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都说李善长擅于谋略,他最后为何却沦落到被朱元璋所杀?

都说李善长擅于谋略,他最后为何却沦落到被朱元璋所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274 更新时间:2023/12/15 16:33:19

朱元璋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围绕他发生的事情自然引人注目,史书上关于他的事迹也是着笔良多。李善长作为国家功臣,放权种田,最终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原因不仅仅是我们所认为的——朱元璋生性多疑。另一原因,也是李善长自身骄横。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称帝之后,对于昔日一起建功立业的重臣们忌惮非常。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我还未曾打完天下,各位都是我所依仗的势力。我称霸天下之后,无论各位有多大的功绩,也要跪服于我。这是大多开国皇帝的想法,君不见汉高祖刘邦韩信?可惜,李善长没有领悟这一点,最终也死于此。

李善长,自幼熟读百家诗书,天资聪颖,善于筹谋,精于法学,为定州有名望之人。在朱元璋平定滁州之后,李善长前往拜见。朱元璋早已听说李善长声名,以礼相待。而之后郭子兴看中李善长才能,想将其诱自身边。李善长坚决拒绝,由此更得朱元璋器重,毕竟在古代最看重的就是忠诚。

李善长擅于谋略。朱元璋在和阳驻军时,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帮助李善长留守。元军将领得知消息后前来偷袭和阳,李善长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经此一事,朱元璋就更相信李善长了。

而在开国之后,功臣中李善长最得朱元璋心意,于是特赐丹书铁券,可免李善长二死,李善长的儿子可免一死。照此说,李善长无论如何都不会落得满门抄斩,可人算不如皇帝想的,这丹书铁券的最终解释权还是归皇家所有。

虽说李善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精于算计,擅于谋略。然而生性嫉妒,无宽容大度君子之气。朝臣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他立刻上书皇帝请求将二人治罪。他刻薄难以容人的性格甚至将当时任中丞的刘基吓的告老还乡,就因为他与刘基因为意见不和而争论了几句,以至刘基极度不安。这样一看,也从侧面证明李善长气量短小,常向皇帝告状,这是后来李善长后果凄惨的祸因。

而到后来,开国功臣中只有李善长还在朝廷过着舒服的生活,任着高官,他的内心更加的不屑他人。而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告假,朱元璋赐良田若干,坟户百家,佃户千余,仪仗几十,足以见得李善长深受朱元璋喜爱。在其大病初愈之后,更是委以重任。私以为,这是捧杀。作为帝王,李善长所作所为朱元璋看在眼里,虽不言语,但记在心里。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善长深受朱元璋器重,他的弟弟、儿子,都有所受益。而朱元璋女儿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更是令李家势力如日中天。我想李善长的内心已经膨胀的不能再膨胀了,在此后竟然连朱元璋生病十几日不临朝都不表示关心慰问,他的儿子作为驸马,居然不拜见。在如今,老丈人生病做女婿的怎么可能不探望,更别说在当时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仅这一条,足已治罪于李家。

蔑视天子,驸马不忠不孝,杀头谢罪也死不足惜。不过李善长不愧为天子宠臣,朱元璋也仅仅是削了他的俸禄,不久便让他管理国家大事了。这样的信任对于李善长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李善长无所得知,但是一般人经此一事应小心行事,毕竟树大招风。虽不至于如黛玉一般时时小心,刻刻在意。但该有的收敛肯定会做的,不过李善长总于常人不大相同,非但没有收敛,骄横之心日益渐长。

明朝的另一大臣胡惟庸大家也应该知道。同样的居功自傲,甚至隐隐越过皇帝。不过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发作他,等他越来越猖狂,将他捧的越来越高,再一举将其拉下泥潭。不得不说,这招用的太狠了。君心难测,大抵如此。

李善长与胡惟庸牵扯不清,李善长弟弟的儿子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而被诛杀,牵连之人尽数灭杀,唯李善长如故。不过他的报应也差不多来了,有人向朱元璋告发李善长其实是支持胡惟庸的,是胡惟庸谋反大军中的一员。

我们前面也提到了,朱元璋赐下的丹书铁券救了他全家,只是将他们迁至崇明,不作死就不会死。我们至今没法明白,为什么有雄才大略的李善长到后来却连基本的问题都不懂呢?朱元璋放过他们家,李善长却没有向朱元璋表示感谢,使得朱元璋给他又狠狠记了一笔。只待时机成熟,怕是会一举斩杀。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从汤和那边借了三百卫士建宅。当年四月,京中四月有百姓受牵连而被发配到边疆,其中有李善长的亲戚丁斌。李善长多次上书请求赦免他的亲戚丁斌。朱元璋大怒,将丁斌拿下治罪。而丁斌却供出胡惟庸与李善长暗地里交往的事。胡惟庸暗地谋反想劝说李善长助他成事,一开始李善长并不同意,反而大声叱责。但是后来胡惟庸以利诱之,说事成之后将封李善长为淮西之王。李善长虽不同意,但谁都看得出来他心动不已。而蓝玉将军出塞,至鱼儿海,抓获了同胡惟庸私通的沙漠使者,但李善长却隐瞒不报。

朱元璋一听,勃然大怒!我免你死罪,与你富贵。你却与人私通谋我江山,将我的脸面放在哪里。况且我当初处置胡惟庸时,唯独没有处置你,你却不来谢恩。李善长的路,终于走到了尽头。

最后,有人占卜说恐有大祸,说这结果恰好应验在大臣身上,朱元璋便将在家种田的李善长一家七十余人诛杀。我们不知道,这所谓的占卜结果是不是朱元璋的授意。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太高调的人往往容易得罪人,下场也不见得多好。再聪明睿智的人,也会被眼前富贵荣华迷了眼。哪怕历史上如李善长的人数不胜数,但没有几个人吸取教训。不过这些人,往往都熟悉历史,又怎么可能不知道相同事迹呢?只不过一开始的那颗心,早已浸迷在钱权之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李善长改了小气善妒的心,低调谦虚行事,是不是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君君臣臣,他以为朱元璋是不发作他,却不知,他所做的点点滴滴都被看在眼里。可要记得朱元璋对权臣的忌惮,“杯酒释兵权”他也知道,胡惟庸也是前车之鉴。76岁的他,被朱元璋安置在崇明每日在家种田。若是这样,也不会满门抄斩。为了救自己的亲戚,反而搭上了自己。皇帝想要治罪的人,又何必与帝王作对?

纵横一生,晚节不保,还累的全家陪葬。何苦来哉!上文也提到,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而朱元璋也看在临安公主的份上,驸马与公主的儿子并未受牵连。只是流放外地。但公主的儿子,也无法再回到朝政中央了。

最后,我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李善长死后第二年,有臣子上奏李善长并无谋反之心,说他已然有了最高的地位,就算助胡惟庸谋反,地位也不会相差到哪里去。朱元璋居然没有降罪这个臣子。我想,朱元璋也应该是知道的。他只不过忍了太多次不想忍了,寻个由头发作罢了。而不降罪,也是他认同这个臣子的话,毕竟当初征战半生,陪伴朱元璋这么久的人,最得朱元璋信任的李善长,死了以后,得了朱元璋一两分怀念也是正常的。

标签: 李善长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刘禅在前期为何不给诸葛亮立庙?难道是他不愿意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禅,诸葛亮

    在我国历史中,论君臣关系,刘禅和诸葛亮是绝无仅有的特例,也算是互相成全,历史上再也找不到如他二人这么和谐的君臣关系。 行君事而国人不疑。 可不是史书上的一句空话。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这种权力是刘禅给的,他也有足够的权利可随时收回。从这一点来说刘禅也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皇帝,知道自己的斤两,知人用

  • 雍齿可是背叛了刘邦,张良为何建议刘邦给他一份赏赐?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雍齿,刘邦

    雍齿和刘邦是同乡的人,公元二百零九年,刘邦带着雍齿攻打秦国,经过一场艰难的战役,刘邦攻克了丰邑。后来刘邦让雍齿守住这个地方,自己则率兵攻打薛地,但是雍齿这个人不太喜欢刘邦,他不但没有听刘邦的守住丰邑,而是在刘邦离开丰邑去薛地的途中,就向魏国投降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诸葛亮当时是有儿子的,为什么不把能力传给他的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儿子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后来把他的能力传给了姜维。实际上,诸葛亮当时有儿子。为什么不把它们传给他的儿子,而不是姜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我们来谈谈诸葛亮的故事吧。从刘备开始。当时,刘备想完成一个伟大的事业。仅仅依靠关羽、张飞等武术是不够的。他还需要资深人士。起初,刘备听说卧

  • 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枭雄,他一生究竟犯过哪些错误?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错误

    在我国的历史上,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枭雄,他虽然没有上位,但却帮魏国打下了不少领土,曹丕当上皇帝后,基本上都是曹操在执掌政权,不过,即便如此强大的曹操,他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操在讨伐张绣时,跟他的婶子有私情,最终导致儿子曹昂和猛将典韦战死,本来

  • 曹氏是刘邦大儿子刘肥的母亲,其身份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氏,刘邦

    刘邦一共育有八个儿子,吕后给他生下儿子刘盈——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戚夫人生下赵王刘如意,薄姬生下儿子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另一位赵姬生下淮南王刘长。其他几个儿子刘友、刘恢和刘建,生母不详。其中,曹氏生下刘肥,刘肥是刘邦的大儿子,其母曹氏的身份也比较特殊。那曹氏究竟是何身份?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

  • 曹植和年轻的曹操非常相像,为何却是曹丕做了太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植,曹丕

    在曹操晚年,一直在为立太子的问题苦恼。在曹操的诸多儿子当中,曹丕和曹植是两大热门人选。在曹操称魏公的时候,已经立自己的次子曹丕为世子(长子曹昂早已死去),但是立世子不同于立太子,曹操还有更多的考虑。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操喜欢曹植,不喜欢曹丕。曹植和年轻的曹操非常相像

  • 刘据素有“仁恕温慎”的美誉,但又是谁酿成了他的悲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据,悲剧

    刘据是汉武帝精心培养的接班人,西汉历史上最悲哀的皇太子之一,他为人宽厚,待人友善,素来有“仁恕温慎”的美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武帝十六岁登基,在此后的十二年里,后宫嫔妃没有一人为他诞下皇子,直到武帝二十九岁那年,卫子夫才生下皇长子刘据,初得皇子,武帝惊喜万分。因是

  • 李白因参与反叛而沦为阶下囚后,他为何会像高适求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白,高适

    春回江淮,草长莺飞,花木葱茏,春色如诗如画。高适却心乱如麻,愁眉紧锁地在淮西节度使府衙里来回踱步,轻声吟诵着好友李白从狱中托人转送的五言古诗《送张秀才谒高中丞》。高适被李白在诗中喻为远超萧何与陈平的“智勇冠终古”的张良,并歌颂高适平定永王李璘之乱是“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高适当然清楚,这是李白委

  • 吴广也在大泽乡高举义旗,但他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吴广,大泽乡

    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大肆征发闾左贫民前往渔阳戍边,在这其中有一队九百多人的闾左贫民途径大泽乡之时天降大雨,连续下了好几天,使得他们不能按时到达。按照秦朝律法,延期到达的队伍,一律处死。这个时候,这支队伍的两个屯长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这队贫民的秦朝官员,揭竿而起,史称“大泽乡起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

  •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又是如何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退休年龄

    朱元璋颁令“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致仕”。退休一词,最早见于唐宋,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一句,《宋史·韩贽传》上也说:“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官员退休后,国家为了使其老有所安,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额的多少与其官职、功绩和皇上的恩宠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