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又是如何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又是如何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87 更新时间:2023/12/15 13:04:23

朱元璋颁令“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致仕”。退休一词,最早见于唐宋,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一句,《宋史·韩贽传》上也说:“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官员退休后,国家为了使其老有所安,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额的多少与其官职、功绩和皇上的恩宠程度有关。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退休年龄发生变化出现于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当了皇帝后,对旧的人事制度作了较大调整,其中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

五年后,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将相当于今部队、警察系统的中下级官员退休年龄提前至50岁。此即《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四)中所记,“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许以子孙代职。”

但朱元璋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明代200多年间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朱棣(明成祖)登基后即恢复“70岁退休”古制。此后不断反复,但明代退休年龄基本上是60岁以上。在明代朱樘(明孝宗)当皇帝时,还出现了类似今天“内退”的规定,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即使40岁提出退休也会被批准。

古代虽有关于退休的制度,但制度归制度,许多时候,各朝皇帝们都颇有弹性,并不怎么按制度办事,官员到了退休年限,皇帝照样强制延迟。如元朝的郭守敬,年逾古稀屡次申请退休,但就是得不到批准,最终86岁时死于任上。这样的例子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于是,延迟退休的争论随即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正反两派各持己见。

觉得延迟退休合理的官员认为,最好实行终身制。这些古代官员的理论依据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也就是说,我给皇帝干活,皇帝给我发工资,公平交易,一辈子不反悔,直到老死都可以。后来又出现“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总归都没有脱离一个“死”字。“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劳动合同最好没有期限。延迟退休,或不退休,才能既显荣又得禄。

唐德宗时的宰相崔造,原本退休了,但退休生活让他觉得“居闲躁闷”,于是常对子弟感叹:“不得他诸道金铜茶笼子物掩也。”意思就是,退休不能“显荣”了,趋炎附势者不上门,他很难承受这种失落感,终于耐不住寂寞,又复出继续工作。

清朝光绪时,广东南海有个九品官俞凤书,家人多、负担重,年过80岁还在巡检职位上卖老命,为的就是“得禄”。让老干部累死在岗位上肯定不妥,但如果逼他退休,又是断了他一家人的活路,也不妥当。于是上司帮他想辙,安排他署理全省有名的肥缺—征收“渔税”,攒一笔外快回乡养老。终于,俞老在这个署理期内赚了不少银子之后,才同意退居二线。

而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则要求,一切都应该按照制度来。这些官员的理由主要有三条。一是工作到了一定年限,身体会生病,就应该退休颐养天年;二是如果不按照退休制度执行,那么早前制定的制度就会失去公信力;三是在退休后,老官员们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写作,可以“卒老于文字之间”。

东汉著名经学家张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当过“太子师”,并做过太傅、丞相等官职。到了退休年限,他曾多次上书“数上疾乞身”,请求告病还乡。但谁都知道,他的“告病”只是借口,“正其法”才是本质。尽管“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反对皇帝强制官员继续工作的做法,终于在永初五年(公元112年)顺利退休。

魏晋时期,扬州从事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工作者)何子平也反对延迟退休。他的母亲住在会稽,已有80岁的高龄了,按照规定,儿子应退休回家奉养老母。主簿顾恺之劝他别退,何子平不肯,说:“我们当干部的不能带头损害制度的公信力。”顾恺之又建议他回会稽后,在县政府求个公职,既有俸禄可取,又方便就近奉养母亲。何子平还是摇头,认为不能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何子平退休后,“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即完全靠体力劳动养活老母和自己。

唐代韩愈则认为,延迟退休不利于读写:“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代的韩贽也以实际行动支持韩愈的意见:“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南宋孝宗时,有个尚书郎鹿何,他反对延迟退休的做法更为尖锐:刚过不惑之年就提前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挂了一块匾,书“见一”两字于其上。这两字出自“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的典故,意在讽刺那些嘴上说退休、私下里却支持延迟退休的人。鹿何反用其意,表明心迹,可谓旗帜鲜明,另辟蹊径。

标签: 朱元璋退休年龄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究竟看出了什么?为何认为刘禅是个有智慧的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刘禅

