衅,双方屡屡冲突。

  • 西汉能出如此多的明君,最重要的一点是与什么密切相关?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西汉,明君

    自刘邦建立西汉,到王莽篡位建新朝,在西汉的二百一十年间,这个王朝共出现了十二位帝王。其中,光是贤明赞誉千古未绝的帝王,就有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刘家能出如此多明君,首先便与其时

  • 为何在说战国哪一国的实力最弱时,燕国是最没有争议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燕国,战国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对于战国七雄来说,要说哪一国的实力最强,可能还有所争议,比如在战国初期,魏国

  • 如若朱标不英年早逝,他儿子朱允炆的皇位是否会坐得更稳?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标,朱允炆

    朱标,朱元璋的长子,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封其为太子,对他可谓是很溺爱,朱元璋曾说皇子有很多,可儿子就一个。可惜天不随人愿啊,朱元璋不得不把他对朱标的爱转移到孙子朱允炆身上。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若朱标不英年早逝,他儿子朱允炆的皇位是否会更稳?首先朱元璋为朱标安排了豪华的治国团队,文有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 清朝文人边寿民:好友题咏多为惋惜“英雄”老去,宏图“空负”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边寿民,清朝

    据丁志安所藏二图题咏抄本题《泼墨图》者80人,题《苇间书屋图》者50人。众多同时代人的题咏,是探索、研究边寿民其人其诗其画的珍贵资料。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程嗣立题《泼墨图》云:“苇间主人何所有?秃笔一枝墨一斗。十指夺得化工心,生气遂令君公走。东涂西抹日不停,怪怪奇奇发

  •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谁才是李世民阵营中的关键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

    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避免不了的就是手足相残,公元626年的唐朝就发生了一场为了争夺权力的流血政变。唐朝建立之后,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和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党开始明着暗斗,矛盾一触即发,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唐朝江山开始掌握在李世民手中。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

  • 为什么李世民能顺利发动政变?李渊的禁卫军竟形同虚设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李渊

    关于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确实会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李世民能顺利发动政变,而李渊作为一个开国皇帝竟然没有掌握足够的禁军来预防政变,这是不是不合常理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唐高祖李渊在登基的时候,就从当初太原起义的军队中选拔了几万人作为“禁军”,专门守卫皇

  • 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说到底他只是一个臣子而已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长孙无忌,武则天

    武则天本是唐太宗后宫里的才人,太宗赐号“媚娘”。太宗去世后,高宗将其召入宫中封为昭仪。武则天以其非凡的本领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一步步在大唐皇宫中站稳脚跟。为了寻求更大的权力空间,武则天必须取得皇后的地位。但皇后并非想要就能要的。即使高宗想要封她为皇后,也必须征得一干大臣的同意。第一个反对的当然是长孙无

  • 汉宣帝为何要在朝中整顿吏治?他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宣帝,吏治

    刘询早年生活在民间,深知吏治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他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所以,他即位后,除亲自过问政事,省去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了汉初丞相既有职位又有实权的体制外,还特别重视地方长吏的选拔和考核,并下大力气整饬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