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何北宋女性再嫁现象如此普遍?只因宋朝的经济相当发达

为何北宋女性再嫁现象如此普遍?只因宋朝的经济相当发达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254 更新时间:2024/1/27 14:09:35

中国封建社会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有很多的道德教条对女子的行为进行约束,大家常听说一个词“贞洁烈女”就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西汉时期的刘向曾经编纂了一本《烈女传》,这本书后来成为封建社会衡量妇女行为的准则,“妇人一蘸不改,夫死不嫁……以专一为贞,以善从为顺”,更是在清代被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妇为夫死,古之大经(顺治皇帝语)”,而今各地依旧有不少清代的“贞洁牌坊”。

反观宋朝,虽然朱熹程颐等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在整个宋朝实际上经济相当发达,社会的包容性也是空前的,对实用主义非常的提倡,所以两宋在对待妇女再嫁的问题上也就更加的包容和理解。尤其是北宋,毕竟那个时候朱熹还没有出生,他们就不能干涉到前人对妇女的态度了。

在北宋,妇女再嫁是很平常的事,有史料为证:“……(秦国大长公主,宋太祖赵匡胤的同母妹妹)初适米福德,福德卒……再适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赐第兴宁坊”;宋真宗(北宋皇帝)的皇后刘娥在嫁给他之前,也是有老公,后来老公为了银子将刘娥卖给还没有当皇帝的真宗;“宣和年间(北宋徽宗年号),骆生之妻先嫁于骆生,后偶遇周钦,与周钦私定终身,再嫁于周钦”,从上述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宋朝的贵族也好平民也罢,都不忌讳女子再嫁。

那么,问题来了,北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再嫁的女子呢?

统治阶级对再嫁女的宽容和支持

在前面的三个例子中,有两个例子涉及了皇家。皇家在中国封建时期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是极大的,很多流行于当时的衣服样式、美食种类大多都是从宫廷传到贵族再到士绅最后至普通百姓。

统治阶级皇家都对再嫁女如此包容,其他阶层当然会效仿之,更何况还有法律支持。颁布法律的是宋英宗和宋真宗,“宗室女再嫁者,祖、父有二代任殿直若州县官以上,即许为婚姻”,“不逞之民娶妻,贻取其财而亡,妻不能自给者,自今即许改适”。

娘家要求再嫁

宋代虽然相对开化,但是不少女子在丈夫死后还是不愿意再嫁的,不过,很多时候她们并没有决定自己一生的命运,譬如《礼记》中就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的一生都被男子所主宰。

宋代的女子如果丈夫死了,然后夫家没有什么经济基础能够养活她,这个时候夫家为了自家的考虑就会要求寡妇回娘家。

回家之后寡妇需要父兄等人养活,也是家庭的一个不小的生存压力,很多时候,迫于生存压力或者其他原因,寡妇会被父兄要求再嫁,哪怕寡妇不愿意,那也不得不从。这也是再嫁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夫家逼迫再嫁

娘家可以要求寡妇再嫁,那么夫家也可以。不过夫家要求寡妇再嫁基础条件和娘家要求再嫁的基础条件不一样。夫家经济条件不错,给寡妇留下不少的财产同时寡妇没有亲生孩子,这个时候丈夫留下的遗产妻子是可以继承的,前提是寡妇不再嫁。

如果寡妇再嫁,这个时候,丈夫留下来的遗产,寡妇就没有继承权了。这个时候,就算寡妇愿意守寡,但是夫家的各种叔叔伯伯是不愿意她守寡的,他们想要瓜分寡妇的财产,这个时候,寡妇为了自保,只能在夫家的各种逼迫下放弃丈夫的遗产后再嫁。

以上三点是常见的原因,还有原因诸如:北宋时期边境战事多,男子出征战死,导致大量妇女成为寡妇,基数大;中国向来秉承“传宗接代”的优良传统,在北宋更甚,为了养得起男孩,直接把刚出生的女婴杀死,致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妇女再嫁也就成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法宝之一。

虽然宋代整体看来女性相对自由,但是实际上也跳脱不了家庭或者家族的枷锁。

标签: 北宋女性再嫁

更多文章

  • 明朝的税收制度是怎样的?明朝赋税征收的依据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税收制度

    你知道明朝的税收制度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两税法,源于唐代中期宰相杨炎的建议,大体而言,就是以资产作为衡量一个人缴税的标准。在实行过程中,仍以实物税为主。至唐穆宗时,政府才明文规定,赋税可以纳钱,也可交纳布帛。每年在夏、秋两季收缴整齐,故而称之为“两税法”。宋朝建立后,仍然沿用

  • 景德镇的瓷器为何能风靡全球?不同朝代烧制出的瓷器有何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景德镇,瓷器

    大家好,说起景德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其历史记载始于秦朝,而冶陶的历史则始于汉代。作为中国首批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陶瓷生产业而著称的城市,同样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它因瓷而兴、因瓷而盛。千年窑火不断的景德镇,因其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延续至今,形成了充

  • 曹丕的为政举措:改革官制,集中皇权,整肃官风,消除割据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曹丕,为政举措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的为政举措,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改革官制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新政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

  • 曹丕的诗歌文学成就:创作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曹丕,诗歌,文学成就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的诗歌文学成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诗歌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其《燕歌行》(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虽然它句句用韵

  • 柳宗元为什么被称为柳河东?竟只因柳宗元祖籍在河东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柳宗元,柳河东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出生于当时的京城长安。史称柳氏得姓于鲁士师柳下惠,秦朝以后迁入晋之解县,属河东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柳宗元说:“河东,古吾士也”。唐代的蒲州解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不过,柳宗元的祖上历代宦游,早离故籍。

  • 柳宗元为什么被称为柳柳州?原因是柳宗元官终柳州刺史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柳宗元,柳柳州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

  • 苏辙在元佑年间是什么政治立场?苏辙在党争中属于哪一派?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辙,政治立场

    1085年,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开始罢免王安石变法新党,起用旧党大臣,司马光任宰相。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辗转在地方做官多年的苏辙才得以返京,苏辙也开始了为时七年的执政生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后,就要废除王安石的免疫法,恢复差役法。而苏辙认为:“自从废除差

  • 元祐党争的背景是什么?苏辙在党争中扮演什么角色?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辙,元祐党争

    北宋元祐党争是指在宋神宗年间围绕王安石变法所掀起一系列的党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启用了一批新官吏,包括苏轼、苏辙、韩琦等,这批人被称为新党。与新党对应的是旧党,旧党反对改革,而且旧党中也有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例如司马光、欧阳修等。而这

  • 关于努尔哈赤有哪些传说?努尔哈赤为何以大清为国号?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努尔哈赤,传说

    据说,青少年时代的清太祖奴儿哈赤,曾同明朝高级将领李成梁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接触。这就是努尔哈赤曾经作过李成梁的养子。传说奴儿哈赤被明朝辽东将领李成梁收养,并当兵三年。这三年,使他的武艺大为长进,刀、弓、剑、棍等都能娴熟运用。与敌人接阵时,努尔哈赤表现神勇,常常瞬间便将敌人斩于马下。这三年的军旅生涯,

  • 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七大恨》有哪些版本?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努尔哈赤,《七大恨》

    “七大恨”为明末后金政权君主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对诸贝勒宣布:“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版本流传七大恨最初版本现已不存。现存最早记载七大恨内容的文献是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