    很多人对于历史人物刘禅这个人都感到非常矛盾。对于很多人来说刘禅是一个非常愚蠢的皇帝,因为历史上很多人都看到他做的一些事非常的昏庸,毕竟他把自己父亲的江山全部给败光了。很多人认为这种败家玩意实在是太没一点用了,自己的父亲是皇室之后,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能够把属于自己的权利给抢回来,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眉目,

  • 上官婉儿和张昌宗是什么关系?为何后世会有两人的传言?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上官婉儿,张昌宗

    武则天成为皇帝之后,还有两个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而其中,相传张昌宗和上官婉儿之间还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关系,上官婉儿也是在被武则天发现之后,在脸上刺字,却没想到又是因此让上官婉儿显得更加妩媚,甚至还成了一种流行的妆容。究竟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上官婉儿和张昌宗之间真的有什么关系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

  • 古代无法辨别是谁的指纹,为什么还要犯人按手印画押?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代,画押

    关于古代的按手印,其实有很多的说法的。但是唯一一点让大家想不明白的就是,在古代明明没有什么指纹技术,也就是说古代按手印之后,也无法辨别是谁的指纹。那么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按手印画押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的话,老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都是比较低的,毕

  • 对于张飞与关羽之死,刘备的反应为何差别这么大?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张飞

    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三国志》记载在没有人的时候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一旦有外人在场,关张二人则侍立终日。刘备也因为得到了这两个情同手足的兄弟,成为了其事业的根本保证。但是关羽死后,刘备伤心欲绝,而张飞死后,刘备却仅说了4个字“噫!三弟休矣!”,这句话之后刘备放声大哭了一场,便没有了下文。为何刘备

  • 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之所以没落,与酎金夺爵事件有何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酎金夺爵

    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武帝还是对地方诸侯很不放心,然后采取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很快久逼得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起兵造反,最后死者多大数万人,但即使如此,刘彻依然很不满意,于是选择再次发难,而这就是酎金夺爵事件发生的背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之所以没落,与酎金夺爵事件有何关

  • 在正史中,诸葛亮和庞统因为水镜先生哪句话而齐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庞统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谋士众多,并且受到刘备、孙权、曹操等诸侯的重视。其中,就庞统和孔明来说,这两个人经常被人们一起提及。其中,“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一说法就流传千古和家喻户晓。不过,相对于诸葛亮,庞统一生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成就。在攻打巴蜀之地的过程中,庞统不幸英年早逝了。那么,问题来了,

  • 如果当初项羽不杀楚怀王,他有机会赢下楚汉之争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项羽,楚汉之争

    在楚汉争霸中,早年推翻秦朝,夺得天下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只不过项羽在占领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给自己封了一个西楚霸王的称号。对此,很多人都说项羽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事实真是这样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项羽并不是不想称霸天下,不过是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毕竟在那种战乱的

  • 项羽能杀刘邦不只鸿门宴一次机会,为何却始终没能下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项羽,刘邦

    楚汉争霸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刘邦出身贫寒,却凭借着个人魅力,让诸多能人异士为他效力;项羽出身贵族,自幼通读兵书、苦练武艺,力拔盖世可霸王巨鼎、勇猛无双可以一敌百。这两人争雄的故事也让后人大呼过瘾,最终这场纷争以霸王自刎乌江落幕,刘邦笑到了最后,建立大汉王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

  • 都说“飞鸟尽良弓藏”,为什么是李孝恭而不是其他人?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孝恭,飞鸟尽良弓藏

    由于隋炀帝的暴政,隋朝末年,民变四起,各地烽烟不断,隋朝境内的各路群雄纷纷率领活不下去的群众反对暴政,天下局势动荡不已。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渊父子经过精心谋划,起兵反隋,成为反隋武装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唐朝建国后,从武德元年到武德七年,在平定各方割据势力中,李世民和

  • 相对于项羽而言,为何说刘邦最可贵的是擅长搞团结?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邦,项羽

    刘邦身上有着善于识人用人、善于纳谏、百折不挠、败而不馁的品质。那么除了这些,刘邦的人格里面还有哪些方面值得人一直追随他而在他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依旧不离不弃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个人的品质指人的健康、智商、情商、逆商等状况和知识、文化、道德素养。当然刘邦的文化与道德